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文旅

印象长沙

2023年03月25日12:30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靠近长沙,朦朦细雨带着柔和的风,犹如枯竭的老树喜逢雨露一般,总按耐不住各样的好奇,用心去窥探下这座风韵悠长的城。

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长沙”之名就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关于“长沙”之名的由来众说纷纭,溯源历史的长河,历朝历代,长沙均为湖湘首邑和南方重镇,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洗礼后,这座面积1.1819万平方公里的城市,以它独特的魅力一次次被关注。

长沙东邻江西宜春、萍乡,南接株洲、湘潭,西连娄底、益阳,北抵岳阳、益阳。萍乡和湘潭皆为红色之城,娄底及岳阳皆为新型之城。长沙被“红绿古蓝”四种颜色浸染出特有的“长沙气质”。

因为这些人,认识了这座城

留在一个人心里深处最为原始的方式还是因为人。长沙的故事很长,长沙的人物也万般皆多。一座城市的风格,显然应该由这座城市的缔造者或者是影响者所铸造。

艺术是一座城市的魅力。书法是文化的聚焦和积淀,透过书法可以看到这座城市的风骨,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和怀素是书写长沙风骨的代表人物,用欧阳询的“欧体”链接援毫掣电,随手万变的怀素草书,这样的风骨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之中,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座。

思想是一座城市的内涵。思想引领着社会前进的脚步和视野,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和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就是这样的代表。周敦颐因“濂溪先生”为后人敬仰;“船山先生”王夫之也同样影响着一代代长沙人,他们的思想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万般色彩。

变革是一座城市的方向。一座城市要变革离不开变革的先遣者和领导者,清末大臣、湘军首领、道光进士曾国藩和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就是这样的代表。曾国藩一生主张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实干家的黄兴一生与整个辛亥革命相始终,许多重要的革命活动由黄兴所发动并亲自参与,他是推翻清朝统治、开创民国的元勋。这样的变革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未来,也引领了一座城市的方向。

当然,长沙的历史人物有万千,他们如涓涓细流,从这里经历万般磨练后流淌于中华民族的大江大河之中。

难忘一座城,佳肴传美名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美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积淀演绎,成为了不同地方的耀眼名片。“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恰......”这样通俗的俚语成为“吃在长沙”的别样风情画卷。

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德园”,其字号取《左传》中“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名谓“德园”。至民国初年,由几位失业官厨集资入伙,盘下几经易手却无建树的德园,迁店于黄兴路樊西巷口,以官府菜招徕食客。因菜肴制作总有海味、鲜货等上乘余料留下,为免浪费,故将其剁碎,配制成馅料制作包子,哪知“歪打正着”,竟然使他们的包点风味独特,倍受垂青。从此,德园包子名声大振,遂有“出笼热喷喷,白色皮喧松,玫瑰甜香美,香菇爽嫩鲜”的民谣美赞。一笼包子,吃出了百年来的波澜和兴旺,也见证了历史的交替与兴衰。

“双燕馄饨”店创建于清朝末年,在古城长沙南墙湾开办。“双燕馄饨”的制作十分考究,肉馅必选用新鲜的夹缝肉与腿肉,馄饨皮擀得薄如轻纱,出锅的馄饨肉馅饱满,尾部两扇纱纹状折皱,形如燕尾,故取名为“双燕馄饨”。有诗为证:“皱纱折燕尾,蝉翼裹芳扉。真容关不住,秀色比贵妃。”号称长沙馄饨第一店的“双燕”,历来深受星城百姓的喜爱。

“柳德芳汤圆”创始于清道光年间,系用姓名为店号。由于汤圆选料上乘、制作精细、风味独特,造就了名气,买者非柳三的汤圆不食。据传,左宗棠曾感其汤圆鲜美香甜,赠柳德芳汤圆馆“枵腹而来,君休问价;从心所欲,我亦重涎”的楹联。后柳德芳将其装裱挂入店堂,时值学院闳开,各县举子来长沙应试,在汤圆馆见了左宗棠的亲笔楹联,无不赞叹其笔力苍劲。从此更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以至“不吃柳德芳汤圆不算到长沙”成一时之风气。

当然“长沙特色”还有很多,像“黄春和”的粉、“李合盛”的牛肉、“强民”的龟羊狗肉、“向群”的锅饺、“银苑”的蒸饺、“火宫殿”等散落在街头巷尾.......这些美食传承与坚守和自然与人文、故事与新生,经纬相交,美美与共。正因此,长沙的色彩是斑斓的,它们串联着这座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串联着所有美好的故事与光明的向往。

爱上一座城,山水养育魂

时光的年轮,无论是躺过温暖的春夏还是高贵的秋冬,每一帧画面都放映着长沙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有水这座城市便灵动。湘江,宛如一条游龙,一路逶迤,款款北上;置身于“山水洲城”之中,俯瞰静卧江心的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1921年,青年毛泽东和何叔衡一起,从长沙小西门码头登上前往上海的航船,参加中共一大,翻开了中华历史的新单元。1925年深秋,风华正茂的青年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写就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故事,那些觉醒年代中的志气、骨气和豪气,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

有山这座城市便壮美。长沙市区之西,南接衡岳,北望洞庭,西临茫茫原野,东瞰滔滔湘流,玉屏、天马、凤凰、橘洲横秀于前,桃花、绿蛾竞翠于后,金盆、金牛、云母、圭峰拱持左右,静如龙蛇逶迤,动如骏马奋蹄,凌空俯视如一微缩盆景,侧视远观如一天然屏壁。岳麓山可谓天工造物,人间奇景,长沙之大观。它的诗情画意,惊艳了眼眸,放飞了身心,熨贴了“此心安处是故乡”的悠悠乡愁。岳麓山荟萃了湖湘文化的精华,从曾国藩、黄兴、蔡锷再到毛泽东、蔡和森,近代湖湘豪杰与此山渊源极深。岳麓书院门口,刻着这样一副对联:“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忖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形象而经典地概括了这座名山的非常历史。

有文化这座城市便有神韵。如果说,一座城市没有山水不足以成其美;那么,一座城市没有文化便不足以成其味。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都是长沙的文化符号。从“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书香气息,到“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的壮志赞美;从“指点潭州好风景,万家烟雨画图中”的人间烟火,到“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的跨越追赶,都诠释着长沙的文化底蕴与独特之处。文化铸就着长沙品位也塑造着长沙个性。

咀嚼与赏目交织在一起,加上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完美融合,细品这座千年之城,“长沙画卷”始终在如梦般的意境中徐徐展开……(赖晓芳)

(责编:罗帅、彭应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