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網事】暖情“三網”幸福奮斗的味道真甜!

【查看原圖】
青山綠水,人氣越來越足。張坊鎮供圖
青山綠水,人氣越來越足。張坊鎮供圖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2020年11月30日14:35

編者按: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筑牢社會治理基礎。今年以來湖南省瀏陽市以“黨建 微網格”為核心,推動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同頻共振,構建政府和百姓、黨員和群眾之間的新橋梁、新紐帶,著力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人民網湖南頻道聯合瀏陽市委宣傳部、瀏陽市委網信辦推出【“格格”網事】 系列報道,為您帶來創新“黨建 微網格”的“瀏陽路徑”中的點滴故事,敬請關注。

人民網長沙11月30日電 “最近民宿生意怎麼樣?果園要加強水肥管理,可以給梨樹剪枝了。”日前,瀏陽市張坊鎮田溪村西溪支部6號微網格長羅玉來就近聯系了8戶村民,他是村上第一批成立合作社的致富帶頭人,但作為一名微網格長,他經常會走到聯系戶家中,及時提醒、解決村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幾年前,我們還是一個貧困村,如今,滑草、跑馬、溯溪,日食農家菜,夜晚睡民宿,很多游客說這就是他們心中美麗鄉村的樣子。”站在青山綠水的瀏陽張坊鎮田溪村,村支書李紀煌的介紹有幾分詩意。脫貧路上黨旗紅,田溪村通過“黨建+微網格”等引領在鄉村振興探路上走出了一條新路子。如今走進田溪村,遠看是大圍山滿山青翠,近看是粉牆瓦黛,農房錯落。

這一切背后得益於瀏陽張坊鎮615個微網格“細胞”活躍起來、黨員行動起來,微力量匯聚起來的變化,他們把基層黨建的觸角延伸到“神經末梢”,織密了一張張建設美麗鄉村的服務網。

“網格長”帶頭干 織密產業發展“帶動網”

田溪村的羅鏗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羅玉來的鼓勵下,羅鏗和另外2戶貧困戶通過西坑種養專業合作社帶動,抱團發展小水果種植。看准西溪旅游發展的前景,羅玉來鼓勵他把自家樓房改造成民宿,經營中遇到的難題,羅玉來總會及時幫助跟蹤解決。夫妻倆從一個年收入不到2萬元的外出打工者轉變成在家經營的小老板,2020年家庭經濟收入達到10萬元。

位於羅霄山脈的張坊鎮陳橋村有著豐富的林業資源,但由於交通不便、產業發展滯后等原因,被列為省定貧困村,村民們守著“聚寶盆”過窮日子。陳橋村扶貧駐村工作隊在與鎮黨委和村黨總支進行了大量的研討論証后,認為可以走“竹林低改”道路,挖掘竹筍的市場經濟效益,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推行“竹林低改”最大的挑戰是將村民的思想統一起來。為此,村裡充分發揮“微網格長”的作用上戶動員。哪家的山嶺在哪裡,山嶺裡筍的品質如何,微網格長心中都有一本清楚賬。為了能讓村民和貧困戶真正從心底接受竹林低改項目,微網格長鄒水生率先加入了林地流轉低改計劃,且不厭其煩地到聯系戶家中上門宣講動員。在他的動員下,和豐組52戶農戶簽下了林地低改協議。

如今,張坊鎮像羅玉來、鄒水生一樣,用“微力量”推動產業振興的還有100多位“微網格長”,在他們的帶動下帶頭發展竹筍、水果、蔬菜、鄉村旅游等相關產業,共同描繪鄉村振興的美麗藍圖。

“網格長”登門訪 織密鄰裡守望“真情網”

“祖珍,這些天真是太感謝你了,給你們添麻煩了!”蓋著干淨鬆軟的被子,黃有申感覺舒暢多了。黃老臥病在床的20多天裡,陳橋村微網格長張祖珍每天都會到他家跑幾趟,噓寒問暖,送水、送飯……不僅如此,他還發動網格內的村民組建“鄰裡幫幫團”,一起照顧黃有申。“黃老年紀大了,又是獨居,作為鄰居和微網格長,我來照顧理所應當。”張祖珍說道。

“小安,我屋裡快沒油了,你去鎮上幫我帶壺油和幾包鹽咯。”

“小安,也幫我帶瓶洗發水啦。”

“有事找小安”已經成了陳橋村塘下組微網格內村民的習慣。

“微網格內聯系的幾戶鄰居多數為老年人,他們出行不便,兒女又不在身邊,聽說他們少了什麼就去幫忙買回來。”陳橋村塘下組微網格長張小安說。他不僅幫大家買生活物資,有時候鄰裡有什麼家電需要維修的,他也樂意幫忙。鄰居要給他辛苦費,都被他婉拒了。

重陽節當天,白石村微網格長左順一大早就去市場買好食材,做了一桌豐盛的“團圓菜”,邀請微網格內 “空巢”老人到家裡一起吃團圓飯、聊聊天,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

張坊鎮黨委充分發揮微網格長的近鄰優勢,由微網格長帶領並發動網格內鄰居相互關照、互幫互助。張坊鎮的“空巢”老人得到了鄰裡的親情式服務,這種“鄰裡守望情”也讓鄰裡關系更加緊密、和睦。

“網格長”化干戈 織密矛盾糾紛“疏導網”

“我聯系了這一片26戶群眾,大家都很熟,他們有什麼事也樂意跟我說。”今年72歲的微網格長吉仕杰是村民眼中的“大管家”,小兩口鬧矛盾、鄰裡糾紛、小孩厭學,家長裡短的大小事,吉老可謂是什麼都管。在街上開店的小周夫婦本是對人人羨慕的恩愛夫妻,但丈夫周某沒和妻子商量就買了10頭牛在家,家中有老人小孩要負擔,生活本就捉襟見肘,這下還有10頭牛要養,生活壓力一下加重,恩愛夫妻也產生了矛盾,周某妻子一氣之下關掉了店鋪回了娘家。“后來我是兩邊勸說,生活再難也沒有過不去的坎,家裡有事還是要多商量。”吉老在了解情況后,多次耐心調解,並私下賒了許多飼料給小周夫婦幫助他們渡過了難關。

“遠親不如近鄰,旱廁改造是好事應該支持,但也要不影響鄰居的出進。”田溪村西溪組陳某因旱廁改造的事情與相距20米的鄰居羅某起了沖突,微網格長陳學煌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讓陳某和羅某冷靜下來進行協商,最后雙方握手言和,陳某承諾把挖出的泥巴及時清走,把路面硬化好,確保羅某安全出進車輛。

“人到格中去、事在格中辦、難在格中解、情在格中結。”張坊鎮615個微網格群成了“移動議事會”,依托群眾身邊的微網格長來引領發展、收集民意、疏導矛盾、化解糾紛,實現“零距離”服務,做到有事找網格、小事不出格,形成了渠道通暢、服務高效的微網格服務網,真正托起了村民“穩穩的幸福”。(陳劍)

分享到: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