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文旅

湖南师大新闻学专业教育:在“实战”中推动卓越新闻人才培养

2022年02月12日22:26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长沙2月12日电 2021年11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学生陈正雅团队的作品《呐喊,呐“罕”:为了不罕见的权利》获得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从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参赛的90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

陈正雅的获奖作品是在其专业课《深度报道案例分析》课程作业的基础上转化完成的,该门课程中展示的全球数据新闻优秀案例,以及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接轨业界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她对数据新闻写作的热情。

将写作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加以培养与提升,构建写作实践教学体系,推动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这是湖南师大新闻学专业近年来的发力点。“我们的学生逐渐形成了准确高效的写作力、敏锐深邃的洞察力、条分缕析的思考力、全媒体化的呈现力。”该院新闻系主任吴果中表达对教学效果的肯定。

讲好故事,立足新闻基础写作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该院依托《基础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特别设置了非虚构写作比赛及新闻奖评选等特色活动。在寒假,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全体大一新生,得完成以“回家的故事”为主题的非虚构写作。该院写作学专任教师罗新星认为,这有助于学生对写作的真实性与创造性有初步的思考,为他们更好地进行新闻写作打好基础。同时,“回家的故事”这一主题设定,也能够让同学们学会在普通人、普通的生活中寻找值得写作的内容,并锻炼他们的故事讲述能力。正是在如此思考与找寻中,学生的写作与表达热情得以激发。

自2015年开始,学院新闻奖评选更是将学生们的写作热情“点燃”,在大二上学期,每位同学都得提交《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业——走出课堂,采写完成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作品,并将其上传到专设的作品发布平台,而所有作品都将参与到当年的新闻奖评奖。现供职于《民主与法制时报》的庄德通,是第一届新闻奖一等奖的获得者,毕业已近4年的他,用“不带丝毫功利心的激动”来描述当时获奖的心情,并认为通过这样的采写实践,对新闻专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并成为了推动他成为记者的动力,让他相信自己有讲故事的能力。

对新闻学专业尚处于了解与熟悉期的学子,通过基础的新闻写作训练与实践,叩开了专业之门,并在省级媒体平台上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在得知自己第一次采写报道的作品在这个寒假被刊发后,20级新闻班的何鑫同学表示“第一时间是感到惊喜,甚至觉得难以置信。”她说正是通过课程实践,她真实体会到了一篇新闻报道诞生的背后需要怎样的付出与努力,也坚定了做一名讲好故事的传媒人决心。

深入思考,推动专业表达与深度写作

每个同学都必须提交一篇达到发表水平的深度报道,是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新闻调查与深度报道》的课程目标,自2014年开始,该门课程就邀请新华网湖南频道和潇湘晨报等一线深度调查记者协同育人,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立竿见影。负责该课程的陈艳辉老师印象深刻:“我记得有个组的同学选题是关于长沙县金井镇两个村的长年矛盾,涉及基层治理问题,这个组的同学前后8次去到实地采访,每次光来回路上就近4个小时。正是经过这样的真枪实战,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直呼这个课非常有挑战,非常有收获。”实施教学改革的8年来,学生们在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发表数十篇深度报道,并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网文大赛、红枫大学生记者节文字类报道等多种奖项。“最重要的是,通过采写的实践环节,学生增进了对社会的认知,对专业的理解和热爱,责任感、使命感、担当精神得到提升。”陈艳辉深有体会。

新闻评论也是该院推动学生深入思考与专业表达的重要写作形式,2015级的王艳华曾获第三届大学生评论大赛一等奖,如今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她认为,新闻评论课程及写作实践锻炼了理性思考和公共说理的能力。2021年10月,负责新闻评论教学的徐新平、魏剑美老师,带领2019级新闻评论兴趣组的10多名同学,与长沙晚报新闻评论部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经指导后发表近10篇言论,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屡次在大学生评论大赛中获奖之外,各级各类媒体上发表的学生评论作品已近百篇。

顺应时代,引导多媒体融合创新写作

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新闻的采编流程和信息的传播流程都在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终端等方面高度融合,形成了从内容生产到发布的全媒体化趋势,单一的传播流程已被新闻产品的多样化取代。高校新闻专业要适应传媒业的这些新变化,需要对学生能力培养进行转型。在如此时代背景下,湖南师大新闻学专业写作教学开始向视频制作、数据新闻、可视化等方向靠拢。

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不断加速,也意味着对学生全媒体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该专业率先在全省高校开设媒介融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由业界老师、长沙晚报高级编辑刘先根主讲。该课程根据技术变革趋势和媒体融合新动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采取案例式、现场式、任务型等不同的教学手段,打造新闻传播学“金课”,每年带领学生到长沙晚报融媒体“中央厨房”现场教学,现场感受全媒体产品的多元传播;每年重点安排10多个学生到掌上长沙首页编辑部、微信事业部、融媒体产品部等新媒体部门实习,学会各种融合新闻产品的采写、编辑、制作等。

从2017年开始,该专业的学生在大三下学期会迎来专属于他们的专业展映,展映的要求是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对社会的关注,指导老师翁杨认为,“这种影像呈现的方式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而言,既是写作技能、思维方式的拓展,也是适应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增强自身职业竞争力的需要。”学生们专业展映的作品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获得过包括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微电影一等奖、湖南省网络原创视听节目大赛大学生纪实作品一等奖、中国纪录片好作品奖在内的国家级、省市级奖项30项。

数据新闻和可视化制作在近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成为了新的方向,有3位同学的作品获得了2020年第五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的优秀奖,陈正雅团队更是摘取了2021年第六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的一等奖。“老师课堂的眼光并不在于完成某个作业,得到某个分数,而在于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接轨业界,在制作的过程中,我经常会问自己的作品距离合格的新闻作品还有多远。”陈正雅如是说。(罗新星

(责编:罗帅、彭应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