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本網專稿

2021共舞長江經濟帶|千年技藝匠心傳 “古法造紙”煥生機

劉賓、實習生葉莎
2021年12月23日10:08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於群山環繞中,一路蜿蜒前行,來到瀏陽市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組。這裡地處湘贛邊界,位於大圍山深處,四周翠竹掩映。

瀏陽手工造紙以張坊鎮為主,而張坊鎮所造之紙,以道官沖為佳。

集農耕文化和客家文化為一體的道官沖,竹林密布,造紙歷史悠久,其造紙技藝與明代《天工開物·殺青》一書中的記載相符。因曾被官府納用,道官沖的手工紙有著“古山貢紙”的美譽。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指導,湖南省委網信辦、新華網主辦,長沙市委網信辦承辦的“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主題活動,首站來到瀏陽道官沖,探尋古法造紙這一傳統技藝的魅力。

烘干后的古山貢紙。李鋒攝

匠心守護,千年技藝生生不息

步入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隻見槽房裡,伴著“嘩嘩嘩”的水聲,造紙師傅黃建洪正在進行蕩帘抄紙。這是古法造紙近30道工序中,最為關鍵的工序之一。

黃建洪把手中的紙帘蕩入水中,來回擺動,讓竹料均勻覆蓋在帘中,再將帘反復過去,使濕紙落於板上。一次次重復著蕩料與覆帘的步驟,一張張濕紙便層層疊積起來,數量可達數百上千張。

“這套動作看似行雲流水,但要做好,可不簡單吶!”黃建洪說,它要求掌槽者既要有足夠的腰力和腕力,也要善於用巧勁,力度的大小直接關乎紙漿的均勻程度,影響紙張的厚薄。“這批紙主要用於古籍修復,所以要更薄一些。”他說。

今年31歲的黃建洪,自幼跟隨父親黃隆信學習手工造紙技藝,15歲時,便熟練掌握了一整套造紙技藝。

泡料、煮料、洗料、晒白、打料、榨干、焙紙……從選料到成紙,古法造紙工序繁多,往往歷時半年之久。

以大圍山盛產的楠竹為造紙原料。砍伐新竹后,將之用泉水浸泡三月有余,待竹筒軟爛后,對青皮和竹穰進行分離、晾晒,得竹麻。竹麻入楻桶,與石灰蒸煮后再進行漂洗。之后,再入楻桶蒸煮月余,方能制成造紙用的竹料。

在石板上,對竹料進行反復磨搓,再通過蕩帘抄紙這道關鍵工序,把濕紙堆疊至數百上千張。而后用木樁加壓,去除水分並焙干,最后進行揭紙。

歷經以上諸多工序,一張張細膩而又古朴的手工紙才能最終制作而成。黃建洪說,由於質地質朴,暈染效果好,手工紙多用於書畫創作和古籍修復。

雖然制作工序繁復冗雜,但或許,也正是由於這份技藝的大巧不工,才彰顯出古人的智慧,承載著手藝人的汗水與溫度。

帶著對老手藝難以割舍的情懷,今年,黃建洪主動辭去外地工作,返回家鄉繼承了父輩的衣缽,成為瀏陽古法造紙第五代傳承人。

手工紙,一百張為一刀,二十刀為一旦。從清晨到日暮,黃建洪和父親分工協作,一天可做出近十刀紙。

多年來,在道官沖,古法造紙不僅是一門傳承已久的技藝,亦是村民的一種重要謀生手段。巔峰時期,全組57戶人家中,有30余戶從事手工紙制造。

匠心守護下,歷經千年的傳統技藝,在代代傳承中,流傳至今。

瀏陽市張坊鎮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葉莎攝

創新發展,非遺文化煥發生機

紙張,記錄萬事,傳播文化。

與機械化造紙工藝相比,手工古法造紙工序繁多,耗時長、產量低,在快節奏的時代發展進程中,這樣一個講究“慢工出細活”的傳統技藝,難免遭遇生存困境。

2011年前后,道官沖從事手工造紙的人家從過去最多時二三十戶,減少到僅剩下幾戶。

2016年,因一場名為“紙上春秋——搶救古山貢紙展”的公益文化展覽,道官沖備受關注。此后,陸續有村民返鄉重拾造紙手藝,也引來社會力量加入到了“搶救”這一傳統技藝的行動中來。

2018年,湖南滄海田非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通過與村集體和村民合作,成立了瀏陽市道官沖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深挖當地特色文化,並開展項目建設。3年來,道官沖成功申報了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紙制作技藝、夯土牆制作技藝、送春牛民俗。同時,村民能夠通過房屋出租、入股分紅等方式獲得經濟收益。

2020年,歷經2年多建設,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建成並投入使用。通過“非遺+研學”“非遺+文創”等方式,運用圖片、視頻等手段,向全國各地的游客生動展現流傳了近2000年的古法造紙技藝。

“游客還可以現場體驗古法造紙過程,自己制造留存千年的手工紙,感受古法造紙的魅力。”館長劉蘭畢業於湖南大學,是一名“90后”。她在接受採訪時介紹說,如今,道官沖共有5戶人家傳承古法造紙術,村裡還成立了造紙小組,定期就改進造紙工藝進行研究與探討。

通過持續打造、完善非遺項目產業鏈,傳統技藝亦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依靠手工造紙,有村民年收入可達10萬以上。據介紹,目前,張坊鎮古法造紙、油紙傘等產業年產值達4500萬元,帶動了數百人就業。

如今,道官沖古法造紙研學館已被列入“長沙市示范性非遺傳習所”和“瀏陽市專業科普場館”。同時,道官沖被納入瀏陽市“十四五”重點規劃項目以及湖南省文旅廳10條非遺主題(研學)旅游線路。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成為探索非遺在地活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示范案例。

在守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浸潤了千年歲月,如今,古法造紙技藝正日漸煥發新生機!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