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慧:牆壁藏信半世紀 藏不住紅色浪漫

李芳森

2021年05月11日08:59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從湖南省長沙縣縣城出發,向北行車50公裡左右,穿越繁忙的京港澳高速,在板倉收費站下高速后,便來到楊開慧烈士的故鄉——開慧鎮開慧村。

從開慧鄉、開慧公社,到如今的開慧鎮,烈士之名已陪伴當地居民渡過逾一甲子光陰。板倉收費站、板倉土菜館、板倉超市……地圖上雖已無“板倉”之名,但楊開慧故居“板倉屋場”的舊名,卻已融入村民們的生活。

楊開慧烈士故居,始建於1795年,這座土磚青瓦的江南民居風格建筑,已走過200多年光陰。一磚一瓦,皆是歷史。

楊開慧雕塑。人民網 李芳森攝

一首《蝶戀花·答李淑一》,成為宋必鳳與楊開慧的首次“相遇”。彼時的宋必鳳還沒想過,教科書上記錄的情節,自己在工作后,每天都會講述。

26歲的宋必鳳,自3年前成為楊開慧紀念館的講解員,每天都會講述3次楊開慧的故事。上千次的講述,宋必鳳就會有上千個版本。“館裡隻會提供講解大綱,我們要通過向前輩請教,不斷地查資料、學習,去完善講解內容。遇到熟悉烈士故事的游客,我們也會向他們學習。”

宋必鳳的學習范圍,遠不止是楊開慧紀念館景區的126畝土地上,還去了楊開慧曾就讀過的長沙稻田女師附小(現為稻田中學)、周南女校(現為周南中學)等地學習,把烈士的足跡“印”入自己的日常講解中。

上千次講解,宋必鳳印象最深的,莫過於第一次講解。講解完畢后,一位老奶奶握住宋必鳳的雙手,熱淚盈眶地說:“姑娘,你要在這好好講,讓更多人都能知道先烈們的故事”。

今天,我們也跟隨這位“95后”講解員的腳步,去探尋深藏在牆縫中半世紀之久的楊開慧家書,感受這份藏不住的紅色浪漫。

楊開慧故居。人民網 李芳森攝

1982年、1990年,兩次修繕楊開慧烈士故居,兩度發現烈士手稿。拂去歷史的塵埃,依舊整齊如初,秀麗的筆跡背后,字字情深,細膩的情感靜靜流淌了半個世紀。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格外的不能忘記。晚上睡在被子裡,又傷感了一回。聽說你病了,並且是積勞的緣故,這真不是一個小問題,沒有我在身邊,你是不會注意的,一定至死方休。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你那裡去,小孩兒,可憐的小孩兒又把我拖住了,我的心挑了一個重擔,一頭是你一頭是小孩兒,誰都拿不開。我要哭了,我真的要哭了!”

彼時正值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按照黨的八七會議指示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楊開慧帶著三個孩子回到長沙板倉開展地下斗爭。戰事緊急,通訊阻塞,丈夫音訊全無,楊開慧便將思念的火燭書寫在信紙上。

令人惋惜的是,1982年3月,第一批家書發現時,毛澤東已逝世近6年。楊開慧的這份思念的火燭,卻未能照耀到毛澤東的世界。

1901年出生的楊開慧,為著名學者楊昌濟之女。1920年冬,和毛澤東結婚,並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毛澤東的助手。

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開展井岡山根據地斗爭,楊開慧則獨自帶著3個孩子,堅持革命整整3年。

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潛回板倉看望母親和孩子,被軍閥密探發現,當晚凌晨80余人團團包圍了楊開慧的家。她被逮捕時,連同8歲的兒子毛岸英和保姆也一同被抓去。

“隻要楊開慧同意登報聲明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系,就可交保釋放,其他問題都可不再追問。”面對軍閥的威逼利誘,楊開慧斬釘截鐵地回答:“我死不足惜,惟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系,除非海枯石爛!”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於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勇就義,年僅29歲零8天。

楊開慧烈士陵園。人民網 李芳森攝

不久,正在江西指揮紅軍反“圍剿”的毛澤東,得知妻子犧牲的消息,痛徹心扉,他在給楊家的信中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時至27年后,1957年,毛澤東給故人柳直荀的遺孀李淑一回信時,寫下了《蝶戀花·答李淑一》: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

如今,由楊開慧烈士故居、陵園、陳列館以及楊公廟四部分組成的楊開慧紀念館,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每年接待游客150余萬人,接待開展黨性教育和主題黨日活動的機關單位3000余個。

認真學黨史,用心辦實事。長沙縣近日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明確將重點推進鄉村振興、學有優教、病有良醫、住有宜居、弱有強扶、文旅悅民、穩崗引才、優化營商環境、志願服務、治理提質十大民生工程,以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地見效。

長沙市委常委、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沈裕謀指出,要從“犧牲小我、成功大我”的壯語中,深刻領會楊開慧同志的奉獻精神,始終保持“堅守信仰、以身許黨”的黨員本色。用理想信念支撐奉獻,用堅定信心詮釋奉獻,用不懈奮斗書寫奉獻,在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高質量競爭中成就新事業。

楊開慧紀念館。人民網 李芳森攝

(責編:李淑靜、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