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文創產業的“融”與“新” 解鎖長沙縣文創“出圈密碼”
![]() |
| 位於湘龍街道的湘繡城內,湘繡大師李艷工作室的繡娘們正在飛針走線。楊源 攝 |
星沙,是一座被文創點亮的城市。科技為文旅注入動能,讓體驗更添沉浸﹔方寸之間交織光影,讓產業綻放華彩﹔飛針走線之中,讓湘繡煥發新生。與潮流共舞的微短劇、與時光對話的文物庫房、與青春接軌的非遺工坊——星沙正以文化為筆、以創新為墨,書寫一幅“文產融合、古今交匯”的生動圖卷。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形成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近日,“大美星沙文創發展”媒體採風活動走進星沙,來自全國的多家媒體代表深入文創地標,看星沙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觸摸星沙文創產業發展的強勁脈搏。
科技賦能,解鎖沉浸式文旅新體驗
在宏瑞文博的數字展櫃前,輕觸屏幕,文物全貌躍然眼前﹔智慧庫房門后,千年遺存安臥如初。從制造中國首樘文物庫房門,到打造智慧文物庫房管理平台,宏瑞文博已為全國超1100家文博單位筑起“文物的家”。
“我們始終以‘讓文物活起來’為使命。”公司負責人徐武洪話語鏗鏘。
而在明和光電的體驗空間,燈光如星河傾瀉,音樂隨畫面流轉,聲光電技術交織出一場視聽盛宴。這裡,全息投影、虛擬現實、即時交互等技術不再是冷冰冰的詞匯,而是可觸可感的沉浸體驗。
2023年湖南旅發大會上的郴州水世界,正是明和以科技勾勒“景水相融”的生動實踐。集團董事長傅高武表示:“我們正以技術創新降低演藝成本,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
產業聚鏈,微短劇生態異軍突起
“這裡場景豐富、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拍攝基地。”在黃興鎮AD片場,導演周禹笙正執導一部都市短劇。5000平方米空間內,民國公館、現代公寓、校園教室等實景錯落分布,該地今年已接待70余個劇組,成為微短劇“一站式”拍攝熱土。
不遠處的遠大集團,前衛建筑自成光影劇場,已吸引20余部作品取景﹔湘龍文創園內,墨天傳媒參與拍攝制作的文化節目《非遺裡的中國》第三季觀眾規模超5億,天合智造則借AI剪輯工具將短劇后期效率提升30%。
政策扶持亦如春風化雨,對首破500萬元分賬的影視作品給予獎勵,對入選國家級優秀作品最高獎勵20萬元……星沙正以“上游孵化—中游制作—下游分發”的全鏈條布局,打造微短劇產業新高地。
位於湘龍街道的來悅文化影視基地將於近期整體開業,預計年接待劇組超200個。運營方湖南芒果創客大數據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何姜燕展望:“我們不僅要建場景,更要構建‘產業鏈閉環+產商融合’生態。”
飛針傳韻,湘繡技藝煥發新生
湘繡城內,針線翻飛間,一幅幅作品鮮活靈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艷深耕湘繡40余載,獨創汗毛針、卷毛針等全新針法,讓獅虎毛發根根分明、神態逼真。
“湘繡要走出陳列館,走進年輕人心裡。”李艷常說。如今,她的工作室開發出家居家飾、國風潮玩等系列產品,讓非遺融入日常生活。
更令人欣喜的是,李艷的女兒昌妮從法國學成歸來,為湘繡注入互聯網基因。她主導的數字藏品上線即售罄,並通過直播帶貨讓傳統工藝觸達年輕群體。“我們正打造湘繡體驗工坊,讓每個人能親手繡出詩意。”昌妮說。
眼下,湘繡一條街正加速建設,湘繡城集團以“文化傳承+產業發展”雙輪驅動,引進十余家大師工作室,產品遠銷20多國,讓湘繡在創新中活態傳承。
從科技賦能的文旅體驗,到生態集聚的短劇產業,再到匠心傳承的非遺新生。星沙,正以古韻織就新夢,以活力匯聚未來,交出一張“文化創新”的閃耀答卷。(劉洋 楊源 高遠矚)
![]() |
| 宏瑞文博的文物庫房內,工作人員正在操作由該公司開發的智能文物展櫃。楊源 攝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