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75歲非遺傳人 把家國故事搬上鄉村舞台

【查看原圖】

陳小兵正在伏案創作。人民網 李芳森攝

人民網北湖6月9日電 (李芳森)芒種時節,時雨初歇,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安和街道下鳳村,環顧四野,村民都忙著插秧。

芒種忙種,耕耘收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郴陽花燈小調”第五代傳承人陳小兵也在進行著自己的耕耘:唱小調、寫劇本、教徒孫……

一路耕耘,一路收獲。這位75歲的老藝人窮盡一生,把在鄉間傳唱的小調,打造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身處鄉村,心懷家國。這位從藝70年的草根名嘴,手寫創作曲目及劇本300多個,把家國故事搬上了鄉村舞台。

陳小兵表演現場。羅玉霞攝

草根名嘴的最后亮相

“開天辟地革命人,南湖紅船定乾坤,偉大中國共產黨,誕生!”6月6日,夏天暫時收起了雨水,陽光洒在濕漉的大地上。八點半,下鳳村鄉村舞台上傳來“郴陽花燈小調”裡“三句半”的演唱。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歲月,在陳小兵歷經滄桑的嗓音演繹下,更具歷史感。吃完早飯,准備下田耕耘的村民停下腳步,拄著鋤頭聆聽﹔周末還家的學生們,也被父母從被窩裡揪起,去聽這堂特別的“歷史課”﹔閑暇在家的老人們,也紛紛走出家門,聽一場回憶的聲音。

白天聽狗叫,晚上就聽對子調。這是“郴陽花燈小調”曾經的高光時刻,如今更加輝煌。

隨著時間的流逝,夏陽也逐漸展現出它的威力:舞台上,陳小兵的額頭逐漸出現一層汗珠﹔舞台下,觀眾們連連搖動手中的草帽。

而陳小兵57歲的徒弟周清華,緊握的掌心早已滿是汗水。

陳小兵正在翻看自己的藏書。人民網 李芳森攝

“這幾年,師傅的身體沒以前那麼好了,還出現了阿爾茨海默病的初症狀,記性差了不少。”徒弟周清華,還是北湖水月藝術團團長,北湖區每年60場的送戲下鄉,都是由他們藝術團承擔。“以前每場送戲下鄉,師傅都會和我們一起表演,大概從前年開始,師傅的身體就不允許他和我們一起顛簸了。”

這首由陳小兵創作的《偉大光榮的中國共產黨》,一共有19段,570字,不到十分鐘的表演時間,對於此時的陳小兵來說,也存在戛然而止的風險。

“我也勸過師傅,但他覺得這也許是自己最后一次創作了,希望能在舞台上給老鄉們表演一次。”上台之前,周清華意識到,這也許是師傅的最后一次舞台亮相了,他能做的,就隻剩下支持。

“‘三句半’表演結束,謝謝大家的觀看,接下來請欣賞下一個節目。”聽到主持語響起,周清華緊握的手掌終於舒展開,趕緊走到台上,扶著師傅一步步走下台來。

周清華正和陳小兵討論作品。人民網 李芳森攝

傾盡一生的歷史再現

“師傅,您覺得今天的表演怎麼樣?”表演結束后,周清華把陳小兵送回家中,並照例向師傅請教。

“比上次表演有進步。”聽到師傅的肯定,周清華還是忍不住高興。“還是需要您繼續指導我們。”

聽聞我們前來採訪陳小兵,周清華擔心師傅的健忘和衰退的聽力,便帶著三個徒弟,從市區趕到下鳳村。39年的師徒情誼,讓這對師徒無話不談,也了解深入。

我們也從師徒倆相互補充的回憶裡,逐漸還原這位老藝術家70年的從藝生涯。

陳小兵手寫作品40萬字左右。人民網 李芳森攝

75歲的陳小兵,出生於“郴陽花燈小調”的“聖地”——“五和”之一的安和街道,當地的“調子班”也最為出名。這個誕生於宋乾德元年的民間藝術,興盛於明末清初。彼時的郴州,地名為“郴陽郡”,“郴陽花燈小調”因此得名。

