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乔口:农民土地合作社为乡村振兴绘就蓝图

【查看原图】
乔口镇镇党委书记王涧波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振兴。龙宇 摄
乔口镇镇党委书记王涧波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才振兴。龙宇 摄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2020年06月18日19:12

人民网长沙6月18日电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的农民土地合作社,在农村产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多年提出,要重点培育合作社这一新型农业模式。2020全国两会期间,郭红静、周立云等代表纷纷建言:继续增强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鼓励合作社发展乡村产业,开展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来,地处长沙望城的千年古镇乔口,积极探索、率先尝试,大批农民土地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正是因为农民土地合作社的强劲发展、科学指引,使得乔口这个过去因水运发达繁华上千年,后又因陆运兴起一度沉寂的商业文明古镇,再次走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前列。如今走进乔口,农民土地合作社以及由此带动的乡村振兴盛景一定会让人为之赞叹不已。

千年乔口 农民土地合作社为乡村振兴绘就蓝图

“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一千多年前,杜甫到达乔口时描绘了这里的旖旎风光。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离长沙市区仅40公里,岳宁高速、雷锋大道、金星大道、潇湘北路,均是笔直通达。过去,因水运发达,乔口曾汇聚了天下商贾,商业往来鼎盛。但上世纪90年代,乔口水运交通优势退去,经济发展开始放缓,有村落甚至还戴上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2018年起,乔口抢抓发展机遇,开始探索搭建“龙头企业+农民土地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荷花+”生态养殖模式,扶持荷花虾适度规模养殖,走乡村旅游经济等集群发展的复苏道路。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乔口的农民土地合作社办得有声有色,8个村(社区)均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推选理事会和监事会班子,完善服务,相继走上了一条“党建总引领、五治当先锋、土地都入社、村组户分红、紧盯产业链、品牌荷花虾”的产业振兴道路。到2019年,共流转土地16000多亩,引导农户注册成立了各类种养殖专业合作社63家、家庭农场23家。帮助农户每年增加土地流转收益1000元/户,带动就业500人以上,两年内助推1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乔口成为湖南乃至全国“乡村振兴”争相学习的重要样本。2020年5月底,乔口镇还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列入“2020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村民变股民 省级贫困村华丽变身最美乡村

乔口盘龙岭村,水利、交通等基础建设落后,产业单一,农民十分贫困,几年前被定为省级贫困村。

2017年末,乔口镇决定在盘龙岭村试点农民土地合作社,有着大城市创业经验的“80后”村支书刘浩毅然回乡投身村级治理和乡村振兴事业。

2018年3月,盘龙岭村率先成立了土地股份、集体资产、劳务、置业、旅游等五个合作社,通过土地合作社将全村870户村民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引导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地向农民土地合作社集中,土地按照确权确股不确地、定量不定位的办法,以1亩地1股为标准,全村2408亩土地,按照2408股分配到各户,然后按照自愿原则带地入社,集中发展高效现代农业。

这种模式推出后,群众并不理解认可,镇村干部反复召开屋场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村土地实现了100%整村流转。为了更好、更科学地开展工作,村民代表大会和股东大会还推选出了5名理事,参与合作社经营,施行保底分红。

为保障全村3240名农民利益最大化,盘龙岭土地合作社将该村2870亩耕地划分为5宗面积为350亩至1000亩不等的地块,委托第三方拍卖公司将土地流转经营权进行公开上市竞拍,最终每亩以700元/年的承包价格成交。其中,土地整村流转后,合作社通过土地整理新增了462亩土地,这成为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

与此同时,乔口镇利用种植结构调整契机,提出“赏荷花、呷龙虾、当创客、住民宿、解乡愁”的发展思路,整合“一县一特”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对合作社的投入和小龙虾产业的支持。

85后村民苏江原是一名海员,转业后的他决定返乡创业。2018年4月,苏江承包了200多亩田地,土地流转费用、基本设施建设、虾苗等一下投入了60多万元。在合作社的积极对接下,苏江的小龙虾完全不愁销路,第一年就收回了成本且略有盈利。他说,从小就喜爱扑鱼摸虾,长大了还可以当成一番致富的事业来做,非常开心。“更有成就感的是,基地还可以解决周边几位乡亲的就业问题,能确保每人每年基本收入几万元。”

不仅是养殖大户,村民和贫困户也是受益者。57岁的刘国红十多年前外出打工受伤,干不了太重的活,家里一下陷入困境。三年前,他到村上合作社做事,一年可以挣5-6万元。

该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陈建军表示,盘龙岭村还成立了“姑塘产业扶贫合作社”,优先安排村里的贫困户到养殖基地务工,这份不错的固定工资加上土地入股租金可让他们实现脱贫。

2019年盘龙岭村合作社荷花虾生产面积2870亩,总产量370余吨,年销售收入1500余万元。单这一个项目,村民家庭就可以额外增收3000元以上,村内总产值由2016年505万元跃升至2019年1607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原来不到4000元陡增到现在的37.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万余元。两年来共脱贫43户,余下的1户预计今年上半年可脱贫。

村民富了,原本脏乱差的乡村也要同步文明形象提升。乔口镇通过治风(移风易俗)、治水、治房、治厕所、治垃圾等“五治”先锋行动后,一座座村庄开始变得美丽整洁,村民也越来越文明礼让。行走在盘龙岭村,一排排小洋楼漂亮气派,硬化的村道干净宽敞,两边的电线杆上挂着以荷花和虾为创意的景观,荷塘里红莲飘香,水田上白鹭飞翔……好一派美丽的现代田园风光。

