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 文旅

清華大學-湖南大學“中非經貿合作的湖南實踐”聯合調研活動圓滿收官

2024年01月27日17:25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師生參觀中非經貿博覽會常設展館。單位供圖
師生參觀中非經貿博覽會常設展館。單位供圖

2024年1月17日至25日,清華大學聯合湖南大學開展“中非經貿合作的湖南實踐”調研活動,旨在探索、提煉並宣傳湖南對非經貿合作在政策制定、制度創新、智庫研究和企業實踐等方面的先行經驗和做法,以期在全國更大范圍內推廣“湖南模式”。

這次調研同學們收獲滿滿、感悟頗多。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2021級本科生馬順意說:“這次調研讓我對於平時隻在政府工作報告或媒體報道上見到的政策文件的具體實踐過程,有了一個直觀的認知。”

“在調研中老師們不斷強調我們要做好三個角色:學習者、實踐者和服務者。這次的調研,對於專注於理論學習的同學們來說,是一個把學科理論結合地方實踐加以深入理解的絕佳機會,幫助我們更好地腳踏實地去做好研究。”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博士生唐斌表示。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2021級本科生陳澤樂說:“從調研團隊的組織形式上來看,清華大學和湖南大學組建聯合支隊,讓兩所高校的同學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拓寬了彼此的思路和視野﹔而這次的調研內容,讓我從立體垂直的觀察視角深入地了解到市域對非經貿運作的肌理,及民間資本在其中發揮的力量。”

“在調研中,我了解到長沙為推動中非經貿合作不斷探索政策創新和發展路徑﹔在邵陽的調研過程中也了解了對非經貿的特色產業和出口對接模式。從這些收獲中我也思考到中非經貿合作不僅僅是經濟層面上的交流,同樣重要的還有文化、技術、人文等多層次的交流。”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2024級博士生伍睿勤表示。

在調研活動的總結會上,多名同學提到了貫穿調研始終的三個問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如今活動圓滿收官,同學們也從所見所聞中汲取到了答案。

是什麼?——是兩所高校專精研究團隊的聯合實踐

本次調研活動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和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聯合組織。

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主要依托社會科學學院的校級智庫,針對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的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重大問題展開深入研究。本次聯合調研團清華大學支隊師生一行共11人,研究領域包含經濟學、國際關系、社會學等學科,其中多名同學擁有非洲實地調研經驗。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史志欽教授表示:“這次組織同學們前往湖南調研,主要是想讓同學們發現中國地方開放平台的國際作用——研究‘一帶一路’沿線的合作不能隻‘走出去’,也應該在自身發現成績。”

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由湖南大學牽頭組建,旨在著力建設中非經貿合作的智庫平台、人才培養平台和專業咨詢平台。本次聯合調研團湖南大學支隊師生一行11人,成員包含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博士生4人,國際經濟與貿易系、經濟系、數字經濟系碩士生與本科生6人。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執行秘書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肖皓闡釋湖南大學支隊成員的多元學科背景,他說:“調研的目的,是為了形成創新成果﹔而創新成果,就需要不同學科的思維和背后的多元學理思考角度。”

兩所國內頂尖學府相聚破題湖南中非貿易實踐的創新密碼,對於兩所高校相關領域的科研和湖南的中非合作未來布局,都意義非凡。正如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李曼所介紹:“支隊中成員不僅僅是參與者,也是團隊內部對中非經貿研究專注度、專業度的帶動者。”

為什麼?——中非經貿合作的湖南“答卷”

“在調研活動初期,我傾向於向企業提問他們的對非經貿運營模式,但我忽略了一個問題:這些企業為什麼選擇依托湖南的平台?為什麼湖南能夠不斷先試先行、努力打造自身成為中非經貿合作的新高地?”湖南大學調經濟與貿易學院數字經濟系2022級本科生楊俊逸帶著這樣的疑問重新梳理了調研思路。

在調研團與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雨花區塊參觀過程中,楊俊逸試圖尋找答案。自2020年9月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設立以來,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雨花區塊(簡稱“自貿雨花區塊”)充分發揮平台政策優勢,加強制度創新,以打造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核心區為自身目標任務。

當楊俊逸問到對非貿易的具體政策創新時,自貿長沙片區雨花管委會副主任周舞雲答道:“比如,對非貿易中,結匯是企業關注的重點,自貿雨花區塊探索中非新型易貨貿易﹔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中國工商銀行在自貿雨花區塊設立中非跨境人民幣中心。”南非紅西柚換中國建材、中國企業未收回貨款易貨馬達加斯加雲母……這片地處湖南腹地的自貿區從政策、到產品、再到裝飾陳設,處處體現著非洲特色的深度本地化。

這只是湖南推進對非深度合作的一個縮影。作為地方對非經貿合作“試驗田”,近年來,湖南充分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除長沙的三一重工、Kilimall、小咖主、思璘華晟外,平江的勁仔食品、邵陽的東億電氣、醇龍箱包、陽光發品都為調研團呈現了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中非經貿模式。一批批湖湘企業扎根非洲本土,建工廠、搭平台、引人才,中非經貿合作將與中非民間交往一道不斷深化。

“我切實感受到了湖南政府在促進中非經貿合作過程中發揮著的‘確立政策目標—構建政策工具—緊抓政策推行’的三維組織作用,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之間形成的執行合力,是湖南模式的‘破題之鑰’。”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2021級本科生馬順意說。

怎麼做?——把調研成果轉化做深做實

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讓調研成果轉化成為決策參考、為湖南中非經貿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是本次調研團組建的初衷。

本次實踐調研地點不止涵蓋了中非自貿區和企業,還包括岳麓書院、湖南省博物院、中非經貿合作創新示范園(含中非經貿博覽會常設展館)、邵陽市規劃展示館和邵陽市博物館等,這幫助支隊成員對湖湘文化的底蘊和歷史淵源有了更深層次的概念架構。“大家的調研報告中要有現實觸感。”清華大學支隊帶隊老師、清華大學一帶一路戰略研究院研究助理池昊涵勉勵成員們成果產出一定要結合調研實際。此次調研活動,是高校智庫為“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地方經貿合作提供決策支撐、為解決中外經貿合作發展現實問題提供方法指導的新起點。

歷時一周,調研團隊途徑湖南三地,從微觀視角切入,細致、深入探索“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非經貿的實踐路徑和政企互動機制,“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也成為每個調研團成員自勉的精神內核。(舟可、馬順意、徐婧婷)

(責編:黃卓、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