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浏阳历史 走近古城遗址

【查看原图】
探寻浏阳历史,走近古城遗址,周树摄。
探寻浏阳历史,走近古城遗址,周树摄。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2021年05月20日20:05

人民网长沙5月20日电 为了让更多人知晓浏阳早期的文明进程发展,普及考古知识,5月18日,浏阳市博物馆组织开展“探寻浏阳历史、走近古城遗址”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市民探访团成员带着好奇与期盼,前往古港镇古城遗址,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之旅。

市民现场感受古城

“希望从探访者变为志愿者”

走近古城遗址现场,一面由泥土夯筑的古城墙映入眼帘。横截面上的地层线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古城的历史渊源。

2018年,浏阳市古港镇古城村发现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古代城址,经过三年的勘探与挖掘,对城址形态和规模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

“城址形状呈‘刀’型,北、西、南三面城墙基本呈直线,东城墙南半部向东凸出,南北长436米,东西宽156米-310米,周长1250米,城内面积约84776平方米。”谈及城墙信息,参与考古的市博物馆考古调查勘探部主任兰迪脱口而出。

“城墙的夯土是非常坚硬的,颜色是黄色的,而普通泥土是红色且土质松软。”兰迪介绍,结合各探沟内城墙和其他文化堆积的层位关系、以及出土遗物的分析,古港古城建筑和使用年代主要为战国晚期,下限可能至西汉早期。

他一边介绍,一边拿出手铲,“有没有人想感受一下夯土是什么样子的?”话音刚落,探访团成员争先举手,早已掩盖不住内心的激动。市民肖先生接过手铲,俯身靠近城墙,轻轻地用铲子在土城墙上来回刮动,“土质真的很硬,古时候的人真的太有智慧了。”

在古城村古城遗址保护巡防队队长卢乐良的带领下,市民探访团成员顺着小路登上了其中的一面城墙。时隔数千年,这面被积埋多年的土城墙在考古工作者的细心勘探下重新亮相,在今天依旧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我一直很关注浏阳的历史文物,凡是市文物管理局有记载的文物发现点我都去过。这一次是以文物爱好者身份来探访,希望下一次能够以文物志愿者的身份来守护这里。”市民秦先生说。

目前湖南最东部的早期城址

挖掘文物即将在市博物馆展出

参观完古城遗址的市民探访团意犹未尽,在古城村村民服务中心会议室,一场由市博物馆组织的古城遗址历史分享会正等待大家的到来。

“古城到底是一个什么城?”分享会开始,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向桃初就抛出了问题,“根据湖南几十个古城的勘探、规模大小以及城墙构成和空间分布分析,我们推测这个古城是在战国时期,楚国在浏阳河流域设立的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地。”

上世纪50至70年代,古城范围内由于平整土地、开垦田地,曾出土较多文物,如铜戈、铜矛、编钟等,由于当时村民不认识此类文物,文物保护意识薄弱,造成了不少出土文物的流失。几十年来,村民建房、修路、取土等各种生产生活行为对古城内外的环境及古城址造成了较大破坏,其遗址也就随之淹没在泥土之中。

2018年,长沙市考古研究所联合浏阳市博物馆,在调查浏阳河文明进程中发现了这片古城遗址。5月至7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浏阳市文物管理局、浏阳市博物馆等单位,对浏阳河流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并初步推断该城的年代为汉魏至南朝时期。

2019年,考古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和勘探,基本了解了城址的形状、规模、城墙的结构、护城河的走向等,并推定该城的年代大致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2020年的考察结果对2019年的工作成果予以确认,对古城内大型建筑基址的位置、规模,城外墓地的位置和墓葬数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再次完善了对古城的认知。

“该遗址年代跨度较大,从商周时期人类居址到东汉六朝城址的转变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湖南最东部的早期城址,也是目前浏阳乃至长沙地区保存最好的早期城址,甚至在全国同时代的城址中,这种保存状况的城址都较为少见,这一过程对研究浏阳乃至长沙地区文明进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沙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张大可说。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名片,也是一个城市气质和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市民探访团的探访,再次揭开了古城遗址的神秘面纱,让更多的人对浏阳历史有了深入了解。

“古城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会在新馆陈列展出,另外,我们还做了一些古城复原场景的模型,即将与市民见面,这样不仅可以让大家更近距离地接触到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器物,还能直观感受当时人民的生活环境。”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下半年还将对古城遗址开启新一轮的考古,期待有更多的历史文物呈现给大众。(周红珍)  

分享到:
(责编:李淑静、彭应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