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黨建

湖南寧鄉:學黨史辦實事 解開“心鎖”暖民心

2021年09月22日21:44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賽蘭職校電工班培訓現場。 資料圖片
賽蘭職校電工班培訓現場。 資料圖片

人民網長沙9月22日電 民生是立國之本,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悠悠萬事,民生為大。過去一年來,寧鄉市積極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踐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載體,結合“四聯五到位”民情大走訪,針對基層和群眾反映強烈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立足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具體問題,梳理出重點民生任務清單,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基層的困難事、群眾的煩心事,真正把學習教育成果轉化成了為民辦實事的實際行動。

據統計,今年寧鄉市共推出民生實事33項,將完成部分鄉鎮衛生院中醫館提質改造,新增城鎮就業10000人,改造老舊小區52個,完成棚改249戶,改新建農村用戶廁所4280座、公共廁所40座等。

更好的生活生產環境、更多的就業機會、更齊全的社會保障、更好的學校……回望一年來寧鄉百姓的生活,一幅幅溫暖的民生圖景映照著萬家燈火,暖流涌動﹔一幅幅溫暖的民生圖景體現在百姓心坎裡、口碑中,向我們娓娓道來。

緊盯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解決民生實事不“缺位”

要把實事辦到群眾的心裡,解開群眾的“心鎖”,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了把好事辦實、實事辦好,辦到群眾心坎上,市領導深入鄉鎮(街道)、社區和企業一線開展調研,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梳理征集“辦實事”項目清單,把群眾反映的“問題清單”變成“履職清單”,實地指導鄉村振興、環保督察、項目落地、棚戶區改造等群眾關切的問題,把“等群眾上門”變為“送服務上門”,現場督辦和協調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讓群眾感受到黨史學習教育帶來的可喜變化。

停車難一直是“有車一族”的困擾。隨著城市現代化發展,城區機動車數量不斷增加,停車位供需矛盾日漸突出。開車十分鐘,停車半小時,“停車難”問題日益凸顯。

為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城市工作的決策部署,推進實施“三高四新”戰略為目標的綜合交通工程,進一步提升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建設與管理水平,解決寧鄉“停車難、停車亂”問題,按照省、長沙市民生實事辦相關文件要求,寧鄉今年推進完成停車場建設19處(含配建停車場),新增停車泊位12000個,其中新建公共停車場10處、新增停車泊位990個。

“這個停車場原本是閑置地,我們重新規劃后,決定進行停車場建設。”在人民北路旁的梅花校區公共停車場,市城管局市政設施維護中心副主任羅音介紹,此處停車場目前可容納100多輛車,白天方便梅花校區的家長們接送學生,晚上則方便文中社區等附近居民停車,緩解了老舊小區停車位不足的問題。

接下來,寧鄉市將全面加快推進公共停車場、小區停車場建設工作﹔按照“供需統籌、以供定需”的原則,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參與,逐步推動公共停車、配建停車設施建設。利用“改擴建”“平改立”等多種方式,挖掘用地潛力,在內部和周邊區域增建停車設施,逐步解決停車泊位不足問題。同時,啟動城區智慧停車建設,將道路停車位信息數據進行整合,向市民提供車位狀態查詢、停車位引導等智能服務。

國勢之強由於人,人材之成出於學。群眾子女就近入學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9月1日,明德藍月谷學校向莘莘學子正式敞開懷抱,如期開學。嶄新的教學樓、明亮的教室,現代化教育教學設施一應俱全……當天,面對美麗的校園環境和先進的配套設施,家長和孩子很是歡喜。“新學校很漂亮,教室、食堂寬敞明亮,每間教室都有空調,給孩子們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送孩子到這裡讀書很放心。”學生家長劉先生高興地說。

“根據目前數據來看,學校內園區職工子女比例在20%左右,甚至更高。”明德藍月谷學校校長黃樂介紹。

為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優質教學資源,近年來寧鄉市持續加大投入,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據悉,今年新(擴)建明德藍月谷學校、玉潭街道振興小學等5所學校,秋季開學投入使用,新增學位4980個﹔擴建花明樓中心小學,新增學位1080個,預計年底完工。