美丽富裕起来的盘龙岭村不仅成功摘下了湖南省级贫困村的帽子,2019年还被评为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目前,盘龙岭村土地专业合作社正与长沙市望城区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打造“荷里乔江”项目,美食中心、民宿中心、文创中心正逐步落成,“赏荷花、呷龙虾、当创客、住民宿、解乡愁”的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模式在盘龙岭村正逐渐成型。

产业集群发展 “网红”品牌成乔口名片

盘龙岭村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取得成功后,该模式迅速复制到其他村、社区。

田心坪村曾是乔口镇众所周知的“涣散村”,村内有“三多”:村级负债多、上访告状多、矛盾纠纷多。2018年底,田心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后流转了2510亩土地,并创新性地与湖南土流网合作,进行线上线下同步土地拍卖,一下招募到了8位养虾大王,“95后”大学生刘志鹏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承包了400多亩土地养殖荷花虾,2019年已实现近200万元的营业额。

5月下旬的一个周末,刘志鹏在其创业基地尚谷农业举行了一场二三百人的乔口荷花虾宴。“这个活动是通过网络发起的,参加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可以买小龙虾、水果等食材,也可以做菜、摄影、做短视频……”刘志鹏说。

年轻的创业者爱创新,刘志鹏举办这场聚会主要是为了汇聚人气,提升公司知名度。他说:“通过这种体验式、休闲游的方式,融合乡村旅游、小龙虾美食文化,不仅可促动小龙虾的销售,也可帮助周边农民销售土鸡土鸭、绿色蔬菜。”目前,刘志鹏正尝试通过小龙虾销售渠道,帮助村民捆绑售卖其他农副产品。

“脱贫致富,村干部就要带头先做出成绩,让农民心服口服,有信心。”湛水村村支书杨懿说。杨懿还是望城区渔花港土地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表示,该合作社共流转了1500亩,其中荷花虾养殖800多亩,每亩产值大约5000元。此外,该村还有7家小型合作社,其中5家都是养殖荷花虾,其余的2家分别种植药用牡丹、黄金菊、优质稻和特种蔬菜,可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可达4-5万元。

乔口的荷花虾产业规模和发展情况在交易市场最为明显。每天早上5、6点,刚投入试营业的望城荷花虾交易市场热闹非凡,乔口及周边岳阳、益阳等地的养殖户均在此交易,小龙虾远销北上广。负责人陈芳介绍,平日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在5-7吨,周末价高,交易量在8吨以上。

此外,交易市场还有礼品装活虾和熟食虾,陈芳介绍,活虾主要方便游客带走,熟食虾则通过京东、淘宝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目前,他们正在筹备直播卖乔口荷花虾。

交易市场旁,陈芳投资的亮芳荷花虾加工坊正在装修,开业后,可容纳近百桌食客。届时,游客在周边钓虾场钓完小龙虾后,就可以送到加工坊制成美味的全虾宴…… 7月,这里还将开展龙虾争霸赛系列活动,相信乔口新型夜经济将会更加蓬勃发展。

“如今,荷花虾早已是乔口大产业,我们将投入4380万元打造一个荷花虾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产业链,目前我们还在积极申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020年全镇通过合作社发展的荷花虾养殖规模达1.17万亩,预计今年底,全镇荷花虾年产量将突破1500吨,养殖销售收入超6000万元。荷花虾正成为乔口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乔口镇镇党委书记王涧波说。

品牌龙头公司加入 乔口荷花虾开启新篇章

长沙本土知名品牌文和友公司海信店排队吃小龙虾的场面大家都有见识,但鲜有人知晓,文和友的荷花虾来自乔口。2019年,文和友与田心坪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联姻,注册成立了湖南文和友乔口小龙虾养殖有限公司和湖南文和友小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与乔口多家养殖企业、合作社、精准扶贫户等签订荷花虾的采购协议。不仅如此,文和友还在乔口打造了2000亩望城荷花虾养殖示范基地,并率先成立“望城荷花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文和友正在打造一个品种繁育、健康养殖、加工流通、主题餐饮和乡村文旅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实现小龙虾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

文和友小龙虾产业研究院的顾问喻全贵介绍,近年来小龙虾养殖普遍存在个头小,卖不起价,冬天产量低等难题,养殖户经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样,尽管乔口小龙虾产量高,但符合文和友大规格标准的还不够。为此,文和友斥资数千万元建基地,招募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希望能帮助养殖户解决上述难题。“目前研究院已与全国多所农业大学专家建立合作,我们争取在未来二三年内攻克养大虾和四季养虾的难题。”喻全贵信心满怀地说。

田心坪村曾经的贫困户刘正国流转了20多亩土地,在文和友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养殖荷花虾,去年养出了乔口最大的荷花虾,一只虾子98克。

据了解,通过两年多来的带动作用,目前,乔口的农民合作社共有35家,共流转土地 16000亩,吸引50多家合作企业,2019年实现每户年均增收近千元,2018年、2019年助推178户农户脱贫。

对此,王涧波感叹:“农民土地合作社是打通乡村产业振兴的关口,精准扶贫合作社是打通持久脱贫的关口。合作社的主要功能就是要起到纽带和服务作用。一边是搞好土地流转,合理进行产业布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另一边则是引进养殖户、优质企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只有真真切切两手都抓好了,乡村经济才会蓬勃、可持续发展!”(王白露 孙娜)

分享到:
(责编:唐李晗、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