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雨花區舉辦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暨雨花非遺美食節活動

6月10日至11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暨雨花非遺美食節活動在湖南雨花非遺館舉辦。本次活動分為寶慶烙畫師生作品展、經典戲曲折子戲演出、非遺美食購物節、非遺工坊傳習體驗四個部分,將引導廣大民眾暢享非遺購、探訪非遺味、共赴非遺游。
烙鐵為筆展絕活
2023年6月10日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湖南雨花非遺館內,用烙鐵作畫的寶慶烙畫引來游客駐足觀賞。該烙畫展由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湖南雨花非遺館、邵陽市民間工藝美術研究所聯合舉辦,現場展出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教授、寶慶烙畫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唐文林創作的《盛世金秋》《金秋》《紅紅火火》,及其夫人王艷萍帶領學生完成的共69件優秀課堂作業。烙畫中既有溫婉秀麗的江南女子,也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動人民,有農家生活,有明清古巷,亦有藏族風情。
唐文林介紹,烙畫古稱“火針刺繡”,是用火燒熱烙鐵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紙絹等上面熨出烙痕作畫。獨特的竹簧及手工竹紙材料,獨一無二的烙、刻並舉手法,形成寶慶烙畫獨特的藝術感染力。以烙鐵代替毛筆,用勾、皴、點、染等筆法,表現出濃淡、虛實的畫面效果,結合雕刻手法讓人物更立體和具有層次感,畫面飽滿而有張力,盡顯中國傳統國畫詩書畫融通之美。
早在宋代,寶慶(今邵陽)就出現了“雷紋銅熨斗”燙烙工具,烙畫技藝在清末已經發展成熟。其技藝包含材料加工、器物制作、設計畫稿、雕刻、烙繪5大步驟40余道工序。寶慶烙畫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杰出手工藝品徽章”。傳統烙畫和現代教育相結合,被多所大學列為學習課程,大中專學生構成其主要傳承群體,遍布省內外。
越劇花鼓一家親
晚上7時整,長沙小百花戲劇藝術團公益演出在非遺大舞台拉開帷幕。越韻婉轉,黃梅悠揚,花鼓俏麗,豫劇酣暢。以越劇和新編越歌為主,花鼓戲、黃梅戲、豫劇等劇種傳統經典折子戲在各類戲曲演員的傾情演繹下,為市民游客帶來了一場戲曲的盛宴。
越劇、黃梅戲、豫劇並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豫劇主要流行於河南省、河北、山東等地,是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越劇發源於浙江省紹興地區嵊縣一帶,是中國的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花鼓戲則是我國各地方小戲“花鼓”的總稱,主要流傳於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長沙花鼓戲的內容和表演形式起源於長沙各地的山歌、民歌和民間歌舞,在丑、旦歌舞演唱的“對子花鼓”基礎上,借鑒地方大戲的表演模式及各種藝術因素,最終發展成為獨立的地方戲曲劇種。
戲曲演員同台獻藝是我國戲曲種類豐富、文化交流密切之傳統——長沙資深戲迷將不同劇名嵌入詩中傳唱:鯉仙修道碧波潭,桃花洞房春意暖。牡丹亭前生死戀,百花齊放滿庭芳!
湘西臘味進夜市
一列“長沙-湘西-淄博”的“列車”開進了非遺夜市。每年元宵、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長株潭雨花非遺集市人頭攢動,原來是香飄飄的非遺美食節又來啦!今年夏天出場的招牌是湘菜的典型代表——湘西臘肉。其色澤誘人,香味濃郁,味道獨特,深受咱們老百姓喜愛。
非遺夜市以傳統湘西臘肉火鍋、烤牛頭為特色,長沙臭豆腐、南縣鍋盔、南北特、王胖子等湖南非遺老字號齊助陣,更有苗族歌舞等民間藝人演出直播,線上線下的氛圍都被拉得滿滿的,難怪網友說是順著網線飛過來的。
工坊傳承潤童心
與往屆相比,本次“非遺宣傳月”系列活動將持續一個月。早在六一兒童節,湖南雨花非遺館內拾遺仔仔工坊就舉辦了“童心拾遺”子活動為“非遺宣傳月”預熱。活動分為匠心傳承、兒時記憶、巧手拾遺三個主題,市民可以現場體驗泥書、皮影、拓印、扎染、油紙傘、拼布繡、鍋盔、糖畫等12項非遺制作技藝。除了今年遺產日,即將到來的端午節及六月的每個周六日都可以來現場與非遺傳承人、手藝人拜師學藝。
此外,飛夢雨花、湖南雨花非遺館視頻號集中展播了雨花區第三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合香制作技藝、傳統藥膳制作技藝等宣傳片。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2023年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通過20周年紀念。“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是展示非遺事業發展成就、人民共享非遺保護成果、加強非遺業界交流合作的重要節日。湖南雨花非遺館通過活態展示發揮文明實踐陣地與科普教育基地功能,推進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利用,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本次活動由中共長沙市雨花區委宣傳部、雨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雨花區文明辦、雨花區文化旅游體育局主辦,雨花區非遺民俗藝術特色街區項目指揮部、雨花區井灣子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雨花區井灣子街道農博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承辦。(劉琛)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