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市州縣域

縣域經濟,寧鄉何以突圍?

2023年08月29日11:04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縣域”一詞出現了13次,縣域經濟提質增效成為“國之大事”。如何實現產業培強、釋放縣域經濟大能量?櫛風沐雨二十載,寧鄉市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走出了一條高質量高標准的現代工業發展道路,以寧鄉之為回答了縣域經濟發展時代之問。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名單中位居第17位,全省營商環境評價中(縣市)排名第一,入選全國第二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高光不斷的寧鄉,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縣域經濟發展之路。8月28日上午,湖南省委、省政府縣域經濟發展座談會召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再次成為焦點話題。作為探索縣域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寧鄉的創業歷程,正是三湘大地縣域經濟蓬勃生長、點面開花的一個生動縮影。

“慧眼抓機遇”

選好工業強市的寧鄉道路

“治邑於三國,建縣於北宋。”盡管寧鄉這座被譽為“中國南方青銅文化中心”的千年古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但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它並不是“天賦異稟”的選手。沒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也缺乏雄厚的產業基礎加持,寧鄉想走出一條符合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尤為艱難。

2002年,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壯大縣域經濟”,指出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宏偉目標的關鍵。寧鄉人審時度勢,抓住了這股政策和資源傾斜的風潮,當機立斷定下走工業化道路的戰略目標。全縣興建工業園區,以“一區十園”帶動工業發展。經過數年的摸索實踐,到2006年,寧鄉縣工業總產值突破200億,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列全國124名。此時,寧鄉的工業優勢還未凸顯,尚未形成支柱產業。2006年,寧鄉再次瞄准信息產業部大力支持工業園區的契機,以園區建設為基點,帶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到2008年,以新能源為代表的寧鄉產業迅速崛起,工業總產值超400億。這一年,寧鄉首次躋身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

2022年12月14日,國務院發文批復同意寧鄉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至此,寧鄉經開區、寧鄉高新區兩個國家級園區並駕齊驅,成為繼江蘇昆山、常熟、宜興后全國第四個同時擁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的縣級城市,也是孕育出5家產值過百億企業的工業“航母”。圍繞建設“工業強市、幸福寧鄉”發展定位,持續做優園區平台、做強產業支撐、做大產業集群,寧鄉抓住了自己的蛻變機遇,完成了向“工業強市”的蝶變升級。

“升級再升級”

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

走好產業創新的道路,是寧鄉經濟發展的另一戰略。從興工強縣到先進制造業立市,從工業到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寧鄉矢志打造高質量高技術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創新創業高地。

縣域要發展,基礎在企業,關鍵靠創新,“創新”成為寧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近年來,寧鄉以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為統領,致力於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轉化區。1-7月,寧鄉研發經費投入同比增長21.11%,技術合同登記項數同比增長503.47%,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74.95%。

“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正成為寧鄉企業的共識。在2月底召開的湖南省科技創新獎勵大會上,位於寧鄉的邦弗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飛翼股份有限公司獲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同樣扎根於寧鄉的湖南創瑾科技有限公司,其自主研發的導熱凝膠榮膺長沙市揭榜挂帥重大科技項目之一。這家生產半導體封裝材料智能終端產品的高科技公司,通過導熱凝膠的研發不但填補國內空白,也打破了美國、日本大企業在芯片散熱底部材料領域的壟斷。

可攻關破解“卡脖子”難題,可“練專長、亮絕技”,這正是“專精特新”的核心奧義,也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地見效的生動注腳。今年上半年,寧鄉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新增數量在湖南省位居前列,總數達到23家﹔新增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4家,總數達到128家。

“2”+“3”+“∞”

打造全面可持續的產業格局

宏觀戰略要落到實處,離不開微觀布局和落實。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壘成高台,走得長遠。寧鄉的經濟發展,走的正是一條抓住關鍵,層層布局,層層遞進的路線。“2”+“3”+“∞”,這幾個數字符號,展現了寧鄉今天的發展格局,也刻畫了寧鄉人的謀略和務實。

“2”是兩個國家級園區。產業園區,既為企業提供生產活動的基礎設施、土地等生產要素硬環境,也承載著配套政策、營商環境、服務等軟環境。一個“軟硬兼優”的園區,對企業有強大的磁吸效應。多年以來,寧鄉以園區建設為抓手,一步步打造出寧鄉經開區和寧鄉高新區兩大國家級園區這一耀眼的成績。雙子星之一的寧鄉經開區,打造出了“一心三園一谷”,即藍月谷雙創孵化中心、智能制造產業園、智能家電產業園、智能家電配件產業園和美妝谷,在食品加工業、智能家電等產業領域熠熠生輝﹔而另一顆明星寧鄉高新區,自2006年建園以來,經過17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國內極具影響力的先進儲能材料特色產業基地。

“3”是三條特色產業鏈。產業鏈,是決定一個地區戰略地位和發展特色的關鍵,一條完備的產業鏈不僅能強力帶動上下游企業的發展,更是蘊藏著產業鏈整體更新提質、轉型升級的強大勢能。20年前,寧鄉從邀請龍頭企業開局,篳路藍縷,從無到有一步步建立培養重點產業鏈。到今天,寧鄉市已經形成先進儲能材料、工程機械、智能家電智能硬件三大產業鏈,以及生命科學、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兩大產業集群的“三鏈兩群”產業結構。

