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本網專稿

條條清流 匯聚長沙生命之河

——記長沙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五周年

吳茜薇
2021年12月25日10:08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湘江橘子洲。鄧興攝

湖南長沙,自古與水有緣。

地處湘江下游,穿城而過的湘江水,成為長沙從古至今的生命源泉﹔

沿江而建的長沙城,在多條水系的滋養下,孕育出這個新一線城市和“萬億俱樂部”。

水之於長沙,重要性不言而喻﹔淳朴善良的長沙人,也在五年間,讓每條河流都有了“河長”,建立起治水興水管水的長效機制,為子孫后代留下了條條清流。

瀏陽

反哺母親河沿岸文化生息

雙江口交匯處。長沙市水利局供圖

“江海狂瀾盡東倒,卻輸瀏水尚能西。”瀏陽河是湘江一級支流,因水質清澈而得名。

但在2017年以前,瀏陽河水卻與“瀏,清也”一義漸行漸遠。

在長沙市的排水規劃中,瀏陽河被定為城市排污的主要受納水體,承擔著長沙城區67%的污水處理廠排放尾水,原本清澈的瀏陽河由此曾變得“五彩斑斕”,常年Ⅴ類及劣Ⅴ類水質,讓周邊居民避而遠之。

2017年伊始,治理好瀏陽河,再度唱響瀏陽河的“清名”,成為長沙人的共同責任。

晨曦微露,距離瀏陽城區20公裡的高坪鎮雙江村,民間“河長”肖建國便前往所屬河段巡邏。

雙江村因河而生,因河而名,這裡便是瀏陽河的源頭。

“左邊是大溪河,右邊是小溪河,兩條河流在此交匯,才形成了瀏陽河。”肖建國看著前方的兩條河流,心中泛起陣陣漣漪。

2020年前,河邊小磚廠的煙囪裡,還在不斷冒著濃煙。磚廠不停運轉,在充實村民腰包的同時,也帶走了幾代人關乎“霧漫雙江口”的美好記憶。

去年7月,磚廠在村民的決意下自主關停,以瀏陽河雙江口文化公園的新面貌,成為了當地面向世界的文化窗口。曾經“霧漫雙江口”的盛景,在河岸口重現,繼續美好著村民們的生活。

“我們日常開展河道清四亂、漁政執法、清理三無船舶、封堵排污口、養殖退養等行動,將瀏陽河高坪鎮內水質穩定在Ⅱ類。”瀏陽市高坪鎮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何滔介紹,現在的河水達到可直接飲用級別,惠及了高坪鎮河邊的近4萬人口。

瀏陽河普跡鎮段。長沙市水利局供圖

隨著瀏陽河的奔流蜿蜒向前,悄然來到第六道灣——河家灣。唐宋時,傍水而居的村民在這裡開辟水路與外地通商,形成了河家灣上的千年古渡口。

在普跡書院新村,人們延續著千年的漁耕文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靠水吃水的村民對母親河肆意索取,讓瀏陽河在一年年裡黯淡下來。

年近花甲的鐘龍枧,從小便在水邊長大,對於水的記憶,也有了不同的變化。

“小時候,夏天一到,就約上幾個朋友去河裡游幾圈,十分快活。后來,河道邊已經很少看見有人戲水了,隻剩下捕魚的船隻和挂在樹枝上的垃圾。”鐘龍枧的印象裡,有一段時間,自己與河水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因水質不好,原本肥沃的土壤在前些年慢慢變了‘質’,種出來的蔬菜也老不是那個味兒。”2018年以前,鐘龍枧已經在鑫聯專業合作社工作了11年。遠近的村民聽聞河流污染,一時間,紛紛高價在市場求菜,合作社裡的蔬菜隻能“愁”在地裡。

2018年,下班后的鐘龍枧多了一個新角色,以民間“河長”的身份,開始重新審視村民們與這條母親河之間的距離。

近兩年裡,普跡鎮推動沿河1000米范圍內1466戶“小散亂”養殖戶退養﹔引導17戶退捕漁民轉變身份,開展禁捕巡查和河道保潔﹔投入400萬元用於普跡河美麗河流示范創建......

