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用心用情做好拆遷群眾生產生活安置
隨著我國發展速度加快,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過程中,城市建設成為近年來以及今后一段時期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而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拆遷安置必然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如果沒有充分保障好拆遷群眾的生產生活安置,就無法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多年來基層實踐經驗,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凡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安置做得越好的地方,拆遷推進速度越快,經濟質量發展越高,越能夠贏得人民群眾擁護。因此,我們必須堅持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真正把拆遷群眾的事當大事、當家事、當自己的事來干,用心用情做好拆遷群眾生產生活安置,才能讓拆遷群眾感到溫暖、感到幸福,才能讓群眾拆遷后的生活品質不降反升,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群眾對利益格局調整和城市建設發展的支持。要做好拆遷群眾的生產生活安置,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努力。
一要把最好的地塊規劃為安置用地。城市建設過程中優質地塊資源附加價值高,如果將其全部挂牌入市,自然能最大程度為城市發展帶來高回報率,但這種做法違背了拆遷群眾利益取向,實際上難以得到群眾的擁護支持。因此,隻有把老百姓的利益擺在首位,把最好的地塊規劃為安置用地,老百姓才能感受到更加強烈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雨花區雅塘片區建設發展過程中,我們堅持最大限度讓利於拆遷群眾,決不用邊角余料地塊建設安置房,而是把地理位置最佳、自然環境最優的地塊規劃為安置用地。如在毗鄰商圈、地鐵口、勞動路主干道的地塊規劃建設自然苑,在靠近文化公園、學校、中心醫院的地塊規劃建設中城苑,兩個“黃金地塊”以舍棄挂牌入市32億元的代價換取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滿意,順利實現“政府拆得順利、群眾搬得滿意”的雙贏目標。我們要堅持一手抓民生保障、一手抓征拆安置,隻有最大程度地將發展成果與群眾共享,才能最大限度爭取群眾對城市更新的理解和支持。
二要請最強的團隊建設安置住房。在很多地區城市發展過程中,許多安置房由當地老板承包建設,建成后容易出現各種質量問題。傳統安置小區給人的普遍印象就是樓層偏低、戶型不好、質量較差,往往成為城中村區域的“代表性”建筑,常常聽人說,這小區一看就知道是安置房。因此,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要堅決杜絕安置住房品質低、質量差的現象,嚴格把好安置住房建設的質量關,才能切實保障拆遷群眾的生活品質。雅塘片區堅持把品質放在安置住房建設的首要位置,以商品房標准規劃建設安置房,如由全國優質央企中建五局負責中城苑項目建設,由省內優質國企湖南建工集團負責自然苑項目建設,上述安置住房的建設品質完全可與市內高檔商品房媲美,確保拆遷群眾“回遷安置有保障、上樓居住有品質”。我們要對安置住房建設質量厚看一層、高看一等,既要改變原有“是城不似城”的面子,更要升級“安居又宜居”的裡子,讓拆遷群眾搬得放心、住得安心。
三要以最足的指標保障安置面積。安置面積指標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理應得到充分保障,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有部分地方安置面積指標並沒有得到足額落實,有的甚至還演變為信訪矛盾問題。因此,推進拆遷安置過程中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妥善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雅塘片區堅持用活用好各類安置政策,按照執行標准就高不就低的原則,最大限度保障拆遷群眾各類指標落實到位。如對井塘村村民實施征拆安置時,依據市政府60號令征地補償安置政策“村民生產安置留地指標按被征地總面積6%—10%的比例核算到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定,按最高標准10%落實生產安置留地指標﹔在對石馬村、自然村實施征拆安置時,依據市政府103號令征地補償安置政策“保障住房按建筑面積每人80平方米由被征地農戶購買﹔另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建筑面積每人5平方米購買非住宅房屋”規定,結合群眾實際需求提出“50+30+5”的安置模式(即住宅50平米、非經營性住宅30平米、商業物業5平米),創造性地用戶型、功能和業態來保障拆遷群眾的足額安置面積,始終堅持用夠用足政策,確保實現拆遷群眾利益最大化。我們要堅持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盡可能地將政策照顧向拆遷群眾傾斜,最大限度為人民群眾謀取利益。
四要用最美的環境配套安置小區。城市不斷建設發展改變了過去村民散居生活模式,村民廣闊的生活空間被極大地壓縮,特別是部分拆遷群眾因身份轉變、環境和習慣改變而不適應城市生活節奏,這些都是發展過程中需要研究解決的課題。因此,安置小區要用最美的環境、最齊全的配套服務來讓老百姓在村民變市民的安置過程中看到變化、得到實惠、獲得幸福。雅塘片區聚焦打造美麗宜居家園,用多於可供開發總量三分之一的土地,在安置小區周邊高標准規劃建設圭塘河海綿公園、雅塘文化公園、環線綠帶等“都市綠洲”,構建學校、醫院、商超環繞的“便民生活圈”,拉通直達地鐵站、環線、高架快速路的“便捷出行通道”,極大地改善了拆遷群眾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我們要以功能性改造提升為重點,把最美的環境、最好的資源配套給安置小區,讓便捷、高效、幸福的社區生活成為拆遷群眾生活的新常態。
五要育最優的產業推進多元就業。城市建設發展讓城中村農民“洗腳上岸”,深刻改變了村民生活生產方式,如何讓“新市民”既能安居更要樂業,是我們推進拆遷群眾生產生活安置的重要內容。因此,必須秉持“授人以魚更要授之以漁”的理念,培育最優的產業來推進多元就業,確保拆遷群眾“失地不失業、穩收更增收”。雅塘片區不斷建強片區產業經濟鏈,豐富產業業態,活躍經濟要素,形成產業氛圍,讓老百姓安安心心就在家門口上班。如精心打造五江天街、溪悅薈等特色商業街區,吸納本地村民就業1000余人﹔成立並積極發揮樓宇經濟協會的作用,高效盤活拆遷群眾生產安置物業,新增年均分紅收入1.2萬元,大力推進拆遷群眾就近多元就業,讓雅塘片區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在家門直線攀升。我們要在抓好生活安置的同時,統籌抓好生產安置,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不斷實現拆遷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實干實績確保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余宏卿 作者系長沙市雨花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雅塘片區指揮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