千年光景,地名更迭,戲名卻一直流傳。

“我是從5歲開始看人表演,自己學習摸索,7歲時在父親的幫助下,寫下一個小劇本,自己上台表演。”這部名為《送公糧》的戲曲,是陳小兵創作的第一部作品。在妻子的提醒下,陳小兵也回憶起裡面的大概內容,當時是抗美援朝時期,陳小兵在當地表演這部戲曲,希望宣傳發動村民,上交公糧,支援志願軍戰士們。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國家的重大事件,成為陳小兵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他精心創作的《一百子》,把黨的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黨史學習教育等元素融入其中,《換屆選舉插曲》融入了“十不選”“八嚴禁”……

近70年裡,陳小兵收集整理《常用曲譜集》《曲藝庫》《白令》《曲藝、故事、歌曲、小品創作匯集》等資料近30本,手寫創作曲目及劇本300多個,手寫作品字數40萬字左右。

陳小兵正在看徒孫們的練習。人民網 李芳森攝

漸行漸遠的肩挑手提

“師傅,接受採訪得換一件衣服。”脫下戲服的陳小兵,隨手便換了一件孩子曾經的工作服,這副絲毫沒有“民間藝術家”模樣的穿著,惹得徒弟一陣埋怨。

“這樣穿舒服,在家裡也無所謂。”這位對自己“小氣”到極點的藝術家,卻在買書上毫不吝嗇,一套70年代末添置的《辭海》,便花去陳小兵3個月的工資。

“愛學習,愛演戲,師傅學習也是為了更好的創作和表演。”雖是埋怨,但周清華卻對師傅的敬業精神欽佩有加。

1982年,周清華拜陳小兵為師。因學習時間長、排練辛苦,加之收入不高等原因,當初一起學習的眾多師兄弟中,隻有周清華一人堅持下來,時至今日成為陳小兵的首席弟子。1982年后,兩人開始搭檔前往各地演出,這一“合”就是30多年。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一般是從農歷正月到二月表演,村民自發組織送一些年貨,還會管飯,但基本上沒錢。”回憶最初的表演經歷,周清華都不知道為什麼能堅持到現在。

“那時候演出條件非常艱苦,設備都是自己挑著,幾塊木板、幾張凳子就是一個舞台了。”雖時隔三十多年,周清華依然記得,在那個還沒有電燈的年代,陳小兵帶著一眾徒弟,用鬆把火照明,一起行走在鄉間小路上,兩副擔子,就挑起了劇團的所有家當。“一路走,一路唱,真是段難忘的經歷。”

“現在是越來越好了。”如今,周清華帶領的北湖水月藝術團每年有60場送戲下鄉演出,政府提供專門的經費,還給劇團配備了一台大巴車和一台帶燈光、音響的舞台車,舉著火把趕路的曾經也一去不復返了。

徒孫們在互相指導。人民網 李芳森攝

數十年自編自導自演,陳小兵為廣大人民群眾送去了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近千場次,極大地豐富了農村的業余文化生活。

陳小兵退休后,他將大量的時間用於創作和改編,克服身體不佳的困難,跋山涉水、不厭其煩地走訪民間藝人,收集整理到50余首流傳下來的曲子、鼓點子,將師傅所唱的“公字譜”轉換成簡譜,由原來的20多首增加到50余首,並對劇本內容進行改編,取其精華,使其更加文明規范,更加富有藝術性。

2016年,在陳小兵和徒弟周清華以及大批藝人與官方的共同努力下,郴陽花燈小調被列入第四批湖南省級非遺項目隨著省級非遺項目的成功申報,郴陽花燈小調不再僅僅局限於民間表演,它走上了更廣闊的舞台,讓更多的人知曉,《能干嫂巧訓鐵算盤》參加2016年“中國民間藝術節”演出獲得二等獎。

陳小兵70年的台上人生,正如張貼在大門前的對聯:“傳承省級非遺郴陽花燈調,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2021年06月09日08:25
分享到:
(責編:李淑靜、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