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文旅

火龍舞,舞出幸福豐收來

2021年10月11日09:11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7月15日,農歷六月初六,湘潭市岳塘區荷塘街道竹埠村,一條“火龍”游走在田間地頭,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方陽 攝

【文化解說】

湘潭火龍舞

湘潭火龍舞是一種流傳於湘潭市岳塘區荷塘街道竹埠村一帶的特色龍舞,至今已有140多年歷史,2016年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火龍舞是火與龍相結合的龍舞表現形式,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耍“上元燈”,寓意消災避禍、平安幸福﹔六月初六耍“禾花燈”,寓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守望故事】

10月7日,夜深了,51歲的尹國軍書房裡的燈還亮著。作為湘潭火龍舞第七代傳承人,多年來,結束一天繁忙的工作后,他習慣於一頭鑽進書房,捧著關於火龍舞72個故事的解說書,翻來覆去地看。

尹國軍告訴記者,書裡記錄的故事既有方言也有文言文,一般人很難看懂。他計劃將這些晦澀的文字翻譯成白話文,拍攝成視頻,讓大家更加通俗、直觀地了解火龍舞,讓這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下去。

“火龍舞英姿颯爽,好看又好玩”

古時湘潭地理位置優越,水接瀟湘,貿遷南北,是百貨總集之地。清末民初以來,農歷正月十五、六月初六舞火龍便成了村民酬還神願、叩謝龍恩,祈求風調雨順、幸福豐收的大喜日子。

尹國軍的爺爺和父親分別是湘潭火龍舞第一代、第四代傳承人。火龍舞由舞龍、奏樂、舉龍珠和燈牌等多個部分組成,8歲時,尹國軍就把除舞龍之外的每個環節都耍了個遍。15歲時,他拜爺爺尹明高為師,開始“上把子”舞龍。

“火龍舞英姿颯爽,好看又好玩。”說起火龍舞,尹國軍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他介紹,舞龍雖在晚上進行,但下午就要開始做准備。會首帶領眾人先來到傳承人家裡,將燈具悉數搬入堂屋,然后把用來燃燒的油紙捻子放入每節龍燈把子中,再以龍衣布連接起各個龍燈把子。

傍晚,天色漸沉。在會首指揮下,點燃油紙捻子,沉睡的火龍仿佛瞬間蘇醒了,“飛”往竹埠村大王廟,在那裡舉行“起猖”儀式。

在廟前倒一碗酒、殺一隻雞,將一滴雞血滴在酒碗中,凡耍燈者必須喝上一口,這叫“吃血酒”。“吃了血酒,耍起燈來‘猖勁’更足。”尹國軍說。

一口血酒下肚,舞龍者在大王廟前熟練地耍起“打紐絲”,明亮的龍燈在暗夜裡綻放出耀眼的光芒。這條栩栩如生的火龍,時而左右盤旋,時而上下翻騰。然而,無論動作多麼復雜,龍把子裡的明火,既不會被風吹熄、雨淋滅,更不會燃燒到別處。尹國軍告訴記者,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油紙捻子是特制的,加入了一定比例的鹽水、明礬等,即使在風雨中仍能燃燒一個多小時,同時有阻燃功效,隻在油紙捻子上燃燒,不會燃向別處。”

經過起轎等儀式后,由3名會首組成的“亮殼子”、大鑼大鼓,以及高舉著的兩盞寓意“威武肅穆”的牌燈擺陣而立,龍珠、龍頭、龍把子、龍尾緊隨其后依次排開。伴隨著喧天的吆喝聲和鑼鼓聲,火龍威武“出山”了!

