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湖南耒阳:从田间到课堂,贫困户的优雅转身

【查看原图】
倪秋兰正在教室授课。李芳森 摄
倪秋兰正在教室授课。李芳森 摄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2020年02月09日18:48

人民网耒阳2月9日电 (李芳森)“首届‘西湖杯’全国少儿硬笔书法大赛揭晓。纸乡墨韵书画院组织的22名参赛学生全部获奖。因此倪老师也获得了优秀指导老师奖。” 这虽不是倪秋兰第一次获得全国性的大奖,但在知晓这一喜讯时,她还是以此为内容写下一幅书法作品纪念,并发了条朋友圈,郑重其事。

因为,这是倪秋兰首次以老师的身份,获得了这份“大奖”。

从乡村到县城,从田间务农,到上堂授课,这位居住在湖南省耒阳市马水镇洲陂村曾经的贫困户,凭借其30多年在书法道路上的坚守,完成了这一优雅转身。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节前夕,耒阳市纸乡墨韵书画院的少儿书法堂里,一群放假的学生正跟着老师朗诵《村居》。

“练字首先姿势要标准,头正、腰直、脚平,握笔的位置也要注意……”有着近一年上课经验的倪秋兰,对于课堂的把握,早已进入状态,远非刚开始时那样手足无措。

倪秋兰回忆起第一次来书画院的场景:那是2019年的正月,自己穿着棉袄,“意外地”闯入一群衣着时尚的“城里人”当中,自己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格格不入。

“当时都以为我是哪个学生的家长。”想起当初的窘境,倪秋兰不由得笑出了声。

同为书法老师的曹晓彬也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倪秋兰时的场景。

2018年9月3日,人民网湖南频道刊发一条《白天拿锄头、晚上拿毛笔——湖南耒阳农妇30余年书法路》稿件,并在人民网焦点图推荐,写的就是倪秋兰的故事。

曹晓彬也由此知道了倪秋兰的故事。几天后,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耒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曹晓彬,携5个主席团成员,带着笔、墨、纸、砚、字帖以及1000元现金,来到倪秋兰家探望。盛夏的骄阳下,来访者们意外地看到倪秋兰正拿着一根沉重的大铁杆在沙地上练字。

“那个场景,实在很难忘记。”更让曹晓彬刮目相看的还在后面,在2019年耒阳春晚上,倪秋兰写下一幅书法作品,现场拍卖3000元,倪秋兰把这笔钱全部捐给了贫困户。

“内心善良,很适合当老师,还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恰逢当时书画院缺一个硬笔书法教师,曹晓彬便向负责人谢海龙建议,请倪秋兰来当老师。

“这里练字的工具都有,还能接受专业的书法训练,夫妻俩的食宿都由我们承担。”面对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谢海龙接连抛出的橄榄枝,倪秋兰心动了。

第一节试课,家长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这位“乡村书法家”,但在听说她的故事后,都转变了态度。在教学方式上,倪秋兰也有自己的风格,拿出自己的作品和学生们分析;每堂课所需的练习本上,她都会给学生亲笔写下范字,不管一堂课的学生有多少。

“刚开始,家长们都以为练字本上的字是印刷出来的。”倪秋兰说,这是家长能想出的最好评价。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如同倪秋兰的讲述:我喜欢上山捡柴,觉得烂在山上可惜,捡回家还能发光发热。现在能教学生书法,我也就有了价值。

记者手记:从贫困户的转身里,探寻新闻的力量

“记者同志,今天下午您来采访时,我有两个好消息没来得告诉您。”春节前夕,我来到倪秋兰所在的书画院时,她正在授课,为了不打扰,只能在下课后进行一个简短的采访。

画室内安装有空调的缘故,倪秋兰不用再穿着那件厚重的棉袄,原先的马尾辫,也剪短扎上。如同她的外在,她的生活也有了改变,但不变的还是一年多前接受采访的朴素。

早在一年前,当地宣传部的同志便和我说倪秋兰找到了新工作,我听到后也很为她感到高兴,同时也有一些担忧:她还有时间练字吗?她的丈夫谁来照顾?

等到见面时,才意识到低估了她的坚持:在备课、授课之外,其余时间大部分用来备课,丈夫也跟着来到城里,就如倪秋兰所说:“我去哪里,就把丈夫带到哪里。”一年的时间,倪秋兰也在教师这个岗位上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带着学生们共同获奖。

在乡村肥沃的土地滋养出的人们,内心不止坚定,也很善良,从上篇稿件刊发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时间,“对我们家帮助挺大的。”倪秋兰说,上篇稿件让她感受到了重视,不少人上门探望,让她有了一份好工作;曾经失去联系、已是当地领导的同学看到报道,也重新建立了联系。

一切的社会行为,其目的都应是产生生产力,以推动社会发展。新闻也应是如此。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他的生产力。一篇有生命力的稿件,必然是一篇有生产力的稿件。力量不一,但方向是前进就好。

分享到:
(责编:何萌、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