“很多人起初並不理解我的工作,認為我在瞎折騰。”鐘龍枧笑著說到,隨著水質的改善,熟悉的菜味也重回村民們的舌間,村民們與母親河也重回親密無間的距離,這種變化讓村民有了幸福感、獲得感。“這兩年,不少慕名而來的志願者,默默守護在河流沿岸。”

“瀏陽河普跡段的污染源,主要來自於多年來無序發展的養殖業。針對這個源頭,我們緊緊圍繞‘退、改、管、巡、控、疏’六字方針,強力開展整治活動。”普跡鎮鎮長肖長春說,不僅要做好根治水污染工作,還要在強化水監管和做好水文章上,不斷下功夫。

2020年11月9日,電影《瀏陽河上》在瀏陽市普跡鎮河家灣景區千年古渡口取景拍攝,以鐘龍枧為原型的瀏陽河“河長”被搬上了大熒幕。

村民們希望,這部反映身邊“河長”們的電影,能滿足觀眾對於瀏陽河在心中最美的期待與願景。

長沙

推動城市河湖聯動治理

治理后的圭塘河。長沙市水利局供圖

綿延28.3公裡的圭塘河,南北貫穿雨花區全境,是瀏陽河匯入湘江的最后一條支流。

這條本該滋養著城市生息的河流,卻一度被稱為長沙的“臭水溝”“龍須溝”。

早在九十年代,圭塘河污染嚴重的問題就已顯現:重金屬嚴重超標、水體富營養化、污水橫流、水質黑臭、魚蝦不生……

再加上流量小、自淨能力差等“先天不足”,圭塘河的歷史“欠賬”越來越多。

“以前,多河段水質指標處於V類甚至劣V類標准,讓周邊市民望而卻步,掩鼻而逃。”長沙雨花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伍勇說,“從前‘龍須溝’搖身一變為‘景觀帶’,圭塘河用嶄新的面貌,重新吸引了市民們在此駐足、休閑。”

“圭塘河在市、區、街(鎮)、社區(村)四級‘政府河長’體系基礎上,2016年向社會公開招募16名民間‘河長’。”雨花區國資集團副總經理陸文欽介紹,這條隊伍現已壯大至百余人。

同時,民間組織主動在圭塘河設立了青少年環境教育示范基地和綠傘衛士研學旅行基地,協助政府開展一系列環境保護及水治理主題活動,“雙河長制”作用充分發揮,全民治河氛圍濃厚。

近幾年來,省、市、區政府按照“系統治河、科學治河、法制治河、全民治理”理念,積極探索“6+”創新治河模式,圭塘河治理步入了一個新的台階。

鬆雅湖上金鳳飛。曾祥平攝

在長沙縣,一幅“水墨鬆雅一卷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畫卷在這幾年間徐徐展開。

初冬時節,火紅的水杉與清澈湖水相互呼應,如同踏入油畫般的世界,讓人流連忘返。

鬆雅湖,舊稱楊梅湖,早年間還是一處低窪濕地。

“七十年代,環洞庭湖地區掀起‘與水爭地、向湖要糧’的圍湖造田浪潮,楊梅湖被改造成當時的團結垸。”鬆雅湖生態新城發展中心規建部部長施勝紅看向前方湖面,講述著鬆雅湖的“歷史三重奏”。

“后來,根據國家‘退耕還林、退田還湖’的方針政策,長沙縣啟動團結垸退田還湖工程建設。”施勝紅說,直到2010年全面蓄水完成,才形成了如今鬆雅湖近4000畝的煙波浩渺。

從昔日無人問津,搖變今日網紅“打卡地”,施勝紅與鬆雅湖濕地公園共同成長。

據悉,鬆雅湖國家濕地公園遵循“全面保護、科學恢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做好濕地的保護與修復工作。

“我們邀請湖南農大、中南林科大的教授進行濕地監測調查工作培訓,講解科研監測要點知識,並與多個科研院校、專業檢測公司合作,對濕地公園內的氣象、土壤、動植物資源等進行連續性跟蹤監測。”施勝紅介紹,湖水水質常年維持在地表水Ⅲ類標准及以上。

2019年3月,鬆雅湖獲評長江經濟帶美麗湖泊,是湖南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湖泊。

“希望大家隻要談到濕地,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鬆雅湖濕地公園。”施勝紅目光憧憬,十分堅定。

“要奮力守護好一方碧水,竭力解決好河湖問題,全力做優做好用水文章。”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縣委書記付旭明強調,要著力打造“水清、河暢、岸綠、景美、魚歡、人和”的城市名片。

寧鄉

打通幸福河“最后一公裡”

