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健康

神經外科醫師任年軍:身扛責任與擔當 盡心盡力治病救人

2021年08月19日09:07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長沙8月19日電 (林洛頫、劉孝誼、彭璐)“人的大腦,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不斷完善,最終成為一個精密復雜的器官,大腦神經‘指揮’了人的一切活動,因此在醫學上神經外科被稱為外科領域的皇冠,是難度最大的外科專業之一。”湖南省腫瘤醫院醫務部主任、神經外科主任醫師任年軍介紹道。

查房、門診、手術、科研、義診……作為一名已從醫30年、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任年軍的日常工作包括臨床和科研、管理和學術交流等多個方面,每天他的時間都被工作塞得滿滿當當,一刻都不停歇。

為患者盡心盡力提供救治

“讀初中時我的同學因患有腦瘤不幸去世,給我很大觸動,讓我萌生了當醫生救死扶傷的想法。”說起自己的從醫經歷,任年軍回憶起當時自己下定決心做醫生的初衷,就是想幫助他人、讓更多人身體健康。

30年的從醫過程中,任年軍一直堅守著治病救人的初衷。“看到病人躺在床上難受、痛苦的樣子,我自己內心也很難受,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幫助讓病人‘起死回生’。”任年軍選擇從事神經外科以來,將生命看得比什麼都重。

由於神經外科大多是風險極高的開顱手術,大腦在構造上神經豐富,手術稍有不慎會出現並發症,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剛入行時的任年軍每天幾乎24小時待在病房、泡在手術室,在不斷的學習中他才感覺慢慢摸到神經外科的“門”。

隻有始終提著一顆心,謹慎拿捏手中的分寸,才能在一次次手術中成功挽救病人的生命。

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任年軍在援藏時對當地患者的盡心救治贏得群眾的夸口稱贊,很多患者在他的救治下得以康復。今年年初,一名患者經介紹特意從西藏山南地區趕到湖南省腫瘤醫院找到任年軍,不遠萬裡前來問診治病。

在對該患者進行多學科會診后,確認其患有小腦血管母細胞瘤,因該腫瘤是個“定時炸彈”,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必須馬上進行手術救治,任年軍作為主治醫生親自操刀,一場手術下來6個多小時時間,患者腦部腫瘤被成功切除。

疫情面前身扛責任不放鬆

7月下旬,湖南突發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多個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作為湖南省腫瘤醫院醫務部主任的任年軍“扛起”自己的崗位職責,為醫院筑起了第一道“防疫關”。

任年軍一邊聯系相關科室加強院感防控工作,堅持“醫患同防”,一邊和預檢分診、發熱留觀室、住院探視等關鍵部位和環節的管理人員對接,確保精准有效防范到位,扎牢扎實防護屏障。

作為臨床醫生他每天早上7點半進行查房、手術,為了確保不出差錯、能隨叫隨到,任年軍7月30日至8月2日連續3天沒有回家,累了就在辦公室的沙發上躺一下,一有電話過來立馬趕去現場。

關鍵時刻守在患者身邊,早已成為任年軍的習慣。

此時,醫院接到上級主管單位安排,需要派醫護人員前往張家界進行支援,短時間內50名醫護人員完成集結,為確保大家在工作中不被感染,任年軍承擔起50人的援助人員培訓協調安排工作。

新冠知識培訓、醫護人員的個人防護、物品的消毒隔離、指導醫護人員防護服穿脫的順序……參加培訓的醫護人員說看到任年軍主任堅守在崗位,為培訓做了那麼多事,感覺心裡踏實很多。

堅持和信念交出滿意“答卷”

新冠肺炎疫情來了,正常的醫療工作依然不能停,為了給一名青海過來的患者進行腦瘤手術,任年軍放棄回岳陽老家給80歲父親過生日,毅然而然選擇留在醫院對患者進行手術,因病情復雜當天手術時間長達10多個小時,最終成功切除患者腦部的腫瘤。

“神經外科手術要非常精細,每一根神經、血管都要格外小心,手術刀下可能是不到1毫米粗的血管。”任年軍醫師介紹,腦內一旦血管破裂就可能是致命傷,因此術前准備工作也格外重要,必須對患者的病情了如指掌。

任年軍從醫30多年,做過幾千例手術,依靠一份堅持與信念,把“人命關天”放在首位,始終保持著對生命和手術的敬畏之心。他說:每一例手術都是一條生命,必須謹慎對待每一台手術,才能讓患者放心和安心。

尤其是進行腦腫瘤切除的開顱手術,往往需要醫生通過數厘米左右的小縫隙,將手術器械層層深入10厘米以上到顱內中線部位,通過顯微鏡放大數倍進行操作。這樣精密的手術,哪怕誤差隻有1毫米,也可能徹底改寫患者的命運。

不知多少個節假日任年軍都是在手術台上度過,也數不清有多少個深夜在睡夢中被叫醒,冒著嚴寒酷暑奔赴醫院搶救危重病人。

“我覺得自己做的都是平常工作,並沒有多高大上,只是為了能治病救人。”任年軍說他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有盡可能多的時間花在患者的身上,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醫療專業技術。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