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禾下乘涼夢”

匡瀅 何萌

2021年05月22日21:13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細雨紛紛,“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上。”一生奮斗在雜交水稻事業上的袁老,從未停下科研的腳步,也用一生實現了他的“豪言壯語”。

猶記得在2020年11月3日,第三代雜交水稻測產組組長謝華安院士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三優一號平均畝產911.7公斤!”

盡管已經有了十足的信心,但得知測產結果時,始終遠程關注著測產現場的袁隆平院士還是喜悅地笑出聲來。

“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趁現在身體還可以、腦瓜子還沒糊涂,我還可以繼續工作,繼續做對人民、對社會、對國家有意義的事,我要鼓起勇氣繼續干下去,從‘90后’一直搞到‘100后’!”從“三一工程”到如今的兩分地養活一個人,袁隆平一直在實現著他的“禾下乘涼夢”!

發現

一直以來,傳統遺傳學理論認為,水稻是雌雄同花,沒有雜交優勢。

而在1961年的一天,行走在稻田裡的袁隆平發現了一株天然雜交稻后,便有了新的想法:如果能人工培育雜交稻,水稻產量是不是就能得到極大提升?

1964至1965年間,他冒著酷暑檢查了幾十萬株稻穗,終於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也就是雜交水稻的母本。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在《科學通報》中文版第17卷第4期發表了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首次描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病態”特征,開啟了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技術研發的序幕。

文中說:“水稻具雜種優勢,尤以籼粳雜種更為突出。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正是這篇跨越了世界水稻育種研究“禁區”的論文,奠定了我國雜交水稻育種與產業迅猛發展的基礎,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袁隆平堅持認為:經多代自交提純的水稻品種,應該能產生雜種優勢。他還大膽預測,通過進一步選育,有望找到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實現三系配套,讓利用雜交水稻第一代優勢成為可能,並將給水稻帶來大幅增產。

受論文啟發,雜交水稻的研究逐步在世界興起:1977年,國際水稻研究所啟動雜交水稻研究項目﹔上世紀90年代初,項目擴展到南亞、東南亞諸國﹔1991年,國際水稻所在菲律賓育成並釋放了首個國外的商業化雜交水稻品種……

袁隆平查看水稻長勢。人民網 何萌攝

應用

從發現水稻雜種優勢現象,到在生產上利用水稻雜種優勢,袁隆平率領團隊經過8年努力才一一攻克。

1970年,袁隆平研究出一株“野敗”野生稻,成為所有雜交水稻的母本。

1973年,他用在海南島配制的10多斤雜交稻種,在湖南農科院0.08公頃的試驗田中試種,畝產高達505公斤。

1974年,他在安江農校試種自己選育的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雜交水稻,畝產高達628公斤。而普通水稻畝產隻有200多公斤。

此后,通過技術改進,我國實現了雜交稻稻谷產量大幅提高並應用於大面積生產。比如,袁隆平團隊研發的Y58S系列雜交水稻品種,連續三年每年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成為當時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系。Y兩優系列品種累計推廣達2.5億畝以上。

自1996年中國實施超級稻項目以來,我國雜交水稻從每公頃9.0噸,在袁隆平定下的一個個嚴格目標下,漸漸朝著更高質、更高產的方向邁進。

袁隆平在1999年聯合發起設立的隆平高科,現已成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國際化種業公司,並已進入全球種業十強。

上世紀70年代三系法配套成功、90年代兩系法闖關成功、超級稻不斷刷新世界紀錄、第三代雜交水稻畝產過千……袁隆平的目標逐漸實現。

2019年,袁隆平接受專訪時。人民網 何萌攝

追夢

袁隆平曾表示,“我一直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這兩個夢想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從水田到沙漠再到鹽鹼地,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袁隆平希望能讓更多人“吃上飯,吃飽飯”。

“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種上雜交稻,按每公頃比常規水稻增產2噸計算,則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4—5億人口。那都是一個個生命啊!”這句袁隆平常挂在嘴邊的計算公式,他一直在努力踐行著。

1979年,雜交水稻走出國門,80多個發展中國家參加了我國開設的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班,袁隆平作為培訓班的老師,培訓過的外國雜交水稻技術人才多達14000多名。

接下來,印度、越南、菲律賓、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美國、巴西等國,雜交水稻實現大面積種植。

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成果,也為其他作物的雜種優勢利用作出了杰出貢獻。在袁隆平的指導下,湖南油菜作物雄性不育雜種優勢利用走在全國前列,湖南也因此成為了該領域內最先實現油菜雜交三系配套的省份。

2019年9月29日晚,袁隆平院士在接過“共和國勛章”的那一刻,還在憧憬著又一個高產目標。

2020年秋天,第3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3000斤,“我們近期目標就是把第三代雜交稻的優良品種向全省、全國推廣開來。遠期目標就是實現禾下乘涼夢,不斷地高產、高產更高產。我們雙季稻畝產已經達到了1500公斤,之后的目標是一季稻要達到1200公斤,兩季稻要達到2000公斤。”“90后”的袁隆平對雜交水稻培育工作依舊充滿熱情與信心。

就在不久前,他還依然帶病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堅持科研工作,與團隊成員一起探討雙季稻畝產3000斤攻關項目方案。

“退休對我來講是不存在的,隻要身體好,能工作就行了。”如今,袁老實現了自己的承諾,至死未退休,他也實現了自己的目標,禾下可乘涼!

(責編:李淑靜、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