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 市州縣域

知株俠說丨制造業領銜株洲連破“三關”

2024年02月01日09:59 | 來源:株洲新聞網
小字號

一年的辛苦,在年終的“盤點”中收獲了豐碩的果實,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工業株洲的戰斗力、向心力和發展力。

2023年,株洲主要經濟指標增幅穩居全省“第一方陣”,特別是產業創新雙驅並進,實現了“三突破”:制造業稅收突破100億元,佔稅收比重超40%﹔電力新能源與裝備制造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千億產業增至3個﹔園區畝均稅收突破22萬元,增長17%。

連破“三關”的分量有多重?知株俠梳理發現,這是在面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下,奉上的一份株洲樣本,是在全國多地高舉“制造業當家”大旗,再一次將制造企業奉為圭臬的競爭加劇格局中,挺進前行開出的“株洲清單”。

勇進的背后,呈現的是怎樣的發展邏輯?知株俠來理一理。

▲株洲城區一角。 譚浩瀚 攝

▲株洲城區一角。 譚浩瀚 攝

新質生產力

下好未來“先手棋”

“制造業當家”,不是喊喊口號就行,當的什麼家、怎麼當?株洲有自己的考量。

直面新的經濟發展形勢,過去一年來,株洲搭建制造名城運行監測和企業服務平台,盡最大可能“還原”和“透視”最新的城市經濟運行規律及現狀,精准發力優存量、擴增量、穩變量,堅決扛起全省工業“穩增長”重點市州的發展重擔。

緊盯“3+3+2”現代產業體系,株洲繼續做強第一個“3”,即軌道交通、航空動力、先進硬質材料三大產業。

這三大優勢產業,集聚的是全市最具優勢的龍頭企業,搖動著左右株洲經濟勢能的最大變量。但發展的“根子”在株洲,布局新產業、落子大項目的“號子”還在“頭部”。

▲“中國造”輕軌列車  株機公司 供圖

▲“中國造”輕軌列車。株機公司 供圖

發展的事情交給企業,把阻滯的難題帶回政府。過去的一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前往國家部委、央企總部、省級相關部門溝通對接,暢通經濟發展的決策通道,拓展高精尖產業在株布局空間,加密央地溝通頻率,提級在株央企的市級甚至省級分量,攜手打造央地合作新典范。

知株俠看到,在這一輪“頂層決策”的帶動和影響下,去年以來,株洲產業經濟的影響力和發展勢能猛增。

中國中車旗下永磁產業板塊落“樁”株洲,加速央地聯合打造國內外永磁動力技術策源地﹔風電產業極具競爭優勢,株洲已成為全國風力發電裝備核心產品布局最全的城市﹔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制造產業博覽會、中國鎢工業發展高峰論壇、北斗規模應用國際峰會等一批全國性盛會持續為株洲新質生產力加持能量﹔在中國中車軌道交通裝備與清潔能源裝備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大會上,中國中車與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給予株洲更大支撐……

向上,打開發展的“天花板”,向下,打通阻礙發展的痛點難點。針對用能、物流等降本增效的重點環節發力優化,用更精准的服務、更有力的政策,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

“龍頭”動力足,“龍身”“龍尾”舞起來。去年,全市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70家,新增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4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85家,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33個,均居全省第2,創下近年來最好成績。

連破“三關”的背后,有著“三提升”的數據佐証:去年,全市經營主體增至48.28萬戶,增長14.65%﹔工業用電量增速5.1%,排全省第3﹔大工業申請用電報裝305戶,99.13萬千瓦,分別增長30.2%,133.9%。

▲ 航展現場,山河SA60L“阿若拉”飛機  企業供圖

▲ 航展現場,山河SA60L“阿若拉”飛機。企業供圖

賦能升級

穩住產業生態底盤

新能源產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核心基礎產業,發展前景無限、大有可為。

過去的一年,株洲新能源產業風生水起,驚喜不斷。

由時代新材與中車株洲所聯合研發的“海風1號”大型復合材料風電葉片,助力中國中車海上風電實現“從0到1”的新突破﹔面向深遠海,中車株洲電機公司研發的國內功率等級最大10MW高速永磁發電機問世﹔中車株洲所風電事業部發布的“無人值守”風電場解決方案,實現了“數字化”到“智能化”跨越,降低人工成本50%以上﹔中車新能源乘用車電驅累計量產突破百萬台大關……

根植本土的株洲新能源產業鏈,起步早、發展快、鏈條完整,包括風、光、儲、氫、新能源汽車、電力等多板塊。2023年,全市電力新能源與裝備制造產業鏈一舉突破千億產值大關。

