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市州縣域

礦山復綠 林草生金 邵陽市全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實現礦山美麗蝶變

2023年12月06日16:06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鄧建華調研邵陽市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單位供圖
湖南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鄧建華調研邵陽市生態修復示范工程。單位供圖

清風拂面,樹影婆娑,滿目翠綠,這是邵陽市隆回縣天龍坳石山重獲“新生”的真實景象,也是湖南邵陽市大力實施礦山生態修復后所呈現的秀美風貌。很難想象,幾年前這裡還是亂石滿地、揚塵漫天。在邵陽,存在許多類似“天龍坳石山”現象,大量礦山自然倒閉,礦主人去樓空,滿目瘡痍,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

近年來,邵陽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以污染防治攻堅戰“夏季攻勢”為抓手,大力實施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示范工程,累計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678.28公頃、有責任主體廢棄礦山生態修復653.27公頃,實現礦山美麗蝶變。

提高政治站位,扛牢修復重任

近年來,邵陽市委、市政府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與修復的思路,明確統籌推進土地植被資源損毀、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礦山地質災害等生態修復的實施路徑,努力實現礦山生態修復與資源環境、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相結合的目標。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聽取匯報、親自研究,召開市長辦公會議等進行專題部署,明確工作目標和要求,落實倒排工期、挂圖作戰,嚴格實行周調度、月總結。嚴格對標對表上級要求,將礦山生態修復任務納入市政府“三重點”工作內容,將修復示范工程的實施效果、實施進度、實施質量、群眾滿意度作為考核內容,實行一月一通報,一季度一考核。同時由市政府督查室對涉及省紀委2023年“洞庭清波”常態化監督、省污染防治攻堅戰“夏季攻勢”的年度礦山生態修復任務進行專項督查、跟蹤問效,進一步壓實責任、傳導壓力。

摸清礦山家底,找准修復思路

歷史遺留礦山是什麼、有多少、在哪裡、面積多大、隱患多深?2021年,邵陽市組建了工作專班,對全市12個縣市區、196個鄉鎮全面啟動歷史遺留礦山核查工作,共核定歷史遺留礦山820個圖斑,751個礦點,面積1046.64公頃。歷史遺留礦山開採礦種主要為建筑用白雲岩、建筑用砂岩、石灰岩、水泥配料用砂岩、磚瓦用砂岩、磚瓦用頁岩、磚瓦用粘土礦、煤礦、錳礦、石膏、螢石(普通)等。

為加強遺留礦山的修復,邵陽市出台了“露天礦山整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了“還清欠賬,杜絕新賬,綠色發展”的工作思路。對歷史欠賬“刮骨療傷”﹔對新賬嚴格規劃管控﹔對綠色發展,探索岩溶地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模式。

探索治理模式,提升修復成效

邵陽市根據歷史遺留礦山的總體布局,結合修復區國土空間規劃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分區施策,充分挖掘各縣市區修復特色,綜合採取輔助再生、生態重建、轉型利用多元方式,扎實有效推動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武岡市試點探索“生態修復+廢棄土石料利用+國有建設用地”的修復模式,引進第三方社會資本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修復礦山面積428畝,削坡減荷產生可利用廢棄土石料224萬噸,新增可規劃國有建設用地175畝。

隆回縣採取“生態修復+土地增減挂鉤”的模式,將坡度低於25度、水利條件良好的廢棄礦點全部修復成耕地,增加了全縣耕地面積。並將坡度大於25度的修復為林地,將高陡邊坡修復為草地,形成了土、林、草相間的一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

邵陽縣採取生態修復+油茶特色經濟模式,區域內歷史遺留廢棄圖斑主導修復方向為園地,種植油茶樹,全面推廣大面積成片林地種植油茶,推進邵陽縣油茶產業做大做強,助力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新寧縣採取“生態修復+林果經濟”的模式,修復種植臍橙面積約120畝,為百裡臍橙連崀山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邵東市採取“生態修復+中藥材”模式,將破壞土地資源的廢棄礦山因地制宜修復為耕地,種植中藥材,推進廉橋醫藥特色小鎮建設。

綏寧縣在完成修復的礦山上種植當地特色的古老青錢柳,切實增加周邊老百姓個人收入,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

堅持獎罰分明,強化修復保障

多方籌措資金。邵陽市歷史遺留礦山點多面廣,當前地方財政吃緊,承擔能力有限。邵陽市活用政策,爭取部、省項目資金支持,聯合懷化市成功申報《湘桂岩溶地湖南沅江、資江上游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籌措資金2.8774億元,其中,爭取中央資金1.8177億元,省級資金3562.4萬元,市縣資金6205.48萬元,社會資本830萬元嚴格落實責任。對政策性關閉的礦山,由政府承擔修復責任主體,其它關閉退出的礦山,依照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由企業承擔修復主體責任。對於有責任主體的礦山修復工作,既把監管責任壓實到鄉鎮,又把修復主體責任落實到企業,對拒不履行主體責任的企業,嚴格按照“破壞生態環境賠償制度”實施責任追究。

強化部門聯動。主動加強與檢察等司法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協作長效機制,完善信息共享、線索移送、聯席會議等制度,探索開展生態修復公益訴訟,主動開展“生態環境+檢察”聯合專項行動。通過協作機制向市檢察院移送了一批礦山環境治理問題線索,對不履行生態修復義務的礦山企業啟動公益訴訟立案程序,由檢察機關追究礦山企業生態損害賠償責任。洞口縣開展“自然資源+檢察”聯合專項行動責令42家廢棄採石場負責人履行業生態修復義務,復墾復綠面積1000余畝。

建立激勵機制。為加快推進全市“湘桂岩溶地湖南沅江、資江上游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建設和資金管理,嚴格落實生態修復標准,確保示范工程生態修復質量,挖掘修復過程中的優秀經驗,市人民政府配套資金2000萬元,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配套,充分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生態修復,關乎民生,合乎民意。邵陽市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從過去的“放”到“控”到“關”到“綠”,是一次創新探索,也讓全市生態修復之路在探索中得到了延伸,同時圍繞“青山綠山”生態文明建設的總目標,以生態修復為契機,通過以工代賑、村集體管護、產業資本加入等措施,將項目實施與修復區的群眾利益結合起來,推動生態產業的融合,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全面綠色轉型,提升當地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彭少飛)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