今年1-7月,寧鄉工程機械產業鏈產值同比增長4.3%,智能家電智能硬件產業鏈產值同比增長4.1%,生命科學產業集群產值同比增長5.3%。“三鏈兩群”龍頭舞動,楚天科技產值同比增長7.8%,星邦智能產值同比增長52%,中科星城石墨產值同比增長50.8%,法恩萊特產值同比增長23.1%。

高質量、高水平、鏈條完備的產業鏈,賦予了寧鄉強勁的地區競爭優勢。

“∞”是人才資源的無窮潛力。人才是產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近年來,寧鄉市以落實人才政策為主線,聚焦短板,精准施策,努力在“引育用留”上探索創新,充分發揮人才引領發展的作用。

自寧鄉開展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以來,著力加強校地合作,在吸引大學生返鄉和來寧實踐工作上做了一系列探索。今年6月8日,共青團寧鄉市委便推出了“青聚力·返家鄉”大學生暑期實習實踐活動,為暑期返鄉和來寧的大學生提供短至5周、長至3個月的實習實踐機會。就讀中南大學的朱嘉宜已經連續兩年參加該項實習,對她來說,這樣的實習實踐,不僅讓她有機會參與到家鄉的各項工作中來,同時也讓她在崗位上深入了解了家鄉的人才政策與發展優勢,堅定了她畢業后回到家鄉發展的信心。

截至目前,寧鄉已經初步打造了一條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成功引育長沙高層次人才168人,集聚外國高端人才19名,博士100余名,碩士3000余名,研發人員6000余名,高技術技能人才600余名,技能人才近3.5萬名。

“雙‘式’齊下‘贏’商”

多措並舉助力營商環境再優化

“投資湖南,首選寧鄉”。近二十年的實踐裡,寧鄉市從招大引強到強鏈補鏈、精准招商,不斷創優營商環境、厚植發展沃土,縣域經濟得以持續盤活壯大,兩個“熱詞”成為其中關鍵——“策劃式招商”、“股東式”服務。

關於“策劃式招商”,寧鄉干部口口相傳一個巧妙的比喻,“尋找尚未冒出地面的春筍”,邦盛集團正是“策劃式招商”挖到的眾多“春筍”之一。邦盛集團投身新能源產業“藍海”之初,原本僅計劃在外省投建1萬噸三元前驅體材料小項目,寧鄉高新區不斷幫助該企業篩選“賽道”、對接技術與市場資源,企業鼓足了信心、看清了前景,最終改為在寧鄉投建總規劃30萬噸磷酸鐵鋰生產及總部、研發中心的大項目。通過該模式,寧鄉還成功促成了鵬博新材料、阿斯米的落地和擴產,還推動了星邦智能國際智造城、五創循環、法恩萊特、中科星城石墨二期、邦普循環六七期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成功落地。

如果說招商引資是引水入渠,為寧鄉這一產業創新高地不斷提供動力,那麼優化營商環境則是使水源保持生機、持續迸發“新”活力的精准解題思路。寧鄉經濟發展得以持久動能澎湃,善用營商環境“加減法”功不可沒。在行政審批程序上做“減法”,企業“減負鬆綁”自然跑出加速度。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寧鄉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加快“智慧寧鄉”建設,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數字政府﹔打造“三無城市”﹔推行“極簡審批”。在工業企業引進、建設、用工、創安、入規、裝備升級等十個方面強力減輕企業負擔,讓企業“甩掉包袱,輕裝上陣”。“企業家投資必須是理性的。寧鄉地理位置、平台條件不是最好的,但他們的營商環境是最優的。”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多次在不同場合為寧鄉的企業發展環境點贊。

受“股東式”服務的影響,已在深圳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五創循環董事長石偉平召開股東大會,說服大家把擬上市總部從廣東放到了寧鄉。在服務上做“加法”,政府多做事、企業少負擔。寧鄉建立了“書記、市長企業直通車”機制,將每月21日設立為“市長企業接待日”,由市長接待企業負責人,共同商討解決企業發展難題,為工業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化、精細化、全方位的幫扶服務。在寧鄉,優化營商環境不僅是持久戰,更是團隊戰。市委統戰部積極收集、研究、辦理民營經濟代表人士意見建議,為企業發展“提信心、解難題”﹔市司法局成立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律師服務企業志願團,進行政策和法律宣傳﹔市工商聯通過非訴訟程序指導企業收回貨款726萬元,極大挽回民營企業經濟損失......從“管理者”向“服務者”的主動轉變,正是筑巢引鳳的關鍵之舉,成為寧鄉營商環境“風景這邊更好”的獨門秘訣。

回望寧鄉縣域經濟發展之路,“敢為有為”的氣質品格貫穿始終。錨定“工業強市、幸福寧鄉”這一初心使命,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主線,寧鄉找到了獨屬於自己的縣域經濟突圍之道。(徐偲、王艷華)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