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

幸福在家門口升級

社區秩序井然,漆黑的樓道亮了,困擾居民多年的衛生死角不見了,小區道路平坦,花壇內種滿樹木花草,停車位規劃有序……

“看著這些老舊小區一天天變得漂亮,我心裡是既期待又踏實。”金南社區57歲的賀堅華白天黑夜連軸轉,雖已從社區主任位置上退下來了,但他仍是大家公認的監督員,每天在周邊小區轉一轉,看一看小區改造項目施工進度,做一做施工方和居民的協調工作。

這是寧鄉市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城市發展。一年來,寧鄉市委、市政府著力在群眾最期盼的事上想辦法、在最迫切的事上下功夫。從群眾直接利益出發,從細微之處入手,將群眾對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建設品質的強烈訴求轉化為改造行動,通過賦予老舊小區更多的功能,讓改造后的老舊小區“顏值”飆升,更有文化和品質,也更有溫情,給居民生活帶來更多幸福感。

“老舊小區改造納入政府民生實事清單,計劃在年度內改造老舊小區52個,涉及居民3164戶,是近年來改造任務量最多的一年。”市住保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至目前,本年度90%以上項目具備了進場開工條件,開工率達85%。

今年,按照寧鄉在老舊小區改造中鼓勵居民出資、調動居民積極性的政策,公共部分改造充分尊重居民意願,比如電力部門安排專人加班加點,對52個老舊小區全部進行了現場勘查,最大限度滿足居民願望。電信、移動、聯通、有線電視等管線部門安排和委托專人統一進行前期意見收集,盡量做到一次交底、同步施工、多網合一。

老舊小區改造不是簡單的改造提升,而是要加強制度機制建設,堅持改造與管理並重,讓改造成果長久惠及居民。為破解老舊小區改造“一年新、兩年舊,三年恢復原狀”的局面,寧鄉市持續抓實、抓好老舊小區后續管理。今年,把城市管理提質年活動覆蓋老舊小區,凡有條件引進物業管理的,必須確保物業、小區聯合黨支部和業委會“三覆蓋”。同時因地制宜,提倡“一小區一特色”,鼓勵業委會和小區聯合黨支部開展老舊小區自治,達到環境改善、規范管理、居民認可、小區和諧。

截至目前,玉潭街道、城郊街道、白馬橋街道等正探索對物業管理區域實行網格化管理,計劃通過將老舊小區同新建小區打包、老舊小區“拆牆並院”等方式推行自治或引入物業服務企業,在提升小區物業服務水平的同時,降低服務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積極舉辦職業技能提升培訓

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做好“六穩六保”工作,首先是穩就業。一年來,寧鄉市始終堅持把穩就業、保就業作為首要民生工程,真抓實干,綜合施策,通過“四送”專項行動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打出了一套穩就業保民生的組合拳,努力穩定和擴大就業,為保持全市就業形勢的持續穩定和全市經濟社會平穩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

“以前了解過電工知識,對這方面也有興趣,特別感謝政府的好政策,讓我有機會能來培訓班進行系統學習……”7月21日晚7時,賽蘭職校今年第25個叉車司機培訓班准時開班,學員激情滿滿,在老師的指導下熟練地開展叉運裝卸、叉運轉移等技能實操。與此同時,賽蘭職校電工班的學員也在各自操作位上開始了緊張的接線實操。

“大力舉辦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就是要幫助勞動就業群體掌握一技之長,實現高質量就業創業,在致富路上大顯身手。”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是寧鄉市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第三年,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工作呈現出投入更大、導向更強、質量更優的特點。今年,寧鄉市共向上級部門爭取4944.5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培訓規模創下歷年最高。截至目前,共有包括賽蘭職校、溈安培訓中心、鴻皓職校在內的27家培訓機構進行開班審批備案,已審批開班511個,累計培訓達23000人次,培訓工種涵蓋電工、焊工、叉車司機、養老護理等29個工種。

在不斷擴大培訓規模的同時,寧鄉市還通過全程監管著力提升培訓質量,加大對培訓機構的資質審查。同時,安排兩名專職督查工作人員,對培訓過程全覆蓋進行現場督查,對培訓課時、到課率、設備、師資全部進行現場檢查﹔引入第三方機構對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工作進行全程監管。在實現培訓工種多元化的同時,市人社部門以貫徹落實中央“六穩六保”精神為原則,圍繞市委、市政府建設“工業強市、幸福寧鄉”戰略方針,不斷強化辦班導向,在審批開班時堅持培訓工種向制造業工種傾斜、向優勢產業鏈需求工種傾斜,向緊缺急需工種傾斜,力爭使培訓對象實現更多更好的就業。

