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本網專稿

湖南湘西十八洞派出所:傳承“扁擔精神” 書寫“楓橋答卷”

人民網記者 劉賓
2024年05月11日15:16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十八洞派出“集市警務”現場向群眾宣傳法律法規知識。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十八洞派出所“集市警務”現場向群眾宣傳法律法規知識。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武陵山脈,峰巒疊嶂,巍峨綿延。

“精准扶貧”首倡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宛如鑲嵌在大山深處的一顆明珠。花垣縣公安局十八洞派出所是這一新時代“紅色地標”的守護者,去年被公安部命名為全國第三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十八洞派出所民輔警平均年齡35歲,是一支有干勁、有闖勁的年輕隊伍。近年來,秉持“首倡之地當有首倡之為”的政治擔當,十八洞派出所忠誠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宗旨,把脫貧攻堅精神和新時代“楓橋經驗”有機結合,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共建、多元聯動共治、警民聯防共享的苗疆警務基層治理模式,取得顯著成效。

十八洞派出所“集市警務“現場。人民網記者劉賓攝

十八洞派出所“集市警務“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為民服務顯情懷

“扁擔精神”代代傳

“抬頭,挺胸,看鏡頭,面帶微笑,321。”伴著幾聲清脆的“咔嚓”聲,十八洞派出所戶籍警石芳為村民吳金珍完成了証件照拍攝,並讓她選出最滿意的一張。“感覺很方便,服務也很周到!”吳金珍豎起大拇指點贊。

這是十八洞派出所開展的“集市警務”現場一幕。

十八洞派出所轄區面積大,包括花垣縣雙龍鎮27個村、100多個自然寨,有居民3.1萬余人。“山路崎嶇,像敏臘村這些比較遠的地方,村民來所裡辦事,開車也得1個多小時。”所長隆暉介紹,為了方便群眾,所裡創新警務模式,自去年4月份開始,在轄區內三個集市專門設立“集市警務”,打造大山裡的“流動派出所”。

派出所到集市上設“攤位”,提供的服務項目可不少。兩張長條桌一字排開,左邊是身份証辦理區,電腦、指紋採集儀、相機、幕布等辦公用品一應俱全﹔右邊是政策宣講區,桌上擺放著國家安全教育手冊、戶籍辦理常識等資料。若有群眾現場提意見和建議,也有專人負責接待和記錄。

據了解,20多年前,群山環繞的花垣縣偏遠、貧窮、落后。那時候,為了採集戶籍信息,派出所民警常會用一根扁擔挑著電腦,走村串寨開展工作。這份朴實作風與為民情懷,被當地群眾贊譽為“扁擔精神”。

時光流轉,山鄉迎巨變。這些年,“扁擔精神”在當地公安干警中代代傳承下來,並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在十八洞派出所榮譽室裡,有這樣一封感謝信,信中寫道:“在十八洞,我不僅看到新的山鄉巨變,看到精准扶貧的精美畫卷,更看到物質脫貧后精神文明的崇高境界。這裡的人心特別純,這裡的警服分外藍,就像十八洞的天空一樣藍!”

這背后有一個暖心故事。

家住邵陽的劉先生暑假期間帶孩子來十八洞游學,回家后發現自己的挎包不見了,裡面裝著銀行卡、身份証和不少現金。他頓時慌了神,焦急地撥通了派出所的電話。

“好的,請放心!我們一定竭盡全力幫您找回!”村警務室輔警隆騰回復道。挂了電話,隆騰馬上通過視頻監控進行查找。他連續5個小時緊緊盯著屏幕,不漏過一個細節,眼睛累得酸痛流淚,終於成功找到了挎包遺失點,在村民施大爺家中。當時施大爺也正焦急地四處尋找失主。這讓劉先生十分感動,便專門寫下了一封感謝信。

這也是湘西州首個村級警務室通過科技賦能提升警務效能、服務群眾的一個縮影。

隆暉表示,首倡之地當有首倡之為。十八洞派出所民輔警始終心系人民群眾,在日常工作中,用行動踐行“人民警察為人民”的責任與擔當。

十八洞派出所民警開展入戶走訪。湘西州公安局供圖

十八洞派出所民警開展入戶走訪。湘西州公安局供圖

履職盡責有擔當

書寫新時代“楓橋答卷”

近年來,隨著轄區案件量逐年下降,治安環境不斷提升,如何有效化解群眾矛盾糾紛成為十八洞派出所民輔警在接處警過程中面對的一個主要問題。

在推進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中,十八洞派出所堅持密切聯系群眾、發動群眾,構建多元化聯動共建機制,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把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

去年3月,讓乍村的村干部向派出所民警反映,村裡有兩戶石姓人家因田地界線引發矛盾,可能會發生沖突。了解情況后,隆暉立即和兩名同事前往處置。在細心聽取雙方意見后,民警現場開導調解,最終矛盾得以解除,雙方握手言和。

一次,丙池村6組一位村民用磚把自家院壩外的一條道路堵了,影響全組10多戶村民的出行,違反了《村規民約》,引發村民強烈不滿。十八洞派出所接警后,立即啟動“三級聯動機制”,在村委會、派出所和政府部門三方聯動調解下,一觸即發的沖突得到及時化解。

十八洞派出所民警列隊巡邏。湘西州公安局供圖

十八洞派出所民警列隊巡邏。湘西州公安局供圖

據了解,十八洞派出所與雙龍鎮政府和司法部門聯動,建立並完善矛盾糾紛調解機制﹔推行“三治融合”,即以“村民自治”為基礎,以“村民德治”為先導,以“村民法治”為保障,為居民群眾排憂解難。

該所還整合資源和力量,建立調處矛盾糾紛“三大機制”:矛盾糾紛滾動聯動排查機制,以民警為骨干,整合村“兩委”、鎮政府工作人員以及治安維護熱心人士等社會力量,參與矛盾糾紛調解﹔“律師進所”機制,邀請縣公安局法制民警擔任法律顧問,解決矛盾糾紛中的疑難雜症﹔“五所聯調”機制,聯合周邊矮寨派出所、呂洞山派出所等五家派出所的力量,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針對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開展常態化研判,集中力量把為民服務落到實處。

守一方平安,護萬家燈火。

“我們堅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不斷創新理念和舉措,及時高效化解群眾之間的矛盾糾紛,既是積極回應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也是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工作要求。”隆暉介紹,近3年來,依托多元共建、聯動共治機制,所裡共調處矛盾糾紛130余起,成功率達99%。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