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稻田到世界轨道交通中心
揭秘科技创新如何绘就“田心现象”
城市发展历程有着诸多关键节点,而1936年,对于这里,意义非凡。
这里,就是株洲田心。彼时的粤汉铁路总机厂落户于此,由此播下了民族机车车辆工业的新希望。
87年的砥砺奋进,伴随着国家的壮大与发展,田心,创造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诸多新纪录,形成国内最完备的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体系,诞生全球首个千亿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遥看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无人驾驶地铁列车又快又稳;大洋彼岸的墨西哥城,蒙特雷轻轨3号线列车驰骋,年载客量超4000万人次;一列列“绿巨人”复兴号在川藏铁路上疾驰,奔腾在“世界屋脊”……
在田心,聚集着先进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企业400多家,方圆5公里内,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在田心,拥有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其中,电力机车占全球市场份额27%、居全球第一,城轨车辆、动车组、机车车辆电传动系统等多个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
在田心,近三年实施国省科技计划项目超过450项,先后建成了世界第二条、国内首条8英寸大功率半导体(IGBT)生产线,使得中国高铁有了“中国芯”;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全球最大履带式挖沟机器人和首套深海采矿机器人、全球首条智能轨道示范线、全国首款油电混合动力通用飞机、全国首列商用磁浮列车、全国首台自主可控的计算机、大功率石墨烯超级电容、生物医药多肽库、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等一批重大成果在株洲面世;永磁牵引电机、减振弹性元件、高端PI膜、超高速离心鼓风机、钽电容器、SiC石墨盘等技术产品成功替代国外进口;光纤陀螺、深海机器人、ITO靶材、液态金属等多项技术领跑国内;“复兴号”高铁、AG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港珠澳大桥等闪耀着株洲元素。
从“中国电力机车摇篮”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球最大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2022年,株洲轨道交通企业集群营收规模1550亿元,同比增长12.4%。
且看在田心这片沃土上,一颗产业种子,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茂密森林。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途中留下的,是不畏艰难的科创足迹,从而形成如今田心独有的“现象”。
3月21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履新后的首次出京调研,直奔湖南,首站株洲!
李强总理前往田心,详细了解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发展近况等,从总理调研的行程看,“先进制造业”是最鲜明的主题。
同样,4月12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来到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详细了解企业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情况。
一个中部三线城市,为何先进制造业如此强劲、备受瞩目?田心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最为“耀眼”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宏大叙事?
4月,记者跟随市科技局负责人多次走访田心片区多家企业,深入了解田心的发展由来,解析田心“现象”背后的支柱,科创平台、研发力度、科技人才等成为田心系企业迈向产业“之最”的制胜因素。
1历史背景
国家命题,田心作答 首代逐梦者奠定产业基础
美丽的母亲河湘江,从南逶迤而来,到株洲拐了一个弯,朝西流经湘潭,再北上长沙,从而形成了开阔的湘江湾。
湘江湾北侧,就是株洲石峰区田心街道,这是一个在中国版图上肉眼寻不到的地方,然而在中国轨道交通的版图上,却绝对占据了核心位置。
这里,更是诞生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第一”,如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中国第一列商业化运营的中低速磁浮列车等等,是名副其实的“动力之都”。
驱车驶入田心小镇时代路,5公里不到,依次可经过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3家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地理空间的“集聚”,无疑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优势。
走进中车株机,文宣栏里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将记者的思绪带回到1936年。
