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湖南要聞

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 關於新時代推進湘西地區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意見

2021年12月08日08:44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2021年11月22日)

新時代做好湘西地區開發工作,對於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具有重要意義。為加快形成湘西地區開發新格局,推動湘西地區高質量發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搶抓國家西部大開發、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不斷完善湘西地區開發體制機制,強化特色產業發展,推動承接產業轉移,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努力將湘西地區打造成脫貧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集聚區、綠色發展樣板區和生態安全保障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國際知名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生態環境、開放環境、營商環境、創新環境持續改善,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全面推進,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穩固,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開放合作水平明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全面提質,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基礎設施通達程度、人民生活水平與省內其他地區大體相當,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形成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興旺、居民生活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湘西地區開發新格局。

(三)實施范圍。包括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邵陽市、婁底市5個市州,以及永州市江華縣、江永縣,共44個縣市區。

二、主要任務

(一)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1. 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加快文化旅游休閑康養全產業鏈建設。將張家界市建成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城市,將湘西自治州打造成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目的地。整合雪峰山地區旅游資源和品牌,推出國際山地徒步旅游區。著力實施大湘西地區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線路品牌提質升級工程,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湘鄂渝黔紅色文化教育和紅色旅游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區、旅游度假區、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示范市(州)、旅游精品景區、自駕車(旅居車)營地建設,打造張吉懷、滬昆、渝長廈高鐵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暢通聯接老司城—武陵源—崀山—桂林世界遺產旅游走廊,構建武陵山國家旅游風景道和大湘西精品旅游生態圈。強化智慧文旅信息平台建設,拓展文旅消費新空間。

2. 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和耕地宜機化改造,加強農林水利設施建設,加快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普及,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提升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障能力﹔推進精細農業發展和優質糧油工程建設,著力發展具有地域獨特性的茶葉、食用油、南竹、水果、中藥材、蔬菜、旱雜糧、花卉苗木等農林產品,打造“瀟湘”茶、“瀟湘”天然飲用水、“湖南茶油”、“湖南辣椒”、“湖湘雜糧”、“湘九味”中藥材、“湘西獼猴桃”、“十八洞”等區域公用品牌,支持創建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農業科技園區,打造優質農副產品及加工食品供應基地,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3. 發展優勢制造產業。加快推進優勢產業鏈建設,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特色輕工、工程機械、丘陵農機等產業,推動產業數字化改造、網絡化協同、智能化升級、綠色化發展﹔做大做強骨干企業,培育引進大型企業,發展壯大中小企業,提升專業化優勢,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培育發展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創建一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促進企業協同合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協同發展區。

4. 推動產業特色化發展。支持湘西自治州打造文旅融合綠色發展先行區,張家界市打造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世界綠谷,懷化市打造五省邊區冷鏈物流區域中心和生物醫藥產業基地,邵陽市打造國際先進水平的“特種玻璃谷”和輕工產品出口基地,婁底市建設先進制造配套區和長株潭現代物流服務區。做大做強縣域經濟,推動各縣域重點發展1—2個特色主導產業,形成協同發展、錯位競爭的縣域產業發展新格局。

(二)建立長效機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5. 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監測,對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監測對象及時幫扶,防止規模性返貧。繼續做好就業幫扶,加大對脫貧人口職業技能培訓力度。進一步強化低保、醫療、養老保險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綜合性社會保障措施,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確保扶貧項目資產持續發揮效益。

6. 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確保政策不鬆勁、力量不減弱、工作不斷檔。進一步完善集中安置區公共服務和配套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在安置點發展特色產業,加大搬遷群眾就業創業扶持力度,健全創新城區大型集中安置區社區管理服務,實現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7. 繼續大力實施消費幫扶。加強採購幫扶、協作幫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推動形成以市場機制為主導,市場、政府、社會協同推進的消費幫扶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8. 加大以工代賑實施力度。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創新賑濟模式,鼓勵群眾參與工程建設,推動相關地區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環境明顯改善。

9. 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支持建設武陵山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先行示范區,支持革命老區、欠發達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短板。

