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風華正茂!長沙高新區在創新創業熱潮中逐浪前行

【查看原圖】
長沙高新區重點布局的許龍路工業產業走廊上,奮勇爭先的項目建設場景令人鼓舞。長沙高新區供圖
長沙高新區重點布局的許龍路工業產業走廊上,奮勇爭先的項目建設場景令人鼓舞。長沙高新區供圖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2021年03月09日11:22

人民網長沙3月9日電 出長沙火車站,一路向西,經五一大道、橘子洲大橋、楓林路,直抵長沙高新區腹地——麓谷。這裡廠房內機器轟鳴,生產設備24小時不停運轉;寫字樓裡工作人員來回穿梭,確認訂單、洽談合作;實驗室中,科研人員反復試驗,攻堅克難;工地上,塔吊林立,一派熱火朝天、緊張有序地施工景象……

作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三十年來,長沙高新區始終高舉“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旗幟,完成了從白手起家到科技新城崛起的華麗蝶變。

今年,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的重要節點上,長沙高新區再掀創新創業熱潮。

奮勇爭先 位列國家高新區“第一方陣”

“長沙高新區是首批國家高新區中為數不多的內陸地區經濟開發區,晉升非常不易。國務院1991年3月6日正式發文,當時長沙高新區成立僅3年。”在這裡工作了30個年頭的長沙高新區經發局局長劉榮利介紹。

忙碌、火熱是長沙高新區常態。這裡,每一天都有企業成立,每一天都有廠房拔地而起,每一天都有人前來投資創業,各種“黑科技”層出不窮。

“我們很多企業、工地在初三、初五已返崗復工,搶工期、保進度、提產能,信心滿滿開啟牛年新征程,再掀大干特干新熱潮。”劉榮利說。

作為全國首批、全省首個國家級高新區,長沙高新區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土地,創造出全省3%的稅收。從1991年的幾間辦公室,到以麓谷為核心的“一區四園”新格局,版圖拓至140平方公裡;營業收入從1991年的幾百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5281多億元,僅麓谷園區就實現企業營收2820億元;引進和培育了中聯重科、威勝集團、三諾生物等47家上市企業,佔全市的61%、全省的40%;形成6大支柱產業,集聚企業3.3萬家,市場主體4.8萬家……晉升以來,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在全國169個國家高新區中,長沙高新區的綜合實力排名多年雄踞前20強,特別是2014年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長沙高新區被定為核心區域創新谷,這標志著長沙高新區創新體系和實力得到認可,進入國家高新區“第一方陣”。科技部發布的數據顯示,除綜合排名靠前外,2020年長沙高新區多個單項排名也在前列,其中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排第12名,高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排第13名。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在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不利因素夾擊下,長沙高新區(麓谷園區)實現企業總收入2820億元,增長23.9%;規模工業總產值1019.4億元,增長8%;高新技術產值1470.4億元,增長6.9%。此外,在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中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榜單中,長沙高新區(麓谷)位列第10名。

創新驅動 全球之最全國首創遍地開花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社會備受考驗。聖湘生物科研團隊日夜奮戰,短短幾天,研制出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並迅速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核,獲得醫療器械注冊証書,最高日產50萬人份,成為國內、國際抗疫主力軍。

這只是長沙高新區堅持創新驅動,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培育高新技術、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一個縮影。在這裡,黃伯雲院士領銜中南大學創新團隊,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炭/炭復合材料制備過程中的系列難題,使我國成為繼英、法、美之后第四個掌握炭/炭復合材料制備技術的國家,確保了國家航空戰略安全;華曙高科許小曙博士科研團隊造出中國第一台高端選擇性激光燒結3D打印機。此外,全國第一台磁懸浮列車、智能機器人、全國第一個雜交水稻優化組合、中國第一卷大卷重鈦帶、全國首例“克隆神經疾病基因”、中國首顆商業化科學實驗衛星“瀟湘一號”等相繼問世……全球之最、全國首創遍地開花。

成績的背后,是長沙高新區“基因”——科技創新在支撐。

圍繞“高”“新”,長沙高新區聚焦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引進、新型研發機構培育、關鍵硬科技技術攻關、科研技術成果轉化、創新型企業梯度培育,促進國家炭/炭復合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人類干細胞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機構落戶,為創新積攢能量。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9家,國家科技企業孵化器12家,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協作研發中心38家……僅2020年,就新增3個國家級創新平台,目前長沙高新區擁有國家級平台總數達141個,居全國高新區第3;省級創新平台476個,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超過5000項。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98件,位居全國高新區第3。

為進一步科學監測和引導科技創新,長沙高新區自2016年開始建立了“麓谷創新指數”指標體系,是繼中關村后全國第二家發布創新指數的園區,已連續4年公開發布,創新驅動的內生動力越發強勁。

多點支撐 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長沙高新區,發展不是創新在“孤軍奮戰”,而是項目建設、招商引資、人才引進、產業建設、民生保障等多點支撐,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項目立園,產業興區。投資過千億元的中聯智慧產業園正拔地而起,三安光電、中電科裝備、北斗微芯等高精尖項目紛紛搶灘麓谷。僅2020年,引進重大產業項目89個,總投資達549億元。其中“三類500強企業”13個,過100億元項目1個,過50億元項目3個,過10億元項目8個。全年新開工項目36個,竣工項目27個,每周都有項目簽約,每月都有項目落地,展現蓬勃活力。

留住一個人才,帶活一個產業。1994年,全國第一家“高級人才事務所”在麓谷成立,隨后各類人才引進計劃、政策不斷完善,黃伯雲、羅安、夏家輝、盧光琇、詹純新、戴立忠、許小曙、李少波等專家“智庫”紛紛擇枝而來,為高新區發展注入無窮動力。截至目前,高新區擁有各類科技從業人員7.5萬人,院士專家工作站46家。

硬措施打造軟環境。

“援企穩崗16條”“金融8條”“黃金11條”等系列政策的精准扶持,為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布局未來產業集群提供了“營養”。1天企業開辦、1天工程規劃領証、10天施工許可……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最多跑一次”以及“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的政務服務理念與能力,促企業對高新區營商環境滿意率達99.2%。

產城融合,解決后顧之憂。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前來麓谷投資興業者急劇增長,醫療、教育、交通等需求與日俱增。近3年,高新區累計投入各類民生資金74.31億元,完善了教育醫療、運動休閑、文化活動、居家養老、交通出行等配套建設。目前,全區有中小學23所、公辦幼兒園10所,各類保障房項目10多個,6大產業片區路網框架基本成形,公共服務設施逐步完善,“一心、兩區、三帶、四圈、五園”城市整體發展的空間開發架構已然成形。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長沙高新區緊緊圍繞國家高新區新時期肩負的新使命、新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奮力擔當“三高一城”領頭雁,打造全國一流高新區,為全市、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周秋燕 陳丹妮) 

分享到:
(責編:羅帥、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