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焕发新生机 湖南怀化187个村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走进湖南怀化,宛如走进“没有围墙的古村落博物馆”。2.76万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187个中国传统村落,点缀着万余栋青砖黛瓦、翘角飞檐的传统民居。
这里自古以来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就进入了以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秦朝时在此设郡置县,开始了国家的行政治理。
怀化也是“多民族文化村”,少数民族占总人口40%,侗、苗、瑶、土家等50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期的传承发展中凝结出一大批文化内涵深厚的传统村落。
作为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怀化如何克服经费不足、保护难度大、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走出了一条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活化利用之路。
保护开发,让古村活下来
漫步在会同县高椅古村,仿佛打开了一扇明清的时光之门,青砖、封火、高墙,在绿树清溪的映衬下显得古朴幽静。
“该村现保存有600余年的古建筑104栋,被专家誉为‘古民居建筑活化石’。”沿着石阶而上,会同县高椅古村景区管理所所长杨武强介绍,古村是以杨姓为主聚居的大村落,整个村寨共630多户2300余人。
杨武强坦言,传统村落是活着的历史。由于村庄人口密度大,给古村保护与开发带来较大困难。如何通过活化利用,既保留原始风貌,又满足村民对更好居住环境的需求,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
通过实地调研,会同县将高椅古村划分为旅游综合服务区、古民居建筑观光区、巫水休闲旅游区、农耕文化旅游区,以求最大程度保持原有的街巷肌理和建筑风貌。
同时在充分征求和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套方案:一是对景区内民居进行旧修如旧,另一个是在古村外围建设新村,计划修建34套民居,将部分村民从古村内迁出,减轻古村人口压力。
为尽快推动高椅古村“活起来”,会同县还创新了政府垫资修缮、租赁保护利用、土地置换和产权转让等创新模式,并成立“高椅村劳工队”,组织在家青壮年参与古村建设。同时,撬动社会资金,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传统村落。
如今,房好住了,路好走了,日子美了。高椅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利用给村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谈起村里的变化,土生土长的杨冬梅颇有感触,“古村重焕生机,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哩。”
如果说传统建筑的修缮是“塑形”,那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是“净面”。
洪江市龙船塘瑶族乡翁朗溪村的独特瑶寨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精致的吊脚木楼,争相绽放的花木,令人心旷神怡。
“以前这些地方都是堆放杂物的,你瞧,现在多漂亮。”见到有游客来,村民许又宾不禁向大家夸赞起自家的小菜园。
为建设美丽翁朗溪村,该村不仅创建组规民约、村组“清洁日”,还谱写了村歌、设计了专属LOGO。
“人居环境整治让传统村落更宜居。”该村村干部介绍,通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村容村貌得到整体提升。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市,这些散落在五溪大地上的传统村落,虽然承载着满满的乡愁,但在保护与发展上,仍面临严峻考验,迫切需要法治跟进保护。
2019年开始,怀化市相继出台《怀化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怀化市村庄规划和村民建房管理条例》,传统村落保护正式进入法治化轨道。
市人大农业委综合科科长朱烨介绍,条例出台后,市人大常委会就全市贯彻落实条例相关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形成问题清单30余条,督促政府一一持续跟进整改,为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留住美好“乡愁”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旅融合,让古村活起来
阳雀坡村,是深藏在溆浦县雪峰山的一座传统村落,距今已有300余年。得益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民族村寨保护政策,这里的古建筑群和民族文化被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下来。
在几个月前的春节里,依托雪峰山旅游公司,阳雀坡村再次火爆“出圈”。围火塘、舞龙灯、唱阳戏、草龙灯等一系列年味项目,吸引了大量长三角、长株潭等地游客。
“没想到在雪峰山这个古村落,民俗文化竟保存得这么好。”来自广州的市民刘先生不禁感慨,哭嫁、迎亲、抛绣球、纺纱、挑花、刺绣等节目轮番上演,让游客享受了一场精彩的民俗文化盛宴。
“吃上旅游饭,风景变钱景。”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华阳介绍,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从乡村旅游中获益,阳雀坡古村落以山水资源入股,与雪峰山旅游公司联手,结成政府、农民、开发商利益共同体,村民纷纷回乡参与旅游开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5万元,户均增收2000余元。