(三)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增強發展支撐能力

10. 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成張吉懷等在建鐵路,規劃建設銅吉、邵永、襄常、益婁、永清廣、石張、張吉懷高鐵與呼南高鐵聯絡線等鐵路,研究謀劃黔吉、懷桂、興永郴贛和洛湛鐵路擴能改造。加快推進官庄—新化、爐紅山—慈利、桑植—龍山、張家界—官庄、新化—新寧、城步—龍勝等高速公路建設,規劃建設安化—漵浦—洞口等高速公路,研究論証辰溪—鳳凰、長沙—吉首、漣源橋頭河—衡陽白果等高速公路。抓好干線公路和縣鄉公路升級改造,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資源路、產業路、旅游路建設,支持有條件的村鎮開通公交線路。建成湘西機場,加快張家界、懷化機場改擴建,適時啟動邵陽機場改擴建,新建婁底機場,加快通用機場建設。加快航道整治等水運基礎設施建設。

11. 健全能源保障體系。加快推進婁底西、湘西自治州、張家界等500千伏變電站建設,推進電網智能化,加快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推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氫能﹔加快開展婁邵永成品油管道前期工作,適時啟動銅仁至鳳凰、玉屏至新晃等一批天然氣管道建設。

12. 完善水安全保障體系。因地制宜實施中小型水利工程,推進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優化完善區域水資源配置布局,加快犬木塘水庫等大中型骨干水源點建設,實施大圳、涔天河等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加快推進資水、沅江、澧水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前期工作,爭取開工建設大興寨水庫。實施農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因地制宜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區域供水規模化和小型供水工程標准化改造,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

13. 構建新一代信息網。高水平建設5G和固網“雙千兆”寬帶網絡,實現各市州城區5G連續覆蓋,重點城區、產業園區、部分工礦區深度覆蓋﹔持續提升各級“互聯網+政務服務”一體化平台功能水平和互聯互通能力,統籌推進工業互聯網內網和工業企業外網建設,推動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實現行政村光纖和4G全覆蓋。

14. 加快商貿物流網絡體系建設。依托鐵路貨場、公路樞紐及干線機場,推進重點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冷鏈物流基地和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探索農村物流發展新模式,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支持懷化建設國家物流樞紐及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打造懷化國際陸港,推進婁底全國物流節點城市、邵陽省級物流樞紐建設。打通農村電商“最后一公裡”,加快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構建多層次、高效便捷的物流網絡。

(四)深化改革開放和創新驅動,增強區域發展活力

15. 建設高水平開放平台。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依托渝長廈、渝湘高鐵,加強與成渝地區總部經濟、消費市場的銜接,突出發揮懷化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門戶城市作用,連通大西南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快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協作,積極承接新興產業轉移。著力構建中非經貿地方合作的長效機制,支持邵陽中非經貿產業園建設。在全省統籌發揮好現有綜合保稅區等平台作用的基礎上,推動符合條件的市州申報綜合保稅區、保稅物流中心,在承接產業轉移比較集中的園區建設出口監管倉庫和進口保稅倉庫,積極培育跨境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以張家界機場為支撐,構建全方位空中開放走廊。

16. 拓展省際互動合作。推動省際協作和西部邊界縣加快發展,支持渝湘黔邊城協同發展合作區、武陵山龍鳳經濟協作示范區建設。推進湘鄂渝黔革命老區跨省區域合作,在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特色產業布局、基礎設施等方面加強交流與合作,協同發展跨區域精品旅游線路,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形成區域合作新增長點。擴大湘桂瓊合作,加強骨干通道銜接,深化與北部灣地區在東盟國家物流產業園、多式聯運、國際中轉運輸等方面合作,對接海南自由貿易港、北部灣經濟區,依托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打造懷化、邵陽、永州經廣西、海南至東盟向海經濟走廊,合作共建陸海新通道。

17.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完善要素市場配置體制機制。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支持通過土地流轉推進規模經營,因地制宜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18.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科技創新合作,支持科研機構申報國家級創新平台,支持創建一批省級創新平台,推進以高新區、“科創飛地”園區、“雙創”示范基地為核心的科技創新基地建設。

(五)統籌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19. 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強供排水、燃氣、城市路網等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促進城鄉要素合理配置、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推進懷化鶴中洪芷、邵陽市東部等區域性城鎮群建設。全面開展“城市雙修”和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管理科學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加強城市建筑設計管理,塑造城市時代特色風貌。推進縣城城鎮化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提高縣城產業承載力和人口集聚力。增強縣域發展動能,實施新一輪特色縣域經濟強縣工程,開展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行動。

