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是郎中 治病又“治窮”

【查看原圖】

聶慶華正在觀察木耳菌種。人民網 李芳森攝

人民網衡陽3月23日電 (李芳森)20年鄉村干部,苦尋村民致貧“病根”,毫不鬆懈﹔35年鄉村醫生,守護五代人健康,不舍晝夜。

“他不僅能幫我們治病,還能帶我們致富呢!”提及湖南衡東縣南灣鄉江東村黨總支書記聶慶華,當地鄉親們都親切稱他“郎中書記”。

這位“郎中書記”靠一手針灸“絕活”在當地小有名氣,還肩負扶貧使命,帶領江東村村民建立黑木耳、中藥材產業基地,逐步走出一條產業致富路。

聶慶華在中午休息時間坐診。人民網 李芳森攝

江東村位於衡東縣最偏遠的南部山區,四面群山環繞,坡高路陡,最遠村組離鄉政府近30公裡。這裡交通閉塞,無進村公路,村民運送貨物隻能肩挑背扛,曾是該縣最后一個沒通村公路的自然村,2014年成為省級貧困村。

按照約好的時間,我們來到江東村服務中心,發現江東小學也在這裡。村民們后代的希望,和眼前致富的契機,在這裡融合。

撥出聶慶華的電話號碼,總是提示“正在通話中”,直到十余分鐘后,終於撥通。

“實在不好意思,這段時間太忙了。”聶慶華當天的工作,是從接待第一位看病的村民開始的。如今又是楠竹和木耳的收獲期,楠竹地採伐、加工,木耳的採摘、晾晒,一項都不敢放鬆。

聶慶華在尋找藥品。人民網 李芳森攝

“現在路通了,家家戶戶也幾乎都有代步工具,急病都是去鄉鎮衛生院,我就在村裡瞧瞧常見病,這方面的工作量倒是減輕不少。”聶慶華回憶,1987年開始從事村醫工作時,都是用雙腳走過田野和山嶺,出診極不方便。“那時候藥品也難買,都是走16裡路,用扁擔從鄉鎮衛生院挑回來。”

2002年,深受群眾信賴的聶慶華當選為村干部,開始了更為廣泛的服務群眾工作。“村務和看病兩頭都不能耽誤。”聶慶華便和村民商量好,採用靈活坐診的方法,除開急病,常見病在閑暇時間診治。

“有女莫嫁江東郎,嫁到荒山悔斷腸。”這句當地俗語生動描述了江東村的貧困狀況。2017年,聶慶華任江東村黨總支書記,83%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病致貧、村級集體經濟空白是擺在他面前最大的困局。

聶慶華在察看木耳晾晒情況。人民網 李芳森攝

要想富先修路。上任后的聶慶華把修建通村公路列為頭等大事,他自己撰寫報告,先后30多次跑到相關部門和單位匯報情況、爭取項目支持﹔帶領村干部赴廣州、深圳等地尋求“鄉賢”幫助。

資金籌措到位后,聶慶華又帶領村民開山鑿石,用兩年時間修好了江東村全長21公裡、寬5.5米的出村公路,結束了江東不通公路的歷史。

中醫講究辨証施治,找准病根才能開對方子。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聶慶華通過走村串戶、訪貧問苦坐診“江東”,努力尋找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門路。

聶慶華行走在木耳基地。人民網 李芳森攝

在得知種植中藥材具有廣闊市場和“錢”景后,“老中醫”聶慶華便打起了中藥材的主意。但因缺乏種植技術,他的這一想法始終未獲成功。直至2019年,聶慶華帶領村干部脫產半個月,跑遍周邊中藥材種植基地“取經”,還自掏腰包請中藥材專家來到江東實地調研。

“江東村海拔500多米,氣候、土壤非常適合種中藥材!”專家的話讓聶慶華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他苦苦追尋的“治窮藥方”終於找到了。

在聶慶華的帶領下,江東村通過採取農業合作社模式,建起了第一個白芨草、甘草生產基地。一片草帶來產業復興,白芨、甘草等中藥產業當年就帶動該村20余戶貧困戶就業,35戶貧困戶獲得產業分紅。

江東村木耳基地。人民網 李芳森攝

“我當黨總支書記,就是帶著一顆幫助鄉親們走出貧困的真心來的,不為錢、不為名。”4年多來,聶慶華時刻提醒自己:要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

如今,“郎中書記”的辛勤付出讓江東村面貌煥然一新,鄉親們說起聶慶華近幾年帶頭“干的好事”如數家珍:2017年江東學校修繕了南北兩棟教學樓,添置了新課桌、電腦等教學儀器設備﹔2018年村裡購買路燈130盞,完成村主干道美化、亮化工程﹔修建集中供水池12個,基本解決村民飲水困難問題﹔2018年,在衡東縣扶貧辦的幫助下,江東村建起了第一個扶貧黑木耳基地……

2018年,江東村順利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全村106戶貧困戶386人全部實現脫貧,村民人均純收入由不足900元突破1.2萬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聶慶華又開始盤算起帶領村民步入鄉村振興的路途。

如今的江東村,交通順暢。人民網 李芳森攝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2021年03月23日08:25
分享到:
(責編:李淑靜、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