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大湖之南

大湖之南 | 端午源頭憶屈原 龍舟競渡汨羅江

人民日報記者 孫超 人民網記者 劉賓
2023年06月22日18:09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江面上,鼓聲雷動。龍舟手和著鼓點聲,甩開臂膀,奮力劃槳。一艘艘龍舟如離弦之箭,劃破平靜的江面。岸邊觀眾擠得水泄不通,陣陣加油吶喊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這是6月21日在湖南汨羅舉辦的2023汨羅江國際龍舟邀請賽比賽現場的“超燃”一幕。

2023汨羅江國際龍舟邀請賽比賽現場。孫超攝

“你說他驚天一躍,我知他懷沙成神”。2300年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汨羅江懷沙自沉,成為千古絕唱。汨羅,是屈原晚年行吟求索之地、浪漫主義詩歌發源地,也是屈原文化傳承地,被譽為“端午源頭、龍舟故裡、詩歌原鄉”。

兩千多年來,汨羅江弦歌不絕、槳聲不斷,端午龍舟文化在這方熱土代代相傳。

奮楫爭先。劉賓攝

汨羅江上

龍舟競技,一展風採

比賽還沒開始,汨羅市歸義鎮龍舟社區龍舟隊領隊彭詞進就已摩拳擦掌,和隊員們做好了“奮楫擊水”的准備。言行舉止中,透著一股志在必贏的自信。

“去年我們隊獲得了民間組第一名,今年不能比去年差!”日頭正盛,47歲的彭詞進臉龐晒得黑紅。他上身穿的隊服,是一件印有祥雲圖案的橙紅色短袖。胸前挂著參賽証和一個銀色鋼質口哨,顯得精神抖擻,勁頭十足。

相傳,兩千多年前屈原自沉汨羅江后,百姓自發劃著船隻撈救。此后,便逐漸形成了端午賽龍舟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龍舟競渡。劉賓攝

今年汨羅江國際龍舟賽分為兩部分,既有採用22人制標准龍舟進行比賽的國際龍舟賽,邀請了8支國際龍舟隊、12支國內龍舟隊參加 500 米直道競速﹔也有從形式上回歸傳統,展現“原味端午”的民間龍舟賽。

彭詞進的龍舟隊共有42名隊員。“上午我們代表汨羅隊參加國內組比賽,下午參加民間組比賽。”他說,自己打小就看著爺爺、父親劃龍舟,對這項運動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記得父親告訴我,要想龍舟劃得好,就得自己上手劃。”十八九歲時,彭詞進正式開始劃龍舟,至今已堅持近30年。

談及經驗和技巧,彭詞進有一番心得:“從坐姿到下槳的角度都有講究。坐姿要確保能利用到兩腿前蹬后撐的力量。起航時,槳下水要深,出水要快。舵手、劃手、鼓手等要跟著同一個節奏使勁,真正做到團結一心最關鍵。”

“印象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每逢龍舟賽都會萬人空巷,那時候,汨羅江岸邊還沒硬化,許多人脫了鞋,赤腳站在水裡看比賽。”彭詞進告訴記者,現在,許多年輕人對劃龍舟也有濃厚興趣。“我帶的龍舟隊,今年有十多個小伙子都是從外地專門趕回來參加比賽的。”

汨羅江上賽龍舟。胡奧攝

隆重的點睛儀式過后,隻聽一聲哨響,各參賽隊迅速列隊集結,一場激烈的龍舟賽在汨羅江上演。觀眾紛紛涌向岸邊,以便佔據最佳位置,一睹龍舟競渡的熱鬧與精彩。

有節律感的鼓聲自江面散播開來,這是催動龍舟劃手心跳的號角。

“倒計時開始!開賽!”一聲號令,隻見龍舟劃手卡著鼓點,奮力甩開臂膀,劃動木槳。一艘艘龍舟在江面上疾馳,身后留下長長的白痕。“加油,加油!”觀眾高聲鼓勁吶喊,汨羅江畔,處處燃燒著似火的熱情。

國內組第一名!經過多輪比拼,彭詞進的龍舟隊斬獲佳績。

“很驚喜,但並不意外。因為我們為這次比賽做足了准備。”剛下賽場,他就與記者分享獲勝的喜悅,語氣裡透著難掩的喜悅。比賽前半個月的賽訓,他和隊員每天要沿著500米的賽道劃上8個來回,訓練時間不少於8小時。

“訓練期間,經常有附近村民和單位自發到江邊送來牛奶、礦泉水等物資,這是對我們的一種認可和肯定。” 彭詞進說,他和隊員都是社區志願服務隊成員,平時也經常參加志願服務活動。