為了促進制造業技能人才的就業,在市人社局的統籌指導下,寧鄉市各培訓機構還積極與寧鄉經開區、寧鄉高新區對接,搭建人才供需平台,提高學員就業率。在6月18日由鴻皓職校開展的免費就業推薦活動中,長沙格力暖通、洽洽食品、楚天科技等企業帶來了電工、焊工、叉車司機等眾多崗位。該活動吸引了67名在該校制造業工種培訓班結業的學員參與,最終32名學員順利與相關企業簽約。

“下階段,我們將把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狠抓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質量,進一步優化辦班工種配置,為市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支撐,同時努力幫助勞動者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加大弱勢群體保障力度

繪就民生幸福“底色”

“以前的灶台太高了,坐在輪椅上根本夠不著,現在我可以獨立做飯了!”

“這廁所和廚房被改造后,使用起來方便,也不怕摔跤了!”

“自孩子被診斷為語言發育遲緩后,一家人都焦急萬分。真心感謝提供了這麼好的免費康復項目,給我們減輕了經濟壓力。”

……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弱勢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去年以來,寧鄉市扎實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在殘疾人強保障、促康復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提升殘疾人保障服務能力水平、生活品質,維護殘疾人的合法權益,著力打造平等、參與、共享的社會環境,切實為殘疾人解難題、辦實事、謀福祉,讓他們的生活狀況得到較大改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太感謝了,現在就算家人有事外出,我終於可以給自己做些簡單的飯菜了。”談起這次對殘疾人家庭的無障礙改造項目,回龍鋪鎮先鋒村肢體殘疾一級村民朱露感激地說道。她表示,家裡進行改造后大變樣了,灶台高度降到了60厘米,灶台中間櫃門還做了中空設計,方便輪椅停放。由於房屋前坪外側緊挨著一個3米多高的陡坡,一旦輪椅滑下去后果不堪設想,這次改造還在前坪一側安裝了一條40余米長的護欄。朱露很開心,現在在家她可以自己做些簡單的飯菜,去前坪活動也更加安全了。

無障礙設施建設是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的標志。長期以來,寧鄉市堅持將無障礙建設作為解決殘疾人“急難愁盼”問題的重要抓手強力推進。2021年,將全市9個鄉鎮(街道)140戶貧困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改造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工程,建設經費標准為戶均6000元。截至目前,寧鄉市已完成近120戶的改造,預計10月份前可完成全部改造。

每一個殘疾兒童背后牽涉一個家庭,甚至更多的人。他們帶給家庭的不僅僅是經濟負擔,還有來自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如何讓孩子活得好一點,孩子以后的生活該如何安排,都成為了這些家長的心病。而兒童時期是康復的黃金時期,必須抓住這個關鍵時期對殘疾兒童進行康復訓練,才有機會讓“折翼天使”重新飛翔。

近年來,寧鄉市堅持把殘疾兒童康復服務工作作為重要民生工程來抓,著眼為殘疾兒童接受基本康復服務提供保障,目前共有市婦幼保健院、寧鄉順濟堂中醫康復醫院、寧鄉星苑兒童康復中心、天心區家嘉康復訓練中心等40家定點康復機構,今年全市已累計開展殘疾兒童腦癱、智障、孤獨症、聽力語言等康復救助659人次。按照省重點民生實事任務安排,寧鄉市將為280名有康復需求和適應指征的聽力、語言、肢體、智力殘疾兒童和孤獨症兒童提供不低於8個月的機構康復訓練服務。截至目前,已有326名殘疾兒童受訓。通過康復制度保障,殘疾兒童特別是經濟困難家庭的殘疾兒童普遍得到及時康復,改善了功能狀況,提升了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減輕了家庭和社會負擔。

民生暖民心,實事惠百姓。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到實處,一筆筆民生投入取得實效,一個個民生問題得到解決,勾畫出了寧鄉發展的溫暖圖景,寧鄉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得以提升。(彭鳳)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