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铜锣 响出国际范

【查看原图】

人民网耒阳11月10日电 (李芳森、实习生陆紫溪)立冬已过,烈烈冬风在田野里嘶吼,行人纷纷裹紧身上的衣服。但湖南省耒阳市坛下乡东升村的铜锣厂内,却是另一番“风景”——工人们在铜锣生产区大汗淋漓,两台大功率电风扇正呼呼地工作。

成语“一锤定音”,便是来源于铜锣制作时,最后一锤决定铜锣的音色。

一锤定音。人民网 李芳森摄

67岁的罗冬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铜锣制作工艺已在家族传承七代,在他看来,一锤不仅能定音,还能鉴定出铜锣质量。

锣如纸薄、声若惊雷,便是上品。

坛下铜锣,制作技艺起源于三国时期,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创立之初,便是在军事领域承担起通讯作用。

坛下乡。人民网 李芳森摄

“从小就听爷爷说,张飞驻军寨下仙山,把北方的冶炼技术带到了我们这里。”罗冬元从家门口向远方望去,给我们指明了这座坛下乡最高峰的方向。

坛下铜锣历经千年却声名愈显,关键在于本地出产的铜矿和锡矿,把这两种矿产按一定比例混合铸造后,铜锣的响度和硬度都会提升。

“选料、配料,这只是坛下铜锣铸造优势之一。”罗冬元掰着手指头算起了铜锣铸造的工艺:选料、配料、融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形、淬火、冷作、抛光、定音。

道道工序,均有门道。

坛下铜锣需历经11道工序。人民网 李芳森摄

在罗冬元的记忆里,父亲便是依靠给村民们上门制作铜锣,担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一个锤子、一个铁钉、一个风箱、一个炉子,便是老一辈制锣人的全部工具。一面铜锣,走完11道制作工序,需要3天左右。

“老一辈的手艺,可不能在我们手上丢了。”1996年,罗冬元为实现父亲的心愿,创办冬元锣鼓厂,招了6名工人,纯手工制作铜锣。“纯手工打造,产量低,第一年,每天只能生产100多斤。”

论“斤”不论“面”,这是罗冬元摸索出的销售经验,这也是员工工资的计算标准。

“省份不同,铜锣的规格会不同。”罗冬元说,以前的坛下铜锣基本上只在长江以南销售,为拓宽市场,罗冬元在北方各地走访、学习,并将当地的铜锣带回来研究,逐渐打开了全国市场。“现在找我买铜锣,只要说省份和数量就行。”

市场稳定后,罗冬元逐渐把员工人数增加到20多人,引进或制造了空气锤、剪边机、压铸成型机等机械化设备,2008年,更是把生产场地扩大到3栋房屋。

“铜锣现在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已经是一种文化产品了。市场也越来越大,已经销到了国际上。”2021年,罗冬元的工厂生产铜锣约30吨,产值达400万元,在全国11个省份设有销售点,热销国内约20个省市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铜锣制坯。人民网 李芳森摄

铜锣锻打。人民网 李芳森摄

铜锣抛光。人民网 李芳森摄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2021年11月10日08:57
分享到:
(责编:李淑静、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