在他看來,賽龍舟不僅帶給人健康、快樂,更帶旺了家鄉的人氣,聚攏了人心,體現了傳統文化的凝聚力和拼搏進取的奮斗精神。

“隻要我劃得動,每年都會參加龍舟賽,明年爭取沖刺三連冠!”彭詞進定下了明年端午節的目標。

舟橫江上。劉賓攝

汨羅江畔

龍舟文化,代代傳承

鋸木、削板、釘船、刷漆……端午來臨,汨羅江畔汨羅市屈子祠鎮九子龍屈原龍舟廠內一片忙碌。64歲的許桂生將彩繪的龍頭扛上肩頭,穩穩地安裝進了即將完工的船身。

今年,龍舟廠已經銷售龍舟200多條,成為一個創紀錄的數字。“不光南方各省買我們的龍舟,北方北到黑龍江,西到新疆,也有我們的產品。”

15歲起跟隨父親學木工,20歲開始造龍舟,如今的許桂生是湖南省汨羅龍舟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傳到他兒子手上,這項技藝已經傳了六代人。

從選材、伐木到放樣、撐台﹔從組船、捻縫到上漆、繪鱗,許桂生精通傳統木制龍舟的10多道工藝流程。“船身用杉木,龍頭一定要用香樟,為了讓龍舟堅固耐用,還要刷上桐油和石灰,這都是傳統工藝的講究。”

但在許桂生看來,對祖祖輩輩的汨羅人來說,龍舟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絕不只是“做一條船”那麼簡單。

1980年,中斷多年的汨羅民間龍舟賽事恢復舉辦。一時間萬人空巷,熱鬧非凡。大家帶著干糧,牽著孩子,從四面八方聚集到汨羅江畔。當時僅有21歲的許桂生,學木工已有六年,剛剛有“資格”跟著父親造龍舟,也目睹了這一盛事。“很多人覺得在岸上看還不過癮,都跑到了及腰深的水裡。那個場景,我們這一代人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許桂生笑著說。

作為制作龍舟的工匠,許桂生心裡最清楚,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一艘龍舟的制作常常凝聚著著整個村庄、社區的奉獻。

正在建造中的龍舟。劉賓攝

“你十斤米,我幾塊臘肉,他幾籮稻谷,就這麼湊出來的龍舟。那時候龍舟也還沒有統一的標准,全靠掌墨師傅的技藝和想法。”許桂生說,汨羅有句話,叫“在船的言船”。很難解釋這句話的確切意思,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在汨羅,“制作龍舟是要懷著崇敬的心情,用一種責任感去做好的”。

許桂生說,在制作龍舟的過程中,“滾、打、沉、翻、慢”這些字眼,是絕對不能講的。“都是不吉祥的話,過去人們認為,這可能預示著翻船、打架或者輸掉比賽。”

汨羅還有句話,叫“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這形象地展示出了汨羅人在端午競渡這件事上的“好勝心”。和人們想象的不同,五月端午競渡,並不一定要賽龍舟。“漁船、竹排,甚至打谷用的禾桶,能在水裡漂的,能載人的,其實都可以用來競渡。”許桂生說。這是汨羅人團結奮爭、隻爭第一、永不服輸的精神。“贏了龍舟的村子,肯定是歡天喜地放鞭炮,要得意一陣子。”

傳統的浸潤下,技藝卻未必守舊不前——龍舟也在現代化。隨著龍舟國家標准的出台,許桂生不斷改進龍舟制造工藝,將玻璃鋼、環氧樹脂等新材料,應用到了木質龍舟的舟身和舟底。這一工藝獲得了國家專利,使得龍舟既保持了傳統的木質品味,又減輕了重量減小了阻力。傳統龍舟前部接觸水面的地方是“三角頭”,阻力大,穩定性不高,許桂生帶著大家通過反復測試,現在改成了“反八字頭”,阻力少了,跑得也更穩了。

如今,他經營的這家龍舟廠也是中國龍舟協會器材委員會的委員企業。

許桂生在龍舟制造車間。劉賓攝

“一句話,就是又要強度,又要速度。2009年中華龍舟大賽決賽用的龍舟,用的就是我們的器材。相比過去的純木龍舟,改良后的器材,讓每個隊伍都大大提高了成績。”而除了傳統水上龍舟,旱地龍舟、稻田龍舟等新的運動器材也應運而生,豐富了龍舟的應用場景。

“過去人講單傳,意思就是技術隻傳一脈。但我現在就說,龍舟制作技藝不是我一個人的,是所有人的,隻要能把它更好發揚,不會藏著掖著。”多年來許桂生帶出來的徒弟,也在周邊建廠。

目前,汨羅當地已有龍舟制造企業23家,今年龍舟產業產值預計達兩億元。

總策劃:吳齊強

本期統籌:彭應兵

文字作者:孫超、劉賓

出鏡:孫超

視頻拍攝/制作:劉賓、楊志、胡奧、王懿涵

出品: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

投稿郵箱:rmrbkhdhnpd@163.com

(責編:向宇、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