那一年,政府在田心地区成立“铁道部株洲总机厂筹备处”,程孝刚、茅以新等一批怀着民族工业梦的先驱,来到田心,打下了民族火车工业的第一根桩基。然而战争时期的轰炸,机器、人员被迫外迁,直到抗战胜利,才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随着新中国成立,“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布局“铁道部田心机车厂”,1956年,铁道部制定《铁路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技术政策的中心环节是牵引动力的改造,要迅速地、有步骤地由蒸汽机车转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上去” 。
国家命题,田心作答。1958年12月28日,拥有机械和电机优势的田心机厂(今中车株机)与湘潭电机厂联合研制的中国国产电力机车6Y1型成功下线。天寒地冻中的一声鸣笛,从此开创了中国铁路牵引动力的新纪元。
然而“田心”起步之初,就赶上中苏交恶。
当时,中国电力机车刚刚问世,尚停留在初级仿制阶段。面对设计、工艺等方面“先天不足”,一代代“田心人”“啃”着那群国外专家留下的“作业”和笔记,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没有精密的作图工具,他们靠手里的尺和笔,徒手绘制出近百份工装图纸。钳工们抵着练手锤、练锉刀、练磨钻头,练到满手茧子,还焦虑技艺不精。
这些田心逐梦人,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看得至高无上,用汗水记录着他们的“田心情”,根早已深深扎入这片热土,也奠定其轨道交通产业基础。
2院士见证
刷新“中国速度”
国产机车驶向“未来”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他见证了中国机车车辆电气化艰难起步、历经磨难的第一个20年。
1961年夏天,田心小镇迎来了新中国培育的第一批电力机车科班学子。刘友梅,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1968年,而立之年的刘友梅,开始担任以韶山命名的1型008号电力机车总体设计师,挑起中国人自主研制电力机车的大梁。
刘友梅带领着同事们,在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线的马角坝机务段反复试验国产韶山型电力机车,攻克难关,实施了三次重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开启了中国电力机车事业的新纪元。
他亲历了国产电力机车升级迭代、快速成长的第二个20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刘友梅担负起主持我国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电力机车研制的重任,创造了我国电力机车发展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二十年夙兴夜寐,刘友梅团队,通过不断的科创研发,带领中国电力机车实现了“从普载到重载,从直流到交流,从引进到出口,从常速到高速”的“四大跨越”。
千禧之年,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友梅,主持研发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动车组,中华之星以321.5公里的时速,再次刷新“中国速度”,对中国高铁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引领了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绿色”“智能”的第三个20年。
深度国产化HXD1型电力机车,全球首创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磁浮1.0、2.0、3.0,跨座式单轨等前沿科技产品,以及多款创新型出口产品,都凝聚着这个团队的智慧和心血。刘友梅院士培养了杨颖、陈喜红、樊运新为代表的行业科学家等,成为推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是国家和企业培养出来的院士,这辈子哪都不去,就在株洲搞科技研发。”刘友梅院士说,他是田心速度的参与者,更将是田心未来的见证者。
3生态热度
田心精神代代相传
科研“领军者”心之所向
都说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在企业,而科研人才无疑就是战场的“领军者”。
正如中车株机基础研究与实验中心总监沈龙江博士所说,企业发展要靠实力说话,在深度合作中才能占得先机。实力从何而来?,就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科研队伍越发庞大,才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记者了解到,仅中车株机,近5年来,就从海外引进专业人才近60人;又如中车株洲所“一把手”,在各大高校校招时节,每每奔赴各地,只为给企业带回优质科研人才等等。
引进了人才难,如何留住人才更难。田心位于株洲西北角,文娱场所相对偏少,为何能留住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心。
中车株洲电机离心压缩机事业部副总经理赵雪源博士说,来到企业不觉间已有6年时间,团队成功攻克空气悬浮轴承技术,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际运用中,打破了国外封锁,新一代空气悬浮高速离心鼓风机的问世,让他们兴奋不已,又全身心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研发中。
“在田心,企业有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科研项目的重视远超我的预期。”赵雪源说,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一个理论项目,在企业的扶持下,突破瓶颈,实现自主生产,看着新产品,他宛如看到了自己的“孩子”,这种成就感、获得感、满足感,会使他更有动力。这些,不是金钱等物质条件能带来的。
