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市州縣域

湖南郴州成功開展水庫移民開發工作

2021年10月27日21:23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長沙10月27日電 近日,事關“十四五”水庫移民工作大局的全國水庫移民工作會議在湖南郴州召開。此次會議為繼2019年水利部在永州祁陽召開全國水庫移民脫貧攻堅座談會后的再一次會議。

湖南作為水利大省,擁有各類水庫13737座,佔全國的七分之一,數量為全國之最﹔各類水庫移民400多萬人,其中大中型水庫農村移民257萬多人,超過全國的十分之一。

如何高效開展水庫移民工作,讓他們共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昂首邁向幸福新生活?這是湖南治水興湘,造福人民過程中不得不答好的一張時代答卷。

唱好山歌  走好水路 水庫移民過上新生活

時下,正值東江蜜橘收獲的季節,郴州資興市東江湖畔清江鎮柑橘種植基地裡,漫山遍野的橘子挂滿枝頭,採橘、運橘、銷橘、購橘的繁忙場景隨處可見。

一大早,柑橘種植大戶李志華就已經滿滿當當裝好了當天的第一車的蜜桔。盡管忙碌的汗水濕透了衣裳,李志華卻笑稱那是“幸福的汗水”。這樣的日子,在30多年前,李志華想不都不敢想。

一壩鎖東江,高峽出平湖。1986年8月2日,我國“七五”重點水利工程——東江大壩建設完工,隨著240噸巨型鐵閘的落下,奔騰的東江被攔腰鎖住,形成了160平方公裡的水面。

隨之而來的是庫區11個鄉、67個村、466個村民小組的近6萬移民舉家搬遷、離別故園,開啟了開荒拓土、重建家園的步伐。李志華正是浩浩蕩蕩移民隊伍中的一員。

“一晃30多年過去了。多虧了黨的政策好啊!”每次看到這一湖綠水,就勾起李志華的回憶,從山腳搬上來后,經歷艱難創業,曾經的荒山終於變成了連片的果園。現如今1家3代6口,不僅住著小洋樓,還買了2台小車,日子越過越滋潤。

從無助到安定,這樣的變化來自湖南省“移得出、安得下、穩得住”的承諾。從解決住房問題開始,到著力解決水、電、路“三通”問題,經過35年的努力,東江庫區公路交通網逐步完善,水上航運碼頭和船舶配套不斷升級,解決了移民出行難的問題﹔通過興修水利設施,開發水電資源,解決了移民生產生活用水用電難題﹔通過復建學校、醫院、市場,解決了移民群眾就學就醫買賣難問題。

基本生活問題解決了,今后的收入發展問題呢?大壩關閘蓄水,淹沒了山下最富庶的農業區,“萬頃良田萬聲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資興市委市政府大膽決策:1/3的資金用於安置,2/3的資金用於產業開發,依托山水資源,唱山歌,走水路,發展林、果、牧、漁、工、商、運、旅八大產業,在全國率先闖出一條“開發性”移民的新路。

目前,東江移民共開發果茶8萬畝,年產各類水果20多萬噸,茶葉150噸﹔發展規模農家樂180家,每年創收3000多萬元。2020年全市移民經濟總產值達16.01億元,移民人均純收入由搬遷時的不足200元提高到2020年的18995元。創造了“北有安康、南有東江”的移民產業發展經驗。

綠色發展  華麗蝶變 移民新村有了新面貌

10月21日,全國水庫移民工作會議與會人員前往資興市東江移民博物館、清江鎮移民精品果園、白廊鎮東江水庫水產良種場等地現場觀摩。

“現在生意好的不得了,環境美了,我們的心裡也更有底了。”談起今年國慶期間的生意,白廊鎮春燕農庄老板何曉金笑得合不攏嘴。

何曉金原本是白廊鎮有名的養豬大戶,2015年,為保障東江湖飲用水源安全,資興對湖區畜禽養殖進行規范整治,何曉金家的養豬場選擇了退出。

從養豬大戶到旅游從業者,何曉金的轉型是資興市創新轉型和庫區移民拼搏奉獻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在東江湖,綠色生態理念逐漸成為移民的共識。為了保護新家園,他們再一次作出犧牲,庫區山林全部劃為禁伐生態公益林、所有礦山工廠關閉、42.7萬平米網箱退水上岸、漁民退捕上岸、生豬養殖退出臨湖區域、控制庫區水果種植面積、限制和規范湖區的農家游……

這樣的犧牲,換來的是東江湖先后獲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國家濕地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資興市也因此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先進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郴州市委書記劉志仁介紹,堅定不移推動移民產業走准、走穩、走實,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移民產業新路子。這條路子也是移民群眾邁向幸福新生活的路子。

隨著環境的改善、服務質量的提升、生態旅游品牌的打響,旅游旺季,游客踏破了農家的門檻。庫區移民從靠水吃水到保水致富,2020年,僅資興市就累計接待旅游人數1247.2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5.25億元。

精准發力  細處著手 湖南這樣讓移民生活“提質升級”

作為全國水庫移民第一大省,湖南省在長期的實踐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移民搬遷安置經驗,那就是通過精准扶持,展現移民后期扶持新作為。

移民扶持,必須真正扶到點上、扶到根上。這項工作的要點,就要首先精准摸清水庫移民底數。借鑒精准扶貧的經驗做法,湖南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每個移民村及移民戶的詳細信息電子檔案,並實現動態管理,為精准扶持找准了靶向。並根據移民村的人口、資源、產業、收入、發展需求,移民戶的勞動力現狀、收入水平、就業意願、急難愁盼等情況精准發力。

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摸清水庫移民的底數上,湖南精准幫扶到村、精准扶持到戶。通過出台《關於精准扶持推進重點移民村建設的指導意見》,將移民人口300人以上的2006個移民村作為重點,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以提高移民收入、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為主要內容,開展水庫移民新家園建設。

同時,對收入水平低於當地居民平均水平的移民戶,根據勞動力狀況,因人而宜加強創業發展能力、就業職業技能和實用生產技術培訓,積極扶持發展種養業、加工業、旅游業、電商業等多種產業,涌現出邵東市移民創業園、江華瑤族自治縣移民鄉村車間、資興市“支部農場”、零陵區“股份合作社+資產托管、租賃”等一批移民產業發展新模式,促進了移民大幅快速穩定增收。

一套“組合拳”打下來,2020年,全省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5年翻了一番多,一大批移民搬出了困境、搬進了小康、邁上了鄉村振興之路。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邁入“十四五”,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移民安置發展注入新活力。湖南也將繼續圍繞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目標,實現移民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無縫對接,不斷滿足移民群眾追求美好新生活更高的需求。(楊朝文 龍芳華 胡用梅 實習生朱婧雯)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