20. 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統籌縣域城鎮和村庄規劃建設,培育一批鎮區人口超過3萬人的小城鎮。建設一批省級特色小鎮,推進產鎮融合發展。扎實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著力推進鄉村建設行動,加大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示范創建縣、重點幫扶村和示范創建村支持力度,形成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宜業的美麗鄉村,建設一批現代化農村社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21. 強化生態保護修復。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政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武陵山、南嶺生態功能區建設,構建武陵山、雪峰山等生態涵養帶。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強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治理,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與重點河庫生態保護修復,加快農村水系連通與“水美湘村”建設。實施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和生態宜居搬遷試點工程,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的生態產品體系。

22. 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城鎮人口聚集區危化企業搬遷改造,穩步開展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和城鄉重點排污口整治,抓緊補齊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短板。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全面推進廁所革命。抓好花垣錳三角、冷水江錫礦山、採煤沉陷區等重點區域環境治理,加強廢棄礦山、尾礦庫和礦涌水污染防治,推進湘西自治州礦產業轉型升級,打造花垣縣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持續推進產業園區環保管理提質升級,防治固體廢物污染,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和減量化、資源化利用,防范產業轉移環境風險。

23. 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統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與能源保障工作,支持張家界市開展碳中和試點、實施“林農微碳匯”項目,支持湘西地區加快產業和園區綠色化、節能低碳化改造,支持開展低碳城市試點。積極開展國家循環經濟標准化試點示范。

(七)堅持共享發展,切實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24. 強化就業優先和社會保障。全面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多渠道就業創業。切實抓好城鄉醫保、基本養老保險、大病保險、社會救助、撫恤優待等各類社會保障,持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力發展老齡服務產業,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因地制宜推進康養產業發展。

25.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全面建好芙蓉學校,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建設﹔發展學前教育,加快農村公辦幼兒園建設,推動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協調發揮﹔加強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推動高等教育特色辦學和內涵式發展,支持吉首大學“雙一流”建設﹔深化教育改革,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發揮在線教育優勢,推進“互聯網+”教育均衡。

26. 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基本衛生健康服務全面覆蓋、醫療衛生服務優質高效、疾病預防控制精准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有力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支持懷化市省級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項目及應急醫療物資儲備基地、湘西自治州和張家界市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促進中醫藥和土家醫、苗醫、侗醫、瑤醫等民族醫藥傳承和創新發展。

27. 繁榮文化體育事業。加強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鼓勵傳統工藝和非遺特色產品開發,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支持通道和綏寧侗族村寨、鳳凰區域性防御體系、江永女書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實施智慧廣電建設工程,促進文化與互聯網、旅游、金融、體育等融合發展。

28. 推動民族地區聚力向心發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落實民族政策法規和幫扶舉措,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保護傳承特色民族文化,支持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雪峰山花瑤民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三、支持政策

(一)財稅支持政策。省財政在分配相關專項和財力性轉移支付時,加大對湘西地區的傾斜力度,支持湘西地區加快發展。充分發揮湘西地區開發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在國家確定的投資補助標准范圍內,按政策提高湘西地區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建設投入補助標准。加大生態保護投入,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加大補償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企業從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所得,以及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所得,依法享受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政策。落實國家西部開發稅收減免政策,對設在湘西自治州符合條件的鼓勵類產業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二)金融支持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湘西地區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鼓勵和引導政府性投資基金和市場型基金投資湘西地區項目,促進優質創業創新資本、項目、技術、人才向湘西地區聚集。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湘西地區發起設立民營銀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商行、村鎮銀行增資擴股和金融機構改革。加大信貸投放,繼續實施差別化存款准備金率政策,鼓勵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合理擴大湘西地區分支機構授信審批權限,縣域法人金融機構新增可貸資金用於當地的比例不低於70%﹔落實無還本續貸、盡職免責等監管政策,加大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續貸支持力度。強化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增信支持作用,落實“瀟湘財銀貸”、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支持緩解湘西地區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保險機構開發特色優勢農作物保險產品。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支持通過發行項目收益債券、資產証券化等方式進行市場化融資。用好綠色通道,支持符合條件的湘西地區重點企業上市融資。鼓勵上市公司在湘西地區並購重組。

