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人民时评

余艳:山水俊秀的原生态风景

2023年01月19日11:22 | 来源:红网时刻
小字号

山水俊秀的原生态风景

——读《村原白描》有感

我跟谭晓琴是走过烈日下的浏阳村镇的。

知道她在写书,却不知一个年轻的文化馆文学干事,能扎在基层用灵魂探索、用脚步书写。

那是2021年5月的一天,在浏阳新南桥村的药材大棚旁见到她,一脸的热汗,跟村民们泡在地头田间。知道的,她是漂亮女作家,不知道的,就当她驻村干部了。

“我们这片是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种了牡丹、芍药、玉竹等药材,试点成功后,再以‘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全村大面积推广,新型产业培育成熟后,将取代落后产能,盘活闲置资产,实现散小食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一番内行话让我对她顷刻刮目相看:作家深入到此,还有什么写不到位的?

“现在种的罗汉果到十月中旬就能收果,预计每亩毛收入可以达到10000元。”晓琴说完,朝新南桥村党总支书记李扶敏试探式地笑道。李书记点点头,再伸出一大拇指,为她点赞。

谭晓琴把自己在最前沿的收获写进《村原白描》,以熟悉又生动的笔墨演绎浏阳乡村。原本浏阳,这个花炮誉满全球、蒸菜味美大众、花木果林点亮城乡的地方,充满乡土乡愁、激荡改革风云,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生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再被谭晓琴这样的年轻作家捕捉到了,随即,便活色生香起来。

《村原白描》写了青山绿水、人民幸福,是奋斗者的力量与担当,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快速发展、是梦想实现,是希望的田野,是绽放的笑容……

由此,我们在她的字里行间能看到——

农民颠覆了身份,他们用手机指挥无人机神奇作业;

农村换了“活法”,大花园里就是城市一样的生活;

农业从根本改变,大数据、机械化让土地翻倍生金。

当我认真捧这本《村原白描》,才知道谭晓琴是深入浏阳近100个村镇写下的。字里行间能看到,她走到田垄上、村民间的背影;能听到,她在村头、地头、灶头,与农民促膝深谈聊家常;更能读到,她与村民走近了、混熟了、更亲了,那些幸福背后的故事和生动鲜活的细节。

正是这样走访,人物栩栩如生立起来。谭晓琴的创作,总体来说,在呈现浏阳自然生态之美、人文历史之美、红色热土之美。书中既有在任或离任的村干部,也有普通百姓;既有年长者成为创新产业的高参,也有年轻后辈敢想敢干敢创造。有着创新务实传统的浏阳人,他们用勇气、智慧、胸襟、才干,书写着新时代乡村历史,书写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奇迹。

如东门村书记张剑飞,这个从坎坷中走出来的魅力村庄,原来是有强有力的党支部,有命运都打不败的领头人。他带领村民彻底改变乡村面貌,继而大言不惭:“过着乡里人的生活,让城里人羡慕”,多强的底气和自信!

踔厉奋发新南桥村书记李扶敏,一直追梦前行,“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让村民家家有产业、户户有余钱。曲折故事里透着一个党员的境界。

谭晓琴是敏锐的,时尚的。种粮大户指挥植保无人机,App上管理农田……从浓浓的科技范儿里看到新农民、新农村崭新风貌,也把读者带入了“数字农业、智慧乡村”的崭新农村。

书中感动的细节有很多,谭晓琴没有刻意追求高大上的完美,只用最本真最朴实的文笔与故事去表现,让我们一下跟着她进入实实在在的乡村生活。

比如竹联村的农民钟龙枧,是一位蔬菜种植大户,经过几年的发展,他打造的“瓜果小镇”初具规模。果香四溢,景色宜人,一年四季五彩缤纷,春可赏百花,夏可看蔬菜,秋能品瓜果,冬可观垂钓。他成了实实在在的致富带头人。

听到的故事,写进了书里;许多的感动,也刻入心田。“村民生活智能化,生产环境数据化,劳动工具机械化,生产过程可视化。”在充满文化底蕴和奋发向上的热土上,“浏阳人”追求卓越、锐意改革掀起了繁荣发展的浪潮,趟过了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正以智慧之芯、时代之梦谱写新山乡巨变。于是,在作家的笔下,浏阳成为智慧农业的显著标杆,山乡蝶变的鲜活样板,也将给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时代启示。

新近知道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浏阳是长沙市唯一入选的单位。当时,眼前就冒出单单弱弱的谭晓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凝聚着多少人的奋斗与拼搏。这其中就有作家们的努力和付出。谭晓琴的纪实文学就是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书写,她走村串户,发现农村工作的乐趣、发现农民的可爱、发现乡村之美,发现文学对这些美的表达。最终依靠心灵和眼睛,进行了自己独到的思考和崭新的创造。

在谭晓琴的眼中,乡村生活是充满诗意的,推开门扉,放眼望去,是草木青翠、山水俊秀的原生态风景,同样也是荷塘月色与满天繁星的田园诗意;远山含黛,近水碧幽,精致的村居点缀在山水之间。浏阳的乡村,便满眼皆是富美之景。《村原白描》用真实感悟、切身体会,审视、拥抱和讲述浏阳乡村。因此,有着独特的文本气质。

每一幅风景都是作家心灵的表达。看得出,谭晓琴在努力营造出一种意境。那些菜园、山塘、田垄,点缀在风景里的农夫,他们是静默的,凝固在一种悠远里。那些劳作的背影、晚归的牛羊或者鸡群鸭群……都是那样温暖,那样打动人心,带有一种悠远绵长的特别味道。

一步一步地走入主观,一步一步地接近创造。于是,谭晓琴文字的变化还是在我的意料之外。她已经走出了客观风景的局限,走出了内心固有的丘壑,开始了主观风景随意的创作,进入了一种自由之境。

最可喜的是,在《村原白描》中,我看到作者真正地全身心融入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以平缓的节奏呈现出新时代乡土大戏。作家是时代的记录者,文艺创作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紧扣时代。《村原白描》的创作,谭晓琴把住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这个总开关,因此,她书写出新时代浏阳的乡村巨变和感人至深的“人民创造”。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态度更是极其端正。然而,艺术还有待成熟。加以几日,我相信,炉火纯青的文笔,关乎国家命运、人民幸福的书写,谭晓琴会有更丰厚的收获奉献给我们。

文学的意义在哪里?是一种呼唤,呼唤新的憧憬和理想;是一种聚力,凝聚新的智慧和创造。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听到了;大数据更多的新技术,聚合了;作家的才情,已化作键盘上有力的敲打,融进时代的洪流中,一起流淌。(本文作者系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湖南省网络作协主席)

(责编:唐李晗、彭应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