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爱国报国的“接力棒”在他们家传承了半个世纪

“孩子,咱们家三代军人的红色基因在你身上传承,你的血液里流淌着军人家庭的红色血脉。”近日,在武警湖南总队新兵团组织的“家书分享会”活动中,新兵于秉民拿出了他外公和父亲寄来的回信。他外公和父亲的回信字字铿锵,深厚亲情与热切希望从纸间流出,浸润着于秉民的心。通过分享大家才知道,他家里有4名家人都当过兵,他的外公是抗洪救灾英雄,爸爸和两位舅舅都曾是部队一员,如今他也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三代从军、五套军装,不仅是红色基因的赓续传承,更是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光荣与梦想。
于秉民的外公王秀民,今年74岁,1969年参军入伍,服役于原山东省军区某步兵团。先后担任副班长、班长等职务。于秉民小时候,外公常常和他讲述自己在部队时的故事。在1973年夏天的抗洪救灾任务中,外公带领全班扛沙袋、战洪魔,圆满完成了交给他的任务,并受到了营嘉奖1次。于秉民每次听完,都被外公所讲的部队生活所吸引,就是从那个时候,在他幼小的内心埋下了一颗参军的种子。
“愿外孙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刻苦学习军事知识,苦练杀敌本领,发扬咱家的光荣传统,为保卫国家和人们再立新功。”读到外公在回信中感情至深的寄语,于秉民仿佛梦回儿时,那时候外公总是抱着他,给他讲当兵的故事。那时生活艰苦,但是在外公口中,于秉民听到的都是感动。这个时候外公总会问:“长大以后你愿意保家卫国吗?” 虽然那时年幼,但于秉民的回答每次都是那句坚定的“我愿意”。
1996年,于秉民的父亲于洪超跟随外公的脚步,服役于原武警泰安市消防支队,参与过400余次火场救援。他在部队的五年里、在每一次救援任务中,都做到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凭借无所畏惧的胆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科学处置险情,成功救援10多人,荣获“优秀士兵”3次,“优秀班长”1次,嘉奖5次。于洪超曾在一次救援任务中受伤,被评为8级革命伤残军人。
“一根爱国报国的‘接力棒’在咱们家传承了半个世纪。”就像父亲的回信里所写的那样,今年3月,刚上大一的于秉民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武警湖南总队新兵团的一名新兵。至今,于秉民仍清晰记得临走时父亲的声声叮嘱:“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当兵就别怕吃苦,训练要打头阵,任务要冲在前。”带着家人的嘱托和希望,19岁的他走进了火热的军营,将父辈的家国情怀延续下去。
“好男儿志在四方,我已经为此做好觉悟与准备,你们不要为我担忧,我会带着你们的嘱托与期许,脚踏实地地走好军旅生涯的每一步。”于秉民在给家里写信时说道,自己已经来到部队,深切地感受着外公和父亲当年在部队的那种责任和担当,自己在部队一定好好努力、好好干,给家里人争光。
队列站排头、内务挑大梁。来到部队后的于秉民很快就适应了部队的生活,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事物,训练工作都以最高标准来完成。于秉民表示,每每想起外公和父亲,心里就会充满动力。
课余时间的时候,于秉民还利用自己的特长,主动教班里的战友弹吉他、带头学理论、整内务,与战友们快速融入部队生活的同时,还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
一家三代接力从军,初入军营的于秉民,带着父辈的期望,把三代人的心与绿色军营紧紧连在一起。如今的于秉民,已经逐渐适应了新训生活,在军营这所“大熔炉”里茁壮成长,以全新的姿态奋力续写新的红色新篇。(莫飞波 余毅 张龙腾)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