“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出路,关键在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形成村落的内源式发展动力。”溆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田周说,既要有“新乡贤”的示范带动,也要与村民共享发展成果,更要传承和发展村落文化,重塑乡村价值。
作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溆浦深入挖掘传统村落资源禀赋优势,将20个传统村落纳入文化旅游产业链,以“景区带村、景点带组,安排就业、扶植创业,资源入股、利益分红”的发展模式,跨区域连片打造“雪峰山旅游板块”,成功创建了2个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
和溆浦阳雀坡村一样,通道皇都侗民族文化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已成功创建4A级景区,带动了当地80%的农户就业。
“我们以租赁的形式保护传统建筑,在租赁期内按古建筑保护要求负责修缮、维护村民房屋。”通道皇都民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陆居敏介绍,传统民居多属于村民,普遍面临修缮资金短缺等问题。通过租赁方式参与保护,由公司承担修缮费用,村民不但可以从中获得租金,也省去了高额的修缮费。
“楼下做门面,楼上做民宿,白天干农活,晚上演节目,现在收入比以前翻几倍呢!”村民欧巧纷说,现在一到周末忙不赢,到了旅游旺季打算多请两个帮手。
有了好环境,八方游客来。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练东表示,去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60余万元。今年,正快马加鞭推动皇都侗民族文化村景区提质项目建设,大力打造集民俗体验、生态休闲、山水观光、养生度假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文化铸魂,让古村活得好
如果说村落格局、村容村貌、传统建筑是躯干,那么历史文化就是其中的灵魂。
春日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寨牙乡岩脚侗寨生机盎然。岩脚侗寨始建于宋朝,拥有着神秘悠久的母系文化、质朴厚重的驿站历史、浓郁独特的人文民俗。
在这里,你可以喝上一碗别具特色的侗家油茶,吃上一口色泽乌黑、香气四溢的黑米饭;尝试一下纺纱线、织草鞋、绣荷包的乐趣;学习一下石磨豆浆的传统手艺……
“我们带给游客的不仅是民族风情的传统建筑,更有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该村村支书杨顺现说,通过与游客的互动,当地民族文化也得到原汁原味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村落存储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要保护外在“筋骨肉”,更要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
在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古侗寨,民居依山而建,一条青石板路蜿蜒往上。
“‘通道会议’后,红军西进贵州时走过这条路。”虽已76岁高龄,但只要遇到游客来村里,村民杨正益就会详细地解说“一盏马灯”以及当地的其他红色故事。在他看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鲜活的历史课本。
为推进传统村落保护、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怀化还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建立了28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全方位展示传统村落文化禀赋、自然生态、人文风貌,真正实现传统村落文化活起来。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在于物质层面,更在于文化和精神层面。”怀化市文化馆研究馆员、馆长杨芷清认为,只有发挥“人”的关键因素,存续“活态传承”,重视创意提升,形成数影共生、融合赋能,怀化的传统村落就会焕发青春活力,文化遗产就会代代相传。
今年54岁的杨建平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村支书,还有一个是芷江侗族自治县黄畲古寨的义务讲解员。
为了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2017年,他与73名村民签订古民居保护协议,共同约定:不搞大拆大建、不建现代风格。
为了唤起人们的传统记忆,杨建平挨家挨户收集了车谷风箱、油灯、石磨、斗笠、匾牌、雕花洗脸架、雕花木床等一些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具,并将它摆放在古民居旁,供游客欣赏。
“要让村民了解身边文化的价值,只有认同了、热爱了,才会真心去保护。”杨建平说,如今很多年轻人对这些传统物件基本没有印象。收集这些古文物,一方面是想为子孙后代留住乡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来唤醒村民的保护意识,共同参与保护。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仅停留在政府与专家层面,村民更应自觉行动起来。要继续发挥群众的力量,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形成多方合力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为主,汇聚起传统村落保护的强大力量。”怀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旭东表示,坚持以历史文化资源为魂、以现代农业产业为基、以文旅融合为媒、以全民共同缔结为法,积极探索建立“传统村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黄莎 黄博寒 熊方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