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亮化”,会成为新“株洲经验”吗?

【查看原图】
“微亮化”后的沈家湾怡心花园的小游园,成了居民夜间跳舞休憩的好地方。受访者供图
“微亮化”后的沈家湾怡心花园的小游园,成了居民夜间跳舞休憩的好地方。受访者供图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2021年06月03日20:28

人民网长沙6月3日电 “楼下散步去吧。”6月1日晚7点,株洲市石峰区沈家湾社区怡心花园,退休在家的赵建春和邻居相约,带着孙子到社区小游园散步。

去年底以来,每逢好天气,这样的散步已成习惯,“以前到了晚上,大家都不愿意下楼,周边黑黢黢的,走路都怕摔跤。”赵建春说,一直到去年“微亮化”来了,大家幸福出行的“痛点”被击破。

株洲在全省率先实施的“微亮化”,一大初衷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年的努力,“微亮化”如何推动城市夜景照明均衡发展,又能否进一步盘活夜资源?

“微亮化”,那盏灯为谁而亮?

6月1日,站在株洲市灯饰管理处监控中心的电子大屏幕前,晚上7点半,路灯从中心城区向外扩散,一盏盏亮起。

此时,在中心城区的人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被点亮的“一江两岸”不仅是大家夜游的好去处,也是不少人拍照发微信朋友圈的取景地。

但视线往城区边缘移动,就会发现,路灯一点点变稀少,甚至有暗点盲区。

来自株洲市灯饰管理处数据统计,截至去年底,主次干道有56712盏,小街小巷为5282盏。

“这其实是全国各地的常见现象。”业内分析人士称,过去多年,我们印象中的亮化往往与“光鲜”挂钩,各省市州的照明格局基本是集中在中心城区、商业街区,打造大尺寸、大投入的灯光项目,而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往往被忽略。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类“小地方”因规模等原因,装灯量天然会比主次干道少一些,但株洲的一个特殊之处在于,背街小巷有路无灯、有灯不亮等情况,有不少集中在老旧厂区型社区,有些是因企业改制等问题维护管理缺失,有些是早年修建的小路、支路成了管理“空白区”。

“这些年,居民类似的求助反映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无主、无人管的道路。”株洲市灯饰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株洲市陆续解决了一些小街小巷的基础照明,可能只是多了一盏灯,但改变了一片区域的夜间整体环境。

“微亮化”,照亮死角盲点

“对于亮化来说,涉及的根本问题是为谁而亮。”该负责人认为,去年,株洲市顺利启动“微亮化”工程。

“微”,首先聚焦城市暗处,关注照明死角和盲点。

“微”,不仅是细节,也是经费,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精明财政”的思路,致力于花小钱、办好民生实事。

“这应该是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方向。”厦门市照明学会秘书长江海洋,深耕行业十多年,他早前在株洲调研时说。他认为目前许多老旧社区居民普遍缺乏幸福感,一大原因便是基础硬件设施老旧多故障,尤其株洲有不少厂矿生活区,靠“微亮化”来提质,也为保障区域的社会治安形势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今年的‘微亮化’,我们能基本消除城市暗区。”株洲市灯饰管理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微亮化”,能否形成“微商业圈”?

“要是附近有个茶馆、餐吧,可以和朋友一边聚会一边欣赏夜景,该有多好。”前天晚上7点半,芦淞区董家塅街道中心社区,看着“微亮化”改造后人气“爆棚”的社区广场,小伙刘仁又一次感叹。

白天的消费主要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夜间消费更多是满足精神需求。靠夜景亮化来营造环境、吸引人气,早已是公认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比如杭州、上海等地的夜景灯光秀,成为吸引众人前去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也带动了周边商业的持续蓬勃。

“‘微亮化’首先是满足民生需求,但不应只是照明和美化。”行业人士分析,以株洲的规模体量,可以优先盘活现有资源,在湘江风光带、公园广场周边培育个性化的“夜经济”平台,形成“微商业圈”。

这也是今年株洲市将“微亮化”的边界从老旧社区扩展到街头广场、公园等地的初衷,比如,此前被称为“城区夜里最清净公园”的奥林匹克公园、石峰区蔷薇园,以及城区街头多个小游园,都被纳入“微亮化”工程,提升区域内的人居活力和吸引力。

但显而易见,“微亮化”提供的是基础硬件条件,后续如何激发消费活力,需要有的放矢,吸引商业业态聚集。

长期观察株洲的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株洲的“微亮化”项目都是单独成点,可以通过策划夜跑、夜读等活动,将之串珠成链,形成“微亮化”的夜间旅游消费品牌。此外,也可以考虑将其打造成新的招商载体,吸引智慧路灯、智慧城市等项目试点,如果能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可以形成新的“株洲经验”。(伍靖雯)

分享到:
(责编:李淑静、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