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永定區:科技賦能添“智” 讓莓茶香飄四海

五月的莓茶園,綠意蔥蘢,茶香彌漫,茶農們正忙著採摘、炒制當季新茶,科技特派員們忙碌的身影也活躍在莓茶種植、加工、研發一線,為茶農、茶企排憂解難,為永定區莓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永定區是張家界莓茶主產區,是“中國莓茶之鄉”,近年來,永定區委、區人民政府堅持創新驅動,著力打好科技創新攻堅仗,加快莓茶產業科技創新,不斷深化、拓展、完善科技專家服務團建設,豐富科技特派員制度內涵,推動科技特派員技術服務實現全區所有行政村全覆蓋、莓茶產業鏈全覆蓋。
初夏,走進“土家貢”千畝莓茶基地,隻見茶園裡,黃虫板、殺虫燈、土壤墒情全自動監測系統、小氣候觀測站一應俱全,基地管理人員正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使用今年剛剛驗收投入使用的水肥一體化系統,該基地負責人張邵良表示:“有了這套系統,茶園實現了精准灌溉、精准施肥,不僅抗旱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茶葉的產量和質量也能有所提高。
如何讓科技更好賦能莓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抓住科技專家服務團建設這個關鍵,持續增強莓茶領域創新發展能力。”區科技與工業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永定區科技專家服務團堅持科技惠民利民富民,堅持省市區三級科技特派員聯動發力,變單一作戰為多領域團隊協作服務,在專設莓茶服務小組服務指導莓茶產業的同時,鼓勵和引導種植業、養殖業、林業、農旅融合等領域的相關科技人才共同為莓茶產業發展‘把脈問診’,圍繞莓茶種植、加工、研發開展全產業鏈科技幫扶。”
“產量起來了,質量也一定要跟上!”雨后天晴,茅岩河鎮青安村的茶園裡格外熱鬧,莓茶之父黃宏全、區派科技特派員盧良軍正悉心指導茶農科學防治病虫害。近幾年,青安村大力發展莓茶產業,目前全村近300戶種植莓茶1600多畝。
“科技特派員的到來,讓我們更踏實、更安心了!”村裡的莓茶產業帶頭人李春燕一邊採茶一邊笑著對記者說道:“經過科技特派員的指導,我們今年莓茶的同期產量增長了20%左右,在種植、加工方面也更加的規范化、標准化,去年全年鮮葉畝產量250斤左右,今年有信心接近300斤。”
變化不僅僅在青安村,走進茅岩河鎮大米界村、茅崗村,羅塔坪鄉長壽村、檳榔坪村,三家館鄉垕王村、三家館村等地,人們都能強烈感受到科技專家服務團給當地帶來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技術,注入了通過科學種植莓茶實現增收致富的希望。
教授新芽採摘方法,推廣新技術、新設備,主持建造莓茶種植資源圃,推進建設莓茶綠色標准化生產示范基地,作為莓茶服務小組的組長,被茶農視作“定心石”的鄧武成格外忙碌。
“要提升莓茶的質量,茶農的種植、加工水平就得首先提高。”鄧武成說。鄧武成的足跡幾乎遍布永定區的所有莓茶園,即便再忙,他仍堅持不定期深入茶園,察看莓茶長勢,實地開展莓茶田間管理和制作加工技術培訓,為茶農帶去科學的種植理念,面對面講解示范莓茶的扦插方法,以及上水、追肥和后期管理,真正把茶園變成了課堂,被茶農親切地稱為“家門口的莓茶專家 ”。
在創新驅動、示范培訓和鄧武成等一批科技特派員的努力下,永定區科技助力莓茶產業成效明顯。近幾年,永定區圍繞培育科技型農民,累計開展莓茶等產業實用技術和信息培訓736場次,培訓人員達21587人,發放技術資料達25800余份,培育年營業收入500萬元以上鄉村龍頭企業12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莓茶鄉土人才138人,帶動企業增效18067.8萬元,帶動培育20個村(社區)形成莓茶集體經濟發展主導產業,有力推進了莓茶種植專業化、標准化。
永定區還高度重視莓茶產業產學研用合作,聚焦特色主導產業協同攻關,組織專家團隊對新的莓茶病虫害進行實地調查和研究,與湖南農業大學植保學院合作推廣莓茶擬莖點霉潰瘍病綠色防控等技術,使全區莓茶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同時著力推動莓茶產品多元化,支持和引導莓茶企業與省內外科研院校開展合作研發,研發出莓茶面膜、莓茶牙膏、黃酮營養液等特色鮮明、附加值高、受消費者喜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莓茶產品,不斷提高莓茶資源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科技賦能,帶動了莓茶產業的發展。如今的永定大地,莓茶園一山連著一山,莓茶種植面積達15萬畝,年綜合產值達25億元,累計帶動就業人數達9.05萬人,擁有茅岩莓、天門郡、土家貢等55個品牌,擁有莓茶自主知識產權125件,轉化應用新工藝、新技術12項,昔日深山不起眼的植物葉插上“科技”的翅膀,香飄四海,走向世界。(解雯惠 、全校瑩)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