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人民日报看湖南

鸡叫城遗址考古新收获(考古中国)

郭伟民
2022年04月30日11:0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位于洞庭湖西北澧阳平原的鸡叫城遗址,以其科学的田野考古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入围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鸡叫城遗址考古始于20世纪90年代,2019年再次启动,经过连续3年发掘,收获颇多。

洞庭湖地区的史前文化谱系是通过考古构建的。早在距今50万年前就有人类分布于洞庭湖及周边。考古发现了湘北澧水类群和湘西潕水类群两个旧石器文化序列。距今10万年前后,这两个主要类群仍在继续发展,直到距今1.5万年前后才出现重大变化,人类开始磨制石器、烧制陶器、驯化水稻,并建立固定的居所。道县玉蟾岩洞穴遗址发现了距今1.8万—1.2万年间的丰富文化堆积,根据陶片复原了一件完整的陶釜。数枚距今1.2万年的水稻已具有某些栽培稻特点,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驯化水稻。

距今1万年前后的彭头山文化成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在澧阳平原上400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17处该文化遗址,肥沃的冲积土壤和水系为稻作农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沅水和湘江中上游山区河谷地带的高庙文化,出土了刻印纹白陶,兽面獠牙、太阳纹、八角形纹、凤鸟纹诡奇绚丽。这两种文化的扩散与融合又催生了距今6300年前后的城头山文化。鸡叫城遗址大概就在这一时期。

鸡叫城遗址的最早遗存在彭头山文化时期,大溪文化时期再次有人定居,发展到油子岭文化时期开始形成环壕聚落。屈家岭文化时期将环壕填平,并在环壕外开挖城壕,挖出来的土堆成城墙。这里曾是一片湖沼,后来湖沼逐渐成陆,更多人来此定居,开沟排涝,围堤造田。

标示为F63的大型建筑遗址保存十分完好。这是一座五开间七室、面积420平方米的“豪宅”,加上外围廊道,总面积达630平方米,建筑木材为楠木和樟木。考古显示,其整体结构是地台式加干栏式的木构建筑。主体外墙及每间的隔墙均是先在台基上开挖基槽,基槽内铺木板。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木柱极为考究,以直径约0.5米的半圆形大木柱为主体,间以长方形小木柱,转角处以1/4圆木作为转承(如图)。垫上又宽又长的木板,能够增加受力面积,防止柱子在松软的土地上下陷。这间大房子为理解长江流域史前建筑形式与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北城墙的解剖显示,屈家岭文化一期后段有过3次城墙建造。城墙底宽28米、顶宽13.6米、高度3.2米,墙外护城河宽30—50米,城内面积15万平方米,鸡叫城城墙与护城河规模由此定型。护城河外围挖有二道环壕,与护城河一起构成同心圆,拱卫在城周围。二重环壕外坡以内是居住区,以外是农业生产区。

寻找和发掘水稻田一直是田野工作的重点,但古代水稻田与现代水稻田重叠,不易辨识。考古工作者在二重环壕外西北地区发现了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古稻田,有数层水田叠压。2021年,面积达80平方米、平均厚度达到15厘米的谷糠层被揭露。经初步推算,这一谷糠层所代表的稻谷重量约为22吨,加工后可产出稻米14吨,能满足1000个人一个多月的食用。显然,它带有粮仓性质。

从玉蟾岩到彭头山,从城头山到鸡叫城,稻作农业一直是发展的经济支柱。持续4000年的文化连续性与稳定性,显示出极强的凝聚力,为我们认识中国史前文化、社会复杂化进程及文明起源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样本。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

(责编:罗帅、彭应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