诚然,如田心系企业的多数科技工作者所说,能够完成心里既定的研发项目,才是他们的心之所向,习惯了两点一线的生活,反而越发看重优越的研发条件,更能打动他们的心。而这里,就是他们完成梦想的聚集地。
也许,科技人骨子里刻着执着,也正是代代相传的田心精神以及企业成熟的科研体系,吸引了志同道合的青年科学家,投身田心。
4创新研发
不低于销售收入8%的科研经费
助力项目走出海外
高质量发展,是这个时代的重大命题,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就应跳出“同质化”困扰,成为行业领域的推动者和引领者。错失良机,必然陷入被动,逐渐被迫边缘化。那么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
产品的研发能力,逐渐成为衡量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指标。
去年7月,两个好消息不约而同指向株洲田心。
中车株机自主研发的首列胶轮地铁列车下线,将应用于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这是我国胶轮地铁首次出口海外。
同样,马来西亚沙捞越州古晋市正式宣布,该市拟建设的两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采用中车株洲所自主研造的智轨电车。智轨电车也走出国门,成功“出海”。
作为研制城际动车组、磁悬浮列车、先进重载电力机车、高铁列车核心部件等高端轨道装备的工业重镇,株洲在田心形成了我国首个突破千亿元产值、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在株洲,只需一杯咖啡的工夫,就能组装好动车组1万多个零部件。”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公司所在地株洲“田心”出发,大约5公里范围内可以找到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的配套生产企业,而研制下线一台新的机车车辆产品,国际同行通常需要3年,中车株机仅需8个月。
中车株机是中车集团“走出去”的先锋,产品已覆盖全球“六大洲”,先后在23个国家获得超70个项目订单,其中出口欧盟的“天狼星号”动车组、首列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马来西亚动车组等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代表作。
不仅是中车株机,在田心,还有更多“明珠”在熠熠生辉:
中车株洲所作为国家第一批科技体制改革院所的试点单位,由专注“画图纸”,开始转型科技成果与产业化深度结合发展。
中车株洲电机研发出包括永磁同步牵引电机在内的系列牵引电机和牵引变压器产品,一举解决了我国先进轨道装备“心脏”国产化问题。
株洲联诚集团深耕轨道交通装备部件制造,强链补链,由一个劳动服务企业发展成为区域轨道交通产业链中的重要成员和国际知名的轨道交通部件研制企业。
为什么,这里不断有新的研发产品问世?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仅是中车株洲所,每年将不低于销售收入的8%作为科研经费,已比肩世界领先企业的科研投入水平。
5平台引领
“解剖”技术,形成“图谱”
国创中心赋能“株洲造”
株洲国联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简称国联中心)、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协会、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办公室、湖南国研交通装备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简称国研)、湖南国基检测认证有限公司(简称国基)……走进石峰区轨道智谷,有一栋轨道造型的建筑,这里是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也是轨道交通行业唯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门口的招牌,格外醒目。
这么多块牌子,却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创新平台三方联动,优化产业生态,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最高端登攀。
“参与全球竞争,拼的是产业创新生态。”国创中心负责人介绍,这里,是由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电机等12家单位组建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围绕绿色节能技术、智能化关键技术等七大共性技术开展研制攻关。4年来,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攻克20多项“卡脖子”技术。
为加快释放国创中心平台创新能量,2019年,国联中心在政产学研各界期盼下成立,创新“促进机构+行业协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当好产业集群的“领航员”“协调员”“服务员”“战斗员”,高效服务赋能产业集群、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我国自主研制、满足欧洲TSI标准的双层动车组将在德国等欧洲国家正式运行。2021年产品在中车株机下线时,研制周期比国际同类型产品节省了一半时间。
国创中心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小觑的角色——“解剖”技术,形成“图谱”,便于主机和配套企业对标;精准科学分配国家产业专项资金,用于整车研发平台。
