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健康促進委員會、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聯合向全體市民發布使用公筷公勺倡議書:聚餐時,請一定不要忘記為每一道菜加公筷或公勺。首批100家“上海市文明餐廳”承諾:做到根據用餐人數、菜品數量配備相應的公筷公勺,全面提供一菜一公筷或公勺。
在抗擊疫情的這段特殊的日子裡,不少人養成了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的好習慣,但一些人對於公筷公勺的“力量”,可能還所知不多。其實,餐桌舉止非小事,一筷一勺見文明。雖然,親朋好友圍坐在餐桌前,看似其樂融融,但“筷來箸往”也為病毒、細菌擴散打開方便之門,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更是病毒、細菌傳播的主要渠道。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全國各地發生了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病例。公筷、公勺在部分市民餐桌上的缺失,導致了就餐健康風險的擴大,這是值得我們重視警惕的問題。
當然,改變沿襲了幾千年的用餐習慣,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目前,不少地方抓住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機,加快推廣公筷公勺,促進民眾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當然,知易行難。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仍有不少人認為使用公筷公勺是人與人之間不信任、相互嫌棄的一種表現,特別是與家人吃飯時沒必要太講究。
事實上,每一次公共衛生危機的發生,其實也是促動大家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提高整體文明素質的契機。如果單一地提倡分餐制,不完全符合我們的文化傳統。怎樣既沿襲優良傳統習俗,又養成文明衛生習慣,阻斷病菌傳播,降低患病風險?推廣公筷公勺是最合適的方法。
表面上看,使用公筷公勺是少了點“人情味”,但這一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保護了自己,也保護了他人的權益。現代文明,不能缺少這種界限感、規則感。這是對所有人的尊重和愛護。關於公筷分餐,鐘南山院士也深有體會,他建議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或每人有專用碗筷。
推廣使用公筷公勺,離不開各方的共同努力。公共衛生部門要加強宣傳引導,樹立一批推廣公筷公勺、文明用餐的典型﹔餐飲行業要做“公筷行動”的示范者,主動為用餐者提供公筷公勺,溫馨提醒用餐者文明用餐。同樣,每個人都應該從自我做起,做“公筷行動”的踐行者,影響和帶動身邊親朋好友同事養成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程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