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專家變身“農技保姆”,為農戶種田送 “及時雨”

6月,氣溫不斷攀升,農作物拔節生長。
當前,湖南正處於早稻的抽穗期、中稻的分蘖期、再生稻的孕穗期,是水稻等糧食產量形成的關鍵期,也是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湖南再生稻省級專家組組長、湖南農業大學二級教授唐啟源的繁忙期。
一邊教書育人搞研究,一邊下鄉進村服務農民朋友,唐啟源的6月行程節奏很快。從高校課堂到田間地頭,從專家教授到“農技保姆”,他做到了絲滑切換。
私人手機成 “農民熱線”
在唐啟源看來,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必須走出“象牙塔”,走進農民群眾,解決他們的生產問題。如今,他的私人手機成了“農民熱線”。尤其在農事繁忙、農時很緊時,他的手機幾乎被打爆,每天要解答大量來自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水稻種植問題。
這不,不久前,唐啟源就接到了大通湖區宏碩生態農業農機合作社(以下簡稱宏碩)打來的電話,解答雜交稻浸種前要不要晒種的問題。
據了解,宏碩有一丘田種了再生稻,卻受福壽螺侵蝕,秧苗受損嚴重,准備放棄再生稻,趁著當前農時改種一季晚稻。
一般水稻種子在浸種前要晒種。不管是晒種,還是浸種,其實都是為了喚醒種子,使其結束休眠狀態,激發其發芽生長的活力。
此次,宏碩改種的晚稻是雜交稻,但並不清楚雜交稻在浸種前是否要晒種。在咨詢了唐啟源,得到“不需要晒種,晒種可能不利於種子發芽”的回復后,宏碩放心了,心裡也踏實了,同時開啟了晚稻的浸種工作。
在宏碩心裡,唐啟源不僅是一位解決水稻種植問題的“百事通”,還是智慧農業前沿科技的弄潮兒。今年,宏碩啟動建設全球首個再生稻智慧無人(少人)農場,探索農機農藝融合、數字化種植再生稻。
其中,在無人情況下,如何及時快速將稻田的再生稻生長信息傳遞回來,唐啟源正在參與研發這項“黑科技”。
“一丘田有多少種子出苗,每天禾苗長了多少厘米,一株稻穗長了多少粒谷,群體有多大,這些農情動態,我們通過‘千裡眼’來獲得,為栽培管理和無人農機的行動提供信息支持。”唐啟源說,科研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農戶實現“傻瓜式”種田。
為農戶種田送技術“及時雨”
對於唐啟源送的技術“及時雨”,“新農人”戴智勇同樣感同身受。
再生稻種植面積從30畝增長到600畝,再生稻種植面積超過80%,長沙縣順勇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戴智勇今年敢於這樣干的底氣之一,是來自唐啟源的悉心護航。
再生稻稻田什麼時候晒,晒多久,要根據天時進行選擇。今年戴智勇晒田出了一點“簍子”,田沒有完全晒好就灌了水。戴智勇原打算放掉水再晒田,但唐啟源建議,再晒田可能會誤農時,不如直接展開下一步行動——打穗肥。
“幸好及時咨詢了下唐教授,如果耽誤了農時,后果可能不堪設想。”戴智勇說。
實際上,戴智勇種再生稻走過不少彎路。要不就是不會打藥,要不就是不會施肥,往往收了第一茬,第二茬又成了“老大難”。
2017年,戴智勇獲得唐啟源的指導,有了穩住再生稻收成的16字真言:選好品種、早播早收、一干一濕、三防兩肥。選種、育秧、施肥、打藥……在唐啟源的幫助下,戴智勇一下開了竅,從再生稻種植“小白”變成了“田秀才”。他越種越有信心,越種越有勁頭。其再生稻種植面積,也是一年一個台階,高速增長。
如今,說起再生稻,戴智勇可謂半個專家。他算過一筆賬:再生稻種一季收兩季,節約了農資和人力成本,還錯開了農忙時間,種田收益實現增長。
在再生稻種植的帶動下,戴智勇實施有機生態循環模式從事稻魚綜合種養,年產值突破了百萬元。
自從2016年加入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以來,唐啟源把服務 “新農人”作為自己的職責使命,除了大會培訓以外,平均每年服務數百名種植大戶,進行技術指導逾千次。(吳公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