溈水沿岸。長沙市水利局供圖

一滴清泉,從溈山的石縫中流出,淌入山澗,匯聚成一波洪滔。

奔涌的溈水便在此啟程,成長為湘江一級支流。百轉千回間,流經144公裡,入湘江、聚洞庭、匯長江。

傍晚時分,寧鄉市總百姓“河長”李可立正在溈水河畔巡邏,停至岸邊,一股清新的花草香,扑鼻而入。

在李可立的印象裡,溈水河的味道在五十多年間幾經更迭。

“以前經過河邊,總能聞到一股刺鼻的味道。”李可立回想起來,自己總是和河岸保持著一定距離,也極少看到有人在此休閑、鍛煉。

寧鄉,是著名生豬養殖市。溈水中上游地區,及其重要支流兩岸,規模化畜禽養殖糞污不斷侵蝕著河水的清澈。

為全面保護水環境,寧鄉將溈水流域兩岸1000米和城區確定為禁養區,並實施全面退養,退養生豬10.8萬多頭,使溈水岸邊“雞飛豬叫”成為歷史。

“現在我最開心的便是來河邊走走,不僅精氣神好了,還能為我們家鄉做點事。”李可立打開手機裡的微信群,353個二、三級河長匯集一群,他也仍不忘分享今日溈水河畔的落日晚霞。“在溈水旁,隨手一拍就是大片,大家都說我是攝影大師呢。”

近年來,寧鄉市不斷完善城市防洪保障、流域綜合治理、增水節水灌溉、黑臭水體整治、農村飲水安全等體系,統籌推進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等流域要素協同治理。

經過4年多努力,國控溈水入湘江口勝利斷面水質由2017年的劣V類逐年提升至現在的Ⅱ類,改善4個類別,躍上了新高度,實現由“臟”到“清”變“美”的根本性轉變。

溈水寧鄉段成功獲評2020年度湖南省“美麗河湖”,並成功入圍國家美麗河湖優秀案例評選。

陳家橋村小微水體示范區。人民網 吳茜薇攝

距離寧鄉市區6.8公裡的菁華鋪鄉陳家橋村內,侍郎河正在靜靜流淌……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不曾想到,如今被侍郎河滋潤的萬畝良田,在2010年時,還是一處令村民“無從下手”的荒地。

“2010年以前,由於村民缺乏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污水、生活垃圾直排入河,河流不堪重負,愈發‘憔悴’。”菁華鋪鄉陳家橋村支部書記黃立平說,“自2015年起,我們著手對村內所有山塘、河壩、溝渠進行清淤,逐步減輕侍郎河的‘包袱’。”

近年來,陳家橋村全力加強水生態保護,將小微水體整治融入鄉村振興,走出“生態為上+樣板打造”新路徑,逐步形成良好的治理機制。

2018年,陳家橋村因地制宜,在皂角灣、木家灣等地建起“三格化糞池+人工濕地”模式的小微水體示范基地。

“我家門口就是一處景觀池呢!”村民孟富貴已是耄耋之年,每天早晨都會拿著一大盆魚食,走向人工濕地。用鐵盆邊緣敲敲圍欄,毋需多時,池面便已波光鱗鱗,魚兒悠閑地搖曳著尾巴而來。

像孟富貴家前的小微水體示范區,遍及了村內的家家戶戶。“我們現在住的可都是‘池景房’呢。”

鋪設雨污分流管道,讓村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先通過三級化糞池預處理,再利用管道集中接入人工濕地,經過細沙、石礫沉澱、過濾,微生物顆粒分解、轉化,再由植物吸收淨化,達到農用灌溉用水的標准。

“針對零散住戶,污水則採取四格化糞池的方式進行處理,格子裡種植的美人蕉、蘭草等植物,也成了村裡一道道風景線。”黃立平介紹,現在,陳家橋村無害化廁所普及率達到100%。

目前,陳家橋村已經完成了400余戶村民生活污水處理。今年,將繼續對剩余200余戶集中居住村民實施雨污分流,實現全村生活污水100%收集處理。

這裡,也是長沙目前最大的鄉村污水處理系統,可同時處理100多戶人家的污水。

十一年間,一個鄉村污水治理“陳家橋村模板”逐漸清晰。

2021年,寧鄉市菁華鋪鄉陳家橋村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高標准推進侍郎河美麗幸福河流示范創建。

河水緩緩流淌,滋潤著兩旁千畝良田,串起一個個美麗屋場,娓娓道出菁華鋪鄉陳家橋村的美好生活。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