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湖南要聞

袁老,我們請您回試驗田

2022年04月03日09:31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4月2日上午,長沙市芙蓉區泉壩路東湖街道的雜交水稻試驗田邊,袁隆平院士雕像在這裡揭幕。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立亮 攝

原田春雨后,和風吹草輕。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那片試驗田,等來了新一輪播種季,也等到了那位朝思暮想、好久不見的老人。

4月2日上午,迎著燦爛陽光,袁隆平院士銅像在長沙市芙蓉區泉壩路東湖街道的試驗田邊落成。

上午9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單楊為銅像揭開了紅色綢布。銅像上,袁老依舊眼神篤定、滿目慈光。他“回”到了走慣的鄉間田埂,“聞”到了熟悉的泥土芳香,“看”到了播種下的希望,面帶微笑。銅像底座上刻著袁老的字跡——“願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底座周圍簇擁著黃白相間的菊花。

儀式隊敬獻花籃,袁老的遺孀鄧則、兒子袁定陽,柏連陽、單楊分別為兩個花籃整理綬帶。在場人員手捧鮮花依次敬獻於銅像前,鞠躬,繞行銅像一周。

銅像由江西雕塑藝術家錢海源於1992年5月為袁老雕刻而成,30年來一直放置在省農科院的辦公樓裡。而今的“搬遷”,是為了讓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袁老,回到他心心念念的地方。

“在這片試驗田裡,袁老師傾注了太多心血,帶著團隊培育出了Y兩優2號等很多高產品種。”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生理生態栽培室主任、助理研究員李建武告訴記者,“每年七八月,試驗田裡水稻抽穗的時候,袁老師每天都會過來看一看,一天不下田他就覺得不舒服。這也激勵著我們多下田實踐,學習他的崇高風范!”

不少人順著銅像上袁老的目光,望向那片試驗田。“雖然袁老師已經離開我們10個多月了,但此后每年的春耕秋收,都與懷念有關。”省農科院一位科研人員感慨。

時下是袁老離開后的第一個清明節。他的親人好友、同事后輩,以及各地網友都在用各自形式向他表示深深的懷念。

“奇稻惠四海,國人米飯香,神農淡名利,功德亦無量。恩師傳智慧,教誨記心上,吾輩永緬懷,禾下常乘涼。”4月1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黨委原書記、常務副主任青先國為袁老掃墓。他把思念寫在明信片上,輕輕塞進了“時空郵箱”,寄往天堂。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辛業芸在袁老墓前報告著好消息:“衡南縣又開啟了第三次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高產攻關,為實現您的禾下乘涼夢勇毅前行。”

“風吹過稻田我就會想起您。”湖南農業大學風景園林與藝術設計學院學生劉谷平說,“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是袁老師給我們的成功秘訣,蘊藏著他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科學家品格。他雖然帶著夢去了遠方,但留下的無數顆“種子”正在生根發芽。我們定能傳承那份躬行實踐的赤誠之心,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

“禾下乘涼夢,一禾一人生。致敬袁爺爺!”在省文明辦、省民政廳推出的“雲上清明”的小程序上,6000余人在線參與了袁隆平紀念館的“雲祭祀”活動,2000余人用文字和語音參與留言,表達著對袁老的懷念和崇敬之情……(記者 周陽樂 通訊員 魏科 陳韞萌)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