(三)用地政策。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繼續向湘西地區傾斜,對湘西地區“三高四新”項目和鄉村振興用地計劃指標應保盡保,過渡期內繼續向脫貧縣單列用地計劃指標,原深度貧困地區計劃指標仍不足的,由省級統籌解決。凡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符合產業政策和建設用地定額標准,不佔生態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的項目,實行可報盡報。對屬於省優先發展產業且用地集約的工業項目,在確定用地出讓底價時,可按不低於所在地土地等別相對應《全國工業用地出讓最低價標准》的70%執行。用好用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政策,過渡期內湘西地區脫貧縣繼續適用增減挂鉤節余指標預支及省內交易政策,原深度貧困縣可根據國家和省統一安排,繼續參與增減挂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和資金適度向湘西地區傾斜。盤活利用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推進城鎮村低效用地再開發,推動園區用地“畝均效益”改革,對土地集約利用評價靠前的縣市和園區實行用地計劃獎勵、優先支持調區擴區和升級等激勵政策。

(四)產業政策。從規劃引導、項目布局、要素保障等方面,對符合條件的區域特色優勢產業鏈、特色產業集群、優質企業及特色品牌、省級特色產業小鎮,給予優先安排和傾斜支持。落實民族貿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財政貸款貼息和稅收等優惠政策。湘西地區各市州可根據財力和實際需要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加大對主導產業、新興產業以及重點開發區域的支持力度。逐步加大對禁止和限制開發區域補償力度。加大省預算內投資對產業轉移合作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資源整合、要素共享、收益分成的園區建管運營新模式。堅持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支持招大引強,對“三類500強”企業、國家級龍頭企業、主板上市企業、央企、省外高新技術企業和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以及海內外重要研發機構、中試基地等落戶湘西地區的,在土地、勞動力、資本、通關物流等要素配置方面享受優惠政策待遇。支持湘西地區的優勢資源與省內外龍頭企業或穩定市場進行對接,建立長效幫扶機制,盡快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繼續推廣定向採購等消費幫扶方式,持續擴大脫貧地區產品和服務消費。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加強黨對湘西地區開發工作的領導,各級各部門要繼續支持湘西地區發展,力度隻增不減。湘西地區開發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要加強日常指導、統籌協調和檢查督促,適時召開大湘西片區聯席會議,協調解決湘西地區開發重大問題,並對政策實施情況進行評估。各成員單位和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並推進落實。湘西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承擔主體責任,認真抓好各項任務落實。

(二)機制保障。嚴格落實脫貧地區5年過渡期 “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完善結對幫扶、對口支援、社會力量參與幫扶機制,逐步由集中資源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進一步完善經濟支援、干部支援、人才支援、科技支援等全方位對口支援體系,調動社會力量積極性,匯聚湘西地區開發的更大合力。健全長株潭等省內地市對口支援湘西地區機制,組織經濟強縣與脫貧縣結對幫扶。繼續堅持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機制,鼓勵引導非公企業與區域內脫貧地區開展結對幫扶,積極推進國內外先進產業園區與湘西地區產業園區合作交流。精准對接湘西地區就業需求,建立完善勞務協作服務機制,搭建協作溝通、勞務對接、培訓對接和創業對接等平台。強化新聞宣傳引導,大力宣傳湘西地區開發的典型經驗和發展成效,營造有利於湘西地區開發的良好輿論氛圍。

(三)人才保障。建立健全有利於培養、吸引、激勵和留住人才的體制機制。在脫貧地區實施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普遍增加公費師范生培養供給,加強城鄉教師合理流動和對口支援。加大湘西地區本土化專科層次人才培養和農村訂單定向免費本科醫學生培養力度。落實完善工資待遇傾斜政策,加大專業技術人才對口支醫、支教、支農力度,對長期扎根湘西地區的優秀人才,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加大省直部門、長株潭地區與湘西地區人才雙向交流、實踐鍛煉力度。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鼓勵引導科技人才向湘西地區流動。允許符合湘西地區發展需要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和國有企業管理人才按規定在湘西地區兼職並取得合法報酬,其中符合有關規定條件的可給予適當獎勵或股權激勵。對部分緊缺或急需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可實行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薪酬辦法。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