優質的產業集群生態,一直是株洲工業經濟穩定向上的發展密碼。

進入先進制造業“國家隊”后,株洲市正在舉全力推動軌道交通、中小航空發動機加快向世界級躍升。僅去年,先進硬質材料產業就獲評中國百強產業集群,醴陵陶瓷產業獲批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先進電力電子器件及應用產業入圍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連起步未久的北斗產業,也已集聚發展之勢突破30億元規模,讓“天上星星參北斗,北斗園區看株洲”成為株洲產業新名片。

去年3月21日,李強總理履新調研首站選擇株洲,充分肯定株洲的優勢產業、重點企業的同時,也勉勵株洲“產業集群很有特色,要爭做國家級、世界級的產業集群。”

瞄准國家級、世界級,朝向數智化、綠色化,株洲加速補齊產業集群短板,孕育更優產業生態。

開展“智賦萬企”行動,數智賦能,推動制造業發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持續提升。配強數字底座,全市已新建5G基站2018個,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達21個,重點場所5G網絡實現深度全覆蓋。數智增效,全市新增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1個、國家智能制造專項12個,省級智能制造企業87家、智能制造工位830個、“上雲上平台”標杆企業5家、工業互聯網平台5家,均居全省第2。全省首家工業軟件園——天元工業軟件園建成運營,華為國內首個工業軟件雲工程應用創新中心等一批項目簽約入駐,發力補齊工業軟件發展短板。

聚焦“卡脖子”領域,支持技術攻關,一批株洲企業積極“揭榜挂帥”,瞄准前沿領域、關鍵環節,擔重任,尋突破,在多個新技術新產品攻關方向上,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集鏈成群的發展模式,群策群力的生態氛圍,讓株洲產業集群實力和知名度都大大提升。

在知株俠看來,隻要持續發揮“廠所結合”優勢,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精准把握株洲企業創新主體的鮮明特點和成果轉化規律,主動搭建技術成果轉化裂變舞台,跨越技術轉移難關,不調頻道、不換鏡頭,株洲制造就能不斷續寫“無中生有”的傳奇、“新題大作”的精彩,株洲“千億俱樂部”也將持續並且加速增容。

▲株硬集團型材分公司混合料生產線  企業供圖

▲株硬集團型材分公司混合料生產線。企業供圖

唯“質”論成敗

令寸土生寸金

當產業園區逐步從以往的“增量擴張”朝“存量挖掘”方向轉換發展動能,作為經濟產業發展的主引擎,園區加快閑置土地、廠房清查處置盤活,讓“沉睡”資產“活”起來,是優化發展空間、緩解用地緊張矛盾、降低債務風險水平的必由之路。

為有限資源尋求配置最優解。深度參考沿海發達地區及長沙先進經驗,株洲持續推進“畝均論英雄”改革,從唯“量”論英雄,轉向唯“質”論成敗,用畝均產值和稅收熱力圖查找問題,摸清“家底”,找准切口,盤活低效工業用地,轉“低效存量”為“發展增量”,打造規劃定位好、創新平台好、產業項目好、體制機制好、發展環境好“五好”園區。

成功引進江西鼎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完成整體收購后,炎陵高新區成功盤活虧損企業的存量資產,擴能再建電池級碳酸鋰生產線﹔提高土地利用率,石峰區為經營不善企業閑置10余年的“沉睡”土地,找到了建設智能制造產業園的新出路,精准配套園區優勢產業﹔反復溝通已供地未開工企業實際需求,醴陵經開區有價回收企業閑置用地,引入新企業新項目,最大限度提高企業項目建設效率……

“寸土生寸金”。2022年至今,全市園區共處置盤活批而未供、閑置、低效“三類用地”1.43萬畝,總任務完成89%。

盤活土地資源,引好新生動能。僅用152天即完成建設,拉通從拉晶、切片到電池及組件光伏全產業鏈產線,三一硅能5GW株洲基地,不僅是當年株洲新開工單體投資額最大項目,更創下了株洲產業項目從建設到投產的新速度。

過去的一年,株洲堅持用“泛投資機構”思路“改造”園區力量,促成園區向“會算賬、善經營、能賺錢”的泛投資機構轉型,選強配精園區改革發展“主力軍”,市場化思維篩選企業和項目。一年來,全市園區新引進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70個,項目招引、裂變等均取得新成效。

一座城市的持續發展,從一個高度奔向另一個高度,背后必然有著長久的積累與鋪墊。知株俠相信,一以貫之腳踏實地,始終如一堅持,及時看到問題、解決問題,將會讓株洲接連不斷拿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的優異成績單。(記者/高曉燕 通訊員/易汝青 楊帆)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