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本网专稿

湖南邵阳市双清区:不负春光好 春耕备耕忙

刘宾
2022年03月09日10:05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春光无限好,农时贵如金。

万物复苏的时节,三湘大地一片繁忙景象:蔬菜大棚里,刚移栽不久的秧苗在水的滋润下,把根系扎进泥土深处,伸直了“腰杆”,蹭蹭往上长;阡陌良田中,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加速推进;农资企业的生产车间内,生产线高速运转,为农民开展春耕备耕提供充足的农资供应……

地处湘中的邵阳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入春以来,该市扎实抓好春耕备耕工作。育种育苗、翻耕土地、筹备农资、检修农机具……广袤的田野上,农民用辛勤的劳作播撒希望,为一年的丰产丰收忙碌着。

“勤”字当头,不负春光抢农时

郭厚龙在连栋智能温室大棚内使用微耕机耕地。人民网刘宾摄

阳春三月,气温回升。湖南邵阳市双清区渡头桥镇新渡村,一个个温室大棚错落有致地连成片,在阳光照射下,蔚为壮观。弯腰走进棚内,一垄垄绿油油的蔬菜苗映入眼帘,分外喜人。

“今年种的蔬菜有7、8个品种,有辣椒、南瓜、丝瓜等。”正在棚内忙着补种南瓜秧苗的58岁村民姚珍虎说,目前,他种了15亩蔬菜,有40个温室大棚,从育苗、移栽、日常管护再到销售,全靠自己和妻子两个人打理。

从事蔬菜种植业已经12年的姚珍虎,不仅种植技术精湛,且吃苦耐劳,是远近知名的“种菜能手”。为了做好今年的春耕备耕,他提前育了2万多株蔬菜苗。不料,春节后的一场大雪,导致秧苗损失近半。

“搁往年,3月初就差不多得完成移栽了。今年受雪灾影响,延后了一段时间。” 姚珍虎坦言,尽管遭受了一定损失,但他并不气馁,大雪之后,抢抓时令,重新补育了1万多株秧苗。眼下,这些新秧苗即将破土而出。

“农时不等人,早春蔬菜市场行情好,更得抢早。现在,栽种的早春茄子已经结蕾,就要开花了,每斤能卖到8块多,是后上市茄子的2、3倍。”提到蔬菜种植经验,姚珍虎滔滔不绝,干劲十足。

正午时分,阳光照射下,棚内气温渐升,人站在里面,顿觉湿热难耐,但姚珍虎毫不在意,他弓下身子,仔细查看着每一株秧苗的长势,汗水从额头顺着脸颊流下,落入泥土之中。

去年,在他和妻子的辛勤耕耘下,每个蔬菜大棚有5000元左右的净利润,全家年收入近20万元。 目前,双清区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大棚蔬菜成为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科技助力,智慧农业“显身手”

邵阳市双清区高标准农田旁的机耕道和灌排水渠。周志斌摄

伴着盎然春意,走在窄窄的田埂上,空气中,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芬芳。

当新渡村的姚珍虎忙着补种秧苗时,在距离他不远处的两塘村,天宇现代农业基地的负责人郭厚龙也在温室大棚里忙个不停。

与传统的温室大棚不同,作为当地“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42岁的郭厚龙建成的两个连栋温室大棚,能够实现智能化控制,更具“科技范”。

“咔塔”一声,按下电启动按钮,他手中一台柴油微耕机便“嗡嗡嗡”运转起来。这是今年他专门为春耕备耕新添置的设备之一。

“别看它个头小,实用性很强,能把田里的块状有机肥和遗留的菜根打碎,改善土质,让土壤更肥沃。除了耕地,还能用于起垄,高效又方便。” 郭厚龙一边操作设备,一边介绍说:“单个连栋大棚占地约5亩,场地更开阔,可以轻松实现机械化耕作。

连栋温室大棚的土地利用率也更高。据了解,传统温室大棚需要修建一条宽约1.2米的水渠,导致其土地利用率仅有70%左右。而连栋温室大棚内建有自动灌溉喷淋系统,无需再挖沟建渠,土地利用率可达100%。

“这套喷淋系统能够实现智能化远程控制。”郭厚龙指着大棚里的一个个圆形喷头说:“打开手机APP,轻点手指,就能精准地调节大棚内的湿度和温度。还能把肥料溶在水中,实现‘水肥一体化’,更好地满足不同种类的瓜果蔬菜对肥料的摄入需求。”

此外,连栋温室大棚还配套建有电动遮阳帘、防虫网等设施,在种植过程中,做到不使用除草剂和农药,从而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有机蔬菜。

眼下,郭厚龙大棚里的早春小白菜已经上市,“每斤6块多,销售旺得很!”今年,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他还打算探索经营“家庭农庄”,发展观光农业。

“再过几年,我要把传统的蔬菜大棚,全部升级为能够进行智能化控制的连栋大棚,用科技改变农业,让种田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位“新型职业农民”信心满满地说道。

农田“升级”,渠通路畅孕丰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地处湖南中部丘陵山区的邵阳市双清区,耕地面积有限,且成块状分布,缺少机械化耕作的条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深挖粮食生产潜力?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关键。

运送石料、搅拌水泥……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双清区姚喆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支10多人的施工队伍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浆砌石挡墙施工。只见新修的灌排水渠与一条长约700米的机耕道,在稻田之间穿过,延伸向远方。

“3月底建成后,今年种植中、晚稻就能用得上。到时候,各类农机设备可以直接开到田间地头,日常灌溉、排水也不再犯难,能辐射周边400多亩耕地!”双清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谭红龙介绍道。

受丘陵地形制约,过去,这一片耕地呈“碎片化”分布,农机具运不进来,水稻种植从插秧到收割,全靠村民肩挑手扛。基础设施跟不上,遇到大的旱涝灾害,也束手无策,收成难以得到保障。

“地不好种,有的村民选择外出打工,有的则在田里挖池塘养鱼。无法机械化耕种,流转起来也困难。看着耕地撂荒,大家心里也发慌。”谭红龙说。

从2015年开始,双清区启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这几年,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条条灌排水渠和机耕道修建而成,一块块普通农田“升级”为良田,让规模化水稻种植在丘陵山区得以逐步实现,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不仅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提高了,此前土地流转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在山区的普通农田种植水稻,亩产只有800到1000斤。而高标准农田种植的水稻,亩产可达1200多斤。”种粮大户赵芳说。今年48岁的他,在双清区金银村和姚喆村两个村,一共流转了2600多亩土地,全部种植双季稻。他还斥资200多万元,购置了育秧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全套农用设备,实现了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

目前,双清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万余亩。 “下一步,将继续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扫尾工作,并动员种粮大户积极进行土地流转,充分利用现有可耕地,实现双季稻种植‘应种尽种、宜种尽种’,做到‘不荒一块地、不闲一片田。’”双清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责编:李淑静、罗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