“火龍所經之地,夜空如晝,人潮涌動。”尹國軍一邊打開手機裡錄制的影像資料,一邊向記者介紹。隻見30余名舞龍者身穿黃色絲綢衣,腰系紅色喜慶帶,舞動火龍,健步如飛。一路上,高昂的龍頭威武地抖動、旋轉,整個舞龍隊伍,還有跟隨看熱鬧的村民,綿延近一公裡,好不壯觀。

“雖然都叫火龍舞,其實,耍‘上元燈’和耍‘禾花燈’,形式還是有區別的。”尹國軍說,每年正月十五的“上元燈”,火龍隊伍走村入戶,進入村裡每戶人家的每一間房裡,然后在屋子前坪走、跑、跳結合,穿插旋轉、翻轉等動作,舞出“送財神”“搖錢樹”“雙龍出洞”等72個故事中的某個故事。每個故事,都寄寓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在竹埠村村民眼裡,火龍進門寓意消災避禍、平安幸福,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元宵節這天,他們會早早備好香案、米酒,迎接火龍進門。村民把火龍儀式看得和春節、中秋一樣重要。

六月初六的“禾花燈”則不入戶,隻游走在田間地頭,舞動吶喊,既是對天地萬物的感恩,也是一種祈福。

“這種祈福方式,其實另藏玄機。”尹國軍介紹,六月初六正是禾苗吐穗的時節,而油紙捻子在制作時需要放入沸騰的茶油將其浸透,茶油中加入的蠟燭、硫磺等,有防虫防蟻的作用。一些村民在“禾花燈”結束后,還會將沒有燒完的油紙捻子撿回家驅虫。

“龍燈交給你了,一定不能敗掉”

上世紀90年代末,湘潭火龍舞第六代傳承人宋國林找到尹國軍,把積累多年的經驗資料鄭重地交到他手裡,語重心長地說:“龍燈交給你了,一定不能敗掉!”20多年來,這句殷殷囑托常常在尹國軍耳邊回響,激勵他用實際行動保護珍貴的民俗文化。

近些年,由於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竹埠村不少村民外遷,加之年輕人工作繁忙,舞龍的人少了,接龍的人也少了。為了讓火龍舞更好地傳承下去,尹國軍積極與當地教育部門、非遺中心等聯系,推動火龍舞走進校園。

去年秋天,在湘潭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40余名學生饒有興致地觀看了火龍舞展演。這樣的場景隨后也出現在岳塘區湘鋼二中、湘潭縣職業技術學校等學校。今年,尹國軍又走進湘潭醫衛職院,該校有一群競技龍愛好者,有很好的基礎。尹國軍給這群年輕人講火龍的歷史、趣味、傳承,一遍一遍,不厭其煩,不知疲倦。

“火龍舞一定要遵循傳統,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不能隻學皮毛,丟失精髓,更不能為商業利益所左右。”這是尹國軍始終堅持的原則。曾有一支商業團隊兩次找到他,希望他幫忙訓練一支能承接商演的火龍舞隊伍,被他婉拒。

“作為傳承人,我不能辜負重托,要讓火龍更加明亮!”經過多年努力,他欣喜地看到了希望:30歲的尹升,每次舞龍時,無論多忙都會趕回來參加﹔村裡最小的舞龍人庄浩宇負責舉龍珠,9歲的他對火龍舞有著濃厚興趣﹔尹國軍21歲的兒子多年前就已參與舞龍﹔今年元宵之夜,竹埠村除本地火龍之外,還有另一條火龍特意從株洲趕來共舞……一顆顆舞龍的火種,燃燒正旺。

“過去,舞龍講究傳男不傳女﹔在我這裡,無論男女老少,隻要願意學,我都樂意免費教。”尹國軍希望有一天,湘潭火龍舞能走上更大舞台,走進更多人的生活。他說,他有這個信心,也將為了這個目標一直奮斗下去。(記者 彭婷 通訊員 谷桔)

【專家寄語】

火龍舞是村落社會關系的呈現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 鄭長天

竹埠村的火龍舞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期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同時,它也是村落社會關系的呈現。火龍舞相對小巧緊湊,便於走村串寨、進家入戶。夜裡游走的火龍將戶與戶、人與人緊密聯結在一起,事實上構成了村落公共生活的一種傳統形式,潛移默化地發揮著凝聚地方社會、倡導公序良俗的文化功能。

尹國軍為了了解火龍舞現狀,挖掘其技藝內涵,利用大量休息時間走訪湘潭縣鄉村,以及長沙、株洲、婁底等地,與當地火龍舞藝人溝通交流。作為傳承人,他這種主動鑽研的精神不僅源於一份熱愛,更源於一種責任。

這種精神,值得尊敬!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