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沙5月29日电 “竞帆”,以乡镇、街道为观察样本,探索“浏阳之治”基层路径。一起来关注新城崛起,落寞老城路在何方?蹚出老城发展新路来。
千年城关,一品淮川。居于浏阳市城区地理中心的淮川街道,享受过县治之地的历史荣光,也经历过中心迁移的沉浮黯淡。
如今,作为浏阳城市化进程中先行一步的“长子”“大师兄”,淮川激扬青春之力,积极破题“发展之问”“管理之问”“民生之问”,努力探索老城区发展的新样本。
发展之问
没有工业,没有农业,发展靠什么
浏阳文史专家潘信之在其《浏阳故城考》一文中有阐述:“浏阳县故城首建应在淮川”。
自公元209年浏阳建县以来,淮川作为浏阳县治的时间最长。一直到解放后,淮川也长期作为浏阳的城市中心存在。
为此,老城关人总是拥有一种城市中心的优越感,淮川也因此成为外来人口定居浏阳的首选之地——直至进入本世纪,状况悄然发生了改变。4月27日,人民医院正式搬离淮川界域,曾经车水马龙的人民路、热闹喧嚣的嗣同路突然沉寂许多。此时,市妇幼保健院的整体搬迁也提上日程,人们恍惚间发现,淮川的医疗中心地位正在失去。
不仅仅是医疗中心,随着新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此前淮川的部分功能中心也被逐步迁离,淮川不再是浏阳城区的唯一“中心”。
功能中心定位减少,工业和农业也随着城市化步伐的推进而被“淘汰”,四周发展空间受限的淮川,要如何实现发展的“突围”?
“淮川是浏阳四个街道中唯一一个纯城市街道。”淮川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谦说,作为老城区,淮川发展的空间固然不足,但淮川干部全心谋发展的士气充足,淮川居民齐心促发展的干劲十足,淮川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无限。
孙谦所说的潜力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活力是繁荣的消费市场。
一方面,利用“千年城关”的独有优势,淮川近年来充分挖掘、传承、保护好历史文化,擦亮“千年城关一品淮川”的品牌,力争引进一批高质量文旅项目,积极融入“一河两岸”的整体开发,使淮川成为展示浏阳历史文化底蕴的一个窗口。
另一方面,利用核心商圈的传统优势,坚持以步行街为中心,融入新时代元素,依托“月月有商贸活动,季季有商贸节会”,打造商贸消费新引擎。4月28日,为期8天的淮川首届国潮美食文化节火爆上演,共吸引线上线下1100余家商户参与,累计总人流量达30万人次,带动步行街商圈周边消费额近亿元,驱走了疫情下步行街商圈的“寒冬”。
也是4月,全市首个5G直播基地落户淮川九方·北正西购物中心,浏阳最大的产业化视频直播电商基地将在步行街商圈打造。
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一个“火起来、亮起来、闹起来”的老城区迈出了年轻的步伐。
管理之问
人口多,权限小,管理怎么干
淮川街道现辖9个社区,面积12.3平方公里,12.4万人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口数量之多、人口密度之大,在浏阳32个乡镇街道中不多见,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街道能提供的服务与百姓的需求之间存在错位——
街道离城市老百姓最近,老百姓有什么诉求,常常找街道帮助解决。但是,街道办事处又只是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处在城市管理的最末端,权力很小,很多老百姓的需求想办却办不了。
在有心无力的困境之下,淮川党员干部决定用心用力,摆脱困境。
解决好老百姓的诉求,先要搞清楚“求”在何处。淮川坚持“把话筒交给群众”,开放式征求意见,并通过2000余个“微网格”将“话筒”进一步传递到千家万户,让淮川的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拿起“微话筒”。
“话筒”中的民生问题,难免有些是“微网格”啃不下、或是社区啃不动、或是街道啃不烂的“硬骨头”,这就需要“吹哨”联动。
此前,人民路和解放路的非法营运和乱停乱占现象多年未能得以彻底解决。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各个部门各管一块,“九龙治水”难以形成合力。
应群众要求,淮川吹响了“哨声”,交通运输、公安交警、城管执法等多个市直部门前来“报到”,迅速启动了人民路、解放路口交通集中整治和联合执法行动。
“哨声”洪亮,底气来自改革。按照市委部署,淮川去年完成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了协税护税、招商引资机构,加强了党建、公共服务和综合行政执法等力量。同时市委赋予淮川对相关市直部门“反向”考核等七项权力,以此支持街道发挥“统筹协调各方、领导基层治理”作用,探索辖区问题如何由辖区牵头治理。
好风凭借力,为了将改革任务落到实处,淮川探索了“民生吹哨、部门报到”新路径,将各类“话筒”收集的民生问题,按照普通、难点和特殊三类进行分类,通过分别吹响“内部哨”“日常哨”和“集结哨”。在遇到社区、街道或单个部门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由街道党工委吹响“集结哨”,统筹调度相关市直部门或其派出(驻)机构来“报到”,集中研究解决。
依托“党建+微网格”,用好一个话筒一只哨,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迎刃而解。
民生之问
没有精准扶贫政策,城市困难群众怎么帮
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惠及人民,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根植淮川、根深叶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誓言铿锵。“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城市和农村群众一个都不能掉队。”孙谦坦言,淮川作为城市街道,其居民无法享受农村精准扶贫政策,但城市困难群体需要被关注。
相较农村,城市贫困居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面对更加高昂的生活成本,他们的生存状况可能更加艰难——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不能回避的问题。
任务艰巨,但意志坚定。2019年起,淮川率先在全市探索并实施为期三年的“城市精准帮扶工程”,对辖区特困户开展帮扶工作,通过实行帮困联系制度,在生活上给予物质资助,在精神上给予人文关怀,把阳光和雨露播撒给每一个困难群众。
周敏华是北园社区的困难户,患有骨髓炎,三级肢体残疾;丈夫李新辉是痛风患者,无法从事重体力活;家中还有一个儿子在读大学,这个住在公租房的家庭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城市精准帮扶工程”启动后,淮川街道和北园社区决定帮助周敏华家庭解决实际困难。经过沟通、对接,李新辉与浏阳市鸿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达成了用工协议,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每月有了固定的收入。
“多亏了街道和社区的帮助,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不错,工作量不是很大,身体能够承受。”李新辉说,他现在一个月能拿到2200元左右的工资。不仅如此,结对帮扶周敏华的爱心单位希尔顿欢朋酒店,也定期为周敏华家庭送去慰问金和爱心物资。
淮川的目标是,通过切实有效的帮扶措施,最终实现城市特殊困难群体“身体不垮、学业不辍、工作不丢、吃住不愁”的“四不”目标。
发展之问、管理之问、民生之问,这既是淮川三问,也是任何一个地方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必然之问。
“不论是老城区还是新城区,都不可能永无止境地扩展,新城区也有‘老去’的一天。”孙谦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老城区,淮川不能暮气沉沉;遇到“疑难杂症”,淮川必须迎难而上、创新破题。
淮川,正在努力创造新的发展、展现新的风采,率先打造老城区建设发展的“新样板”。(龙章平 黄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