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文旅

一座露天的“書法博物館”

2021年10月21日15:59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10月17日,由中國歷史研究院、湖南省委宣傳部主辦,永州市委、永州市政府承辦的“摩崖石刻中的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歷史研究院舉行。此次研討會與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在舉辦的“摩崖上的中興頌——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是永州千年摩崖石刻的重要展示與學術研討。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兼中國歷史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高翔,湖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蔣祖烜,湖南省永州市委書記朱洪武,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李國強,中國書法家協會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鄭曉華,半月談雜志社副總編輯王永前等數十位專家學者及主承辦單位有關負責人參加研討會。湖南省永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鐘君主持研討會。

據了解,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摩崖上的中興頌——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精心遴選從唐至近代永州摩崖石刻拓片近60件,有久負盛名的《大唐中興頌》《大宋中興頌》《大明中興頌》等重磅石刻拓片,也有懷素小草《千字文碑》與大草《千字文》石刻,蘇軾《荔子碑》乃韓愈撰文記載柳宗元事跡的書法石刻,文化價值極高。

高翔在致辭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湖南歷史文化沉澱厚重,湘學創造了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一種高度,充滿了活力,充滿了激情,充滿進取精神,推動著改天換地、重塑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再造中華民族命運的革命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石刻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要深入挖掘和闡發永州摩崖石刻中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深刻揭示並探討永州摩崖石刻的歷史背景與傳播規律,讓這一瑰寶更好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好比一座博大精深的露天書法博物館。走到永州每一處相對集中的石刻群,都可以集中欣賞到許許多多的書法佳品。”蔣祖烜介紹道,浯溪碑林為中國南方最大的露天碑林,與西安碑林、孔廟碑林、龍門石窟碑林、焦山碑林和藥王山碑林,遙相呼應、各美其美。永州的摩崖石刻內容豐富,有詩文,有題記,有榜書,畫像等等。主題鮮明,形式多樣,每一方摩崖石刻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細細探究,回味無窮,文學性很強。

鄭曉華在主題演講《大美不雕——<大唐中興頌>的審美價值和當代意義》中說,《大唐中興頌》是顏真卿晚年的代表作,比較顏真卿的作品,有早年的“雕”與晚期的“不雕”,反映了一個書法巨匠的成長歷程,也是一個書法家成長、成熟的必然經歷。我們看《多寶塔碑》(44歲)《郭家廟碑》(56歲)《顏勤禮碑》(60歲)等,諸碑風格同中有異。共同的特點,是在造型上特別用意的顏體特征,一點一畫間,著意追求點線的造型美。《大唐中興頌》以其雄渾朴茂、爛漫天骨的趣味,開顏真卿書法新境,這是顏真卿藝術走向顛峰的先聲。

會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湖南科技學院、湖南師范大學等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摩崖石刻的各方面價值進行了深入研討。(記者陳雪)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