从上游工业设计、下游检验检测服务,引导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从马来西亚城际动车组让当地人津津乐道的“马来虎”创意,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地铁列车外观融入郁金香元素,再到全球首列全景观光旅游列车“天空之境”获评设计界“奥斯卡”2022年德国IF设计大奖……以国研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平台,赋能“株洲造”,产业附加值加速跃升。
去年2月18日,株洲经开区,中车株洲电机公司永磁动力产业项目打下第一根桩基。永磁动力时代,株洲再次“抢跑”,掘金万亿级永磁产业市场。根植轨道交通创新沃土结出的研发硕果,加速裂变延伸,既“走好两条轨道”,也“走出两条轨道”。
大洋彼岸,墨西哥城,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企业的又一次抱团出海。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首个海外“系统+”项目建成,涉及车辆新造、投融资、全系统维保等内容,不久前下线了本地化制造的首列车。
在巴西、土耳其、马来西亚等更多国家,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变“走进去”为“留下来”,顺着轮轨,源源不断输出产品、服务、技术标准与整体解决方案。
6产业集群
从“牵着走”变为“自己走”
大中小企业实现“双向奔赴”
10年前,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因生产急缺零部件,中车株机时任总经理徐宗祥召集10多家配套企业的负责人一起开会商议。电话拨出后,工作人员开始制作手磨咖啡。可咖啡还没上桌,人员已悉数到齐。
如今,“一杯咖啡的时间”在株洲成为一个特殊的时间单位。
在这里,喝一杯咖啡的时间,能集结行业顶尖专家商讨技术细节,也能集齐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
今年正月初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新机场线正式开通,“湖南造”地铁列车载客运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现场试驾,点赞“这是土耳其最快的地铁列车”。
然而,回溯2020年春,在当时全球供应链几乎陷入停顿的特殊情况下,地铁列车如何在当年7月按期交付?
仅一周时间,中车株机和上下游企业实现整体复工。6个月后,地铁列车如期下线,创造全球最快地铁列车研发交付纪录。
这是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一次成功考验。此后,株洲先进轨道交通产业的集聚效应,屡屡发挥关键作用。
放眼全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版图,没有哪个地方能达到株洲田心这样的“产业密度”——汇聚了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等5家百亿级龙头骨干企业以及420多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产品覆盖轨道交通装备全行业10大核心系统和20种关键配套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80%。
产业链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双向奔赴”的故事,时刻在田心上演。
眼下,步入株洲联诚集团新基地,这里生产的电力机车专用风机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联诚集团曾是中车株机的劳动服务公司,包袱重、底子薄。在完成整体改制后,联诚集团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协同攻关,高效轴向离心风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2年,联诚集团营收超过30亿元,比刚成立时翻了30多倍。
“由低层次加工厂向创造型企业成功转型,企业成长与产业集群发展密不可分。”株洲联诚集团相关负责人感慨。
亦如车轴,是株洲中车天力锻业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公司副总工程师牛迎春说,前几年,搭上中车株机出口马其顿动车组的“大船”,天力锻业熟悉了欧盟市场检测认证等“游戏规则”,迅速从“牵着走”变为“自己走”,加快海外市场开拓,得到全球轮对巨头德国BVV集团的青睐。目前,天力锻业车轴市场份额居行业前列。
近3年,株洲引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重点企业40多家,弥补了内装、车门、齿轮等产业链短缺环节。产业链上,株洲培育5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12家分布在轨道交通领域,成为产业链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受益于中小企业的“反哺”,主机企业海外征战底气更足、能力更强。
田心,这片充满奇迹的热土上,经过87年的栉风沐雨,换来如今的春华秋实。今天的田心,汇聚了中车株机、中车株所、中车电机、联诚集团、九方装备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集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研发、售后服务、物流配送一体的完整成熟产业链,拥有全国首个过千亿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是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拥有各类创新中心78家,其中国家级研发中心9家,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这里,也真正从“中国电力机车摇篮”变身为世界轨道交通的“梦工厂”, 而动力田心高速发展的关键核心,便在于科技创新。(全媒体记者陈驰、通讯员贺莹、李波、卜西敏、孟皎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