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湖南要聞

濂溪故裡再走紅——道縣樓田村見聞

2021年08月09日08:16 | 來源:華聲在線
小字號

【村情概貌】

樓田村距道縣縣城8公裡,宋朝理學鼻祖周敦頤誕生於此,他寫的《愛蓮說》千古傳頌,因而樓田村被譽為“理學之源、聖賢故裡”“濂溪故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國家4A級旅游景區。樓田村突出以《愛蓮說》為主的廉政文化特色旅游,發展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以上。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萬元。

【現場見聞】

盛夏,道縣清塘鎮樓田村蓮花池裡,荷葉亭亭,荷花爭艷。

8月3日,祁陽市游客馬小明特意帶著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兒子,來到“蓮(廉)池”,走進周敦頤故居,感受《愛蓮說》的精神內涵。馬小明說,要教育兒子廉潔自律。

清塘鎮鎮長周海康介紹,2017年以來,樓田村以周敦頤誕辰1000周年為契機,興建了濂溪書院、荷花池、游道等,旅游設施進一步完善。今年1到6月,該村接待組團觀光游客91499人次。濂溪故裡成了網紅打卡地。

古村風貌再現

8月3日,記者走進樓田村,隻見周敦頤故居、濂溪書院、濂溪廣場的古建筑飛檐翹角,古香古色,有著厚重的文化氣息,把游人瞬間帶入千年前的時光。

村民告訴記者,過去,村裡守著“濂溪故裡”這一瑰寶不知道開發利用,日子過得緊巴巴。

建設小康樓田村,如何“破局”?2010年以來,省及永州市文物部門、道縣縣委、縣政府派出專家,前來“把脈問診”。專家的建議是:發揮名人效應,發展旅游業。

在上級有關部門支持下,周敦頤故居於2010年在原址重建。2016年,濂溪書院由省文物文博設計研究院按照省博物館收藏的圖紙,進行復原設計。如今,這裡已成為人們感受周敦頤理學思想和廉政理念的重要載體。

相關部門還指導、幫助樓田村,圍繞周敦頤理學思想,依托濂溪書院、濂溪博物館等,發展以廉政文化為特色的旅游產業,樓田村成為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隨后,舉行紀念周敦頤誕辰1000周年系列活動、第十屆周敦頤國際理學文化旅游節暨何紹基誕辰220周年研討會、周敦頤學術思想與理學之鄉高端論壇等,全面擦亮“理學聖地”文旅品牌。

賣涼粉也賺錢

如今,樓田村游人絡繹不絕,村民紛紛吃上“旅游飯”。

濂溪書院前坪,游客來到集中攤點前小憩,品嘗涼粉。

今年46歲的村民何團榮,左手拿起一次性碗,右手拿勺從不鏽鋼大桶裡舀起晶瑩的涼粉塊,再放入配料、點上薄荷水,把散發著清香的涼粉擺在客人面前。

何團榮告訴記者,每天能賣出100多碗涼粉,其他小食品、紀念品銷得也不錯。

何團榮12歲跟著母親學做手搓涼粉,這是全家人夏天都喜歡吃的解暑零食。成家后,因為孩子喜歡吃涼粉,她便經常做給孩子吃,但沒想過搓涼粉賺錢。

2017年夏天,何團榮見村裡游客多了起來,便開了一個涼粉攤。她純手工制作的涼粉,很受歡迎。

村支書周德疆介紹,在旅游帶動下,村裡還辦起了山泉水廠、農家樂等。

道縣居民何任昌來村裡投資創辦了飲用水廠,取名“濂溪山泉”,除在景區銷售,還銷往附近縣區,年銷售100多萬大桶,安排了10多名村民就業,人均月工資4000元。

“愛蓮山庄”農家樂古香古色,今年50歲的村民周顯卷忙著招待游客。他曾在外做了多年廚師,兩年前返鄉發展,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本地菜肴,最多的一天接待了40多桌游客。

菜地裡客人多

太陽西下,樓田村綠油油的蔬菜基地熱鬧起來,村民忙著採摘,不少游客加入進來,體驗勞動的樂趣。

基地負責人黃日忠介紹,這些蔬菜明天一大早,將出現在粵港澳居民的餐桌上。

近年來,樓田村把村裡的蔬菜基地打造成了新的網紅打卡點。

2013年,湖南原地正禾農場流轉樓田村200多畝土地,帶動附近陳熊、室家、崗下、小七頭寨等村流轉土地,發展萬畝供港蔬菜基地。通過改造,生產基地路渠成網,節水灌溉,機械化操作。其“原地現代”商標被評為湖南省著名商標。李國花等60多名60歲以上村民在基地務工,有了穩定的收入。

今年64歲的何賽珠告訴記者,她採摘蔬菜,一天工資100多元,蠻輕鬆的。

清塘鎮黨委書記陽龍慶介紹,萬畝供港蔬菜基地地處景區,當地精心策劃了科普宣傳、採摘體驗等,這裡很快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一些游客在返程時帶上一把親手採摘的蔬菜,作為特殊的旅游紀念品帶回去。樓田村蔬菜基地還成為不少學校的研學基地、勞動實踐基地。

記者看到,基地劃分成游客體驗區、科普區、勞動實踐區等。黃日忠正在蔬菜基地向游客科普有機蔬菜栽培知識:“這是一株大家常見的空心菜,但生產有機空心菜,首先要選好優質品種,一般選擇白花種、紫花種,或吉安大葉蕹菜……”(記者 楊永玲 通訊員 王梓玥 謝萬波)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