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村治”答卷
——江南工業集團駐呂振羽家鄉鄉村振興幫扶工作紀實

20世紀20年代,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呂振羽為代表的一批人在北京創辦鄉村改革雜志《村治月刊》,試圖對中國農村危機進行思考與拯救。呂振羽從經濟史、社會史等多個角度,對中國歷史上各個社會階段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形成了“村治派”主張。
百年后的今天,黨和國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和政策舉措,加快促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呂振羽的家鄉——湖南省邵陽縣金稱市鎮社田村,鄉村振興有了新答卷。
黨建鑄魂:“三治合一”凸顯優勢
金稱市鎮,得名於“金秤”的傳說。這一名稱,代表著中國農村數千年對公平與希望的期盼。二十世紀初,呂振羽從這裡走出,以“村治派”理論叩問中國鄉村的未來。
2021年5月起,中國兵器江南工業集團響應鄉村振興號召,先后選派兩批精干力量組建駐村工作隊,入駐金稱市鎮社田村。
“工作隊的作風非常扎實,不漂浮,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親如一家,就像60、70年代的干部一樣。”村民代表呂友元近日如此評價說。
作為“人民兵工精神”的傳承者,江南工作隊踐行“把一切獻給黨”的使命擔當,將“黨建引領”刻入幫扶基因。4年間,堅持組織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每月開展理論學習1次以上,參加“基層干部微黨課”培訓學習,提升能力水平。推行“一月一課一片一實踐”,強化黨員思想教育。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等黨的組織生活基本制度,不斷提升黨組織凝聚力。在2024年“6·24”洪災中,黨員突擊隊帶領村民抗洪自救,發揮了強大的凝聚力,將損失降到最低。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涉及低保民生、防返貧監測、工程項目、集體經濟等所有重大項目決策透明化。與村產業大戶座談30余次,聽取基層“能人”想法思路,確保治理成效。
工作隊深知,鄉村振興絕非“包辦代替”,通過培育“三長制”,激活了基層治理末梢。其間,開展專題培訓4次,指導協助“三長”當好政策宣傳員、民情聯絡員、安全防護員、文明示范員。68歲的“鄰長”呂留寶大爺手持喇叭走家串戶宣傳政策,笑稱“老骨頭也能發光”。村裡組建了衛生清掃、安全巡邏、文明新風監督等志願者隊伍 8 個,參與衛生大清掃、紅白喜事節儉監督志願者服務近 1000 人次。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村民群眾自發捐款捐物近 20 萬余元,眾志成城確保了社田平安。
當年,呂振羽主張將鄉村自治區域作為國家行政基本單位。這一點無疑早已實現。2021年,國家出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提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黨建引領+三治合一”的優勢在社田村得到凸顯。
鄉風蝶變:不改的山水與變化的歡顏
呂振羽提出實施鄉村自治需解決教育普及、職業調查等十大先決問題,與“千萬工程”環境整治的系統性要求高度契合。
為有效推進社田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工作隊深入群眾,先后召開院落會 30余次,村民思想意識發生較大轉變,相關項目贏得了廣泛支持。
“千萬工程”的社田實踐,凝聚著諸多繡花功夫。16公裡入戶路連通“最后一米”。278盞太陽能路燈、1050盞太陽能庭院燈點亮山鄉夜路。15個廢棄場所變身文化廣場, 80余件健身器材徹底改變了村民的健康生活模式。20處垃圾站的提質改造、80余座戶廁的整治整改,17次村民環衛志願活動的開展,有效推動了高質量的“衛生革命”。
建黨百年之際,社田村舉辦了歷史上第一次群眾文藝匯演。此后,村民自編自導的“村晚”接續上演。
“江南派來工作隊,幫我村裡化了妝,全村馬路把燈照,家家門口亮堂堂……”村民蔣容娥老人說:“我在村裡晚會上編了小品、三句半贊頌我們的工作隊,是我們老百姓實實在在的心聲。”
產業破局:土地裡長出的黃金法則
社田村曾面臨典型困境:人口近5000,耕地分散,產業“小散弱”。如何破局?工作隊以“金秤思維”精准施策。新建及修繕灌溉水渠15公裡,山塘水井 6處,機耕道6500米,1000余畝農田土地耕種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建成 70 畝缸豆、油菜輪種基地,30 畝中藥材博落回種植基地,25 畝葛根種植基地,300畝烤煙水稻輪種基地,新造油茶 520 余畝,栽種黃柏10000株,每年帶動村民種植油菜 800余畝。作為“雙季稻”國調村,鼓勵村民擴增種植140余畝,喜獲豐收。推進油茶種植,2024年增收70萬元以上。
數字時代也賦予了社田人“雲上金秤”。鴕鳥養殖專業戶呂勇軍等通過網絡直播銷售土特產品,成為村裡有名的網紅﹔種糧大戶呂仁山優化農業灌溉系統,300畝“雙季稻”實現精准灌溉,節水30%、增產15%。
江南工業集團黨委高度重視社田村產業發展,通過消費幫扶方式先后採購葛根粉、菜油、稻米等產品累計53萬余元,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強后盾。
2021年以來,社田村集體經濟從不足10萬元躍升至近百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長68%,印証了呂振羽“農業社會化”構想的當代價值。
人才密碼:新農人與老土地的共生之道
“隊長,今天煙草公司跟我結賬了,我自己弄了6萬多,給二十幾個做事的發了11萬多的工錢,他們也高興得不得了。”村裡培養的中煙大戶彭葉青對工作隊滿是感謝。
“頭羊經濟”在社田村激活了一池春水。工作隊積極推進人才引進培養,指導鼓勵大戶從事黃柏、玉竹、金櫻子等中藥材種植、水稻種植500余畝,豬牛雞鴨鴕鳥等畜禽類養殖1200余隻,開設鴕鳥養殖基地1個,豆制品加工廠1家,發揮好致富帶頭人作用。80后青年呂春剛返鄉創辦豆制品廠,使傳統豆制品明顯溢價﹔“土專家”呂敬東師傅研發油茶林套種中藥材模式,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為解決“領頭羊”的培育問題,工作隊還依托市縣鎮培訓機構,先后組織村民參加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專業技術培訓、鄉村工匠專業培訓等,培養相關產業技能人才11人。
呂振羽曾在反思后認為:拯救中國農村必須整體性解決,必須推翻一個舊社會,才能創造一個新社會,也才能創造一個新農村。如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鄉村面貌煥然一新,讓“呂振羽們”看到了一個滿意的答案。
手捧寫著“振羽故裡興村治、兵工精神寫新篇”的牌匾,站在呂振羽故居前眺望即將告別的美麗鄉村,江南駐村工作隊隊長周英良深有感觸地說:“鄉村振興不是復刻歷史,而是開拓實踐在當下。”(劉可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