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院士“一桌菜”①丨豐 碑——追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豐 碑
——追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編者按】
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加上湖南人心頭最愛——辣椒炒肉,捉條鮮活鯽魚、鯉魚燉湯,再淋上香噴噴菜油。飯后,喝杯熱茶、嘗口柑橘。老百姓愜意享受的一桌菜,離不開長沙院士“天團”的貢獻。
他們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油菜院士”官春雲,“養豬院士”印遇龍,“辣椒院士”鄒學校,“黑茶”院士劉仲華,“水產院士”劉少軍,“柑橘院士”單楊,以及打理菜園子的“除草院士”柏連陽。
從今天起至5月29日,湖南日報社長沙分社攜手隆平高科技園策劃推出“長沙院士‘一桌菜’”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將聚焦老百姓密切相關的一桌菜,挖掘院士與美味佳肴的故事,展現長沙農學領域院士多年來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首篇聚焦水稻。謹以此悼念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
【院士名片】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籼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中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獎項。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菜單】
湘兩優900水稻(超級雜交水稻)。
特點:穗大粒多,結實率高,無主要病害,產量刷新世界紀錄。
【正文】
又是一年小滿,早稻結穗,籽粒漸盈。萬裡稻田,飄香千裡,為袁隆平矗立起不朽的豐碑。
1、尋稻
“書本、電腦上種不出水稻,隻有在試驗田裡面才能夠長出我所希望的水稻出來。”——袁隆平
追尋您的足跡,金黃稻田給出一頁頁答案。稻田無法言語,卻寫下您從“吃不飽”到“吃得飽”再到“吃得好”的印記。
“我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那是1953年您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時,您立下的誓言。
您把這一誓言作為畢生的追求。
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爆發全國性糧食短缺和大飢荒。路上看到餓殍的經歷深深刺痛了你,你埋頭加速糧產研究。試驗,失敗﹔誤解,繼續往前。就像候鳥追尋著太陽,您南下廣東、海南島,西進雲南等地,在一片片試驗田不知疲倦地重復做一場又一場試驗。
還記著嗎?1961年7月,您在茫茫稻海之中,邂逅了第一株天然雜交稻。您欣喜若狂,踏上了尋“稻”之路。
您頭頂烈日、腳踩污泥,彎腰駝背,在幾十萬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孕株,開啟國內首次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研究。
豈料,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風暴席卷,您被列為批斗對象,辛苦培育的水稻秧苗被破壞。那是個漆黑寂寥的夜晚,您和學生在荒草叢生的臭水溝裡,找到了視若珍寶的秧苗。
慶幸的是,您收到了來自國家科委發出的便函,肯定了您的研究。剛剛起步的雜交水稻試驗轉危為安。
1968年的5月18日,清晨。您發現試驗田裡辛苦研究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的秧苗被人為地毀掉了。您渾身直打寒顫,您悲憤交加。那幾天,您四處奔走,瘋狂尋找。最后在第4天,在一口井裡,您找到了劫后余生的5株秧苗。
但接下來,用1000多個品種進行了3000個雜交實驗,都不能選育出100%不育的不育系,實驗以失敗告終。
太多的波折早已練就了您一身鋼筋鐵骨,您從未想過放棄。您又把目光放在野生稻,決定去往最南邊的海南島尋找遠緣地的水稻品種,希望找到研究不育系的新途徑。
您就像候鳥,每年冬季飛向海南的水田繁殖育種。您和團隊把這種與季節賽跑、追著季節走的育種方式,稱為“南繁”。
1970年,尋找有了突破:團隊成員李必湖找到了天然的雄性不育野生稻!
那是一株比金子更金貴的野生稻。您仔細觀察,採稻花樣品檢驗,最終確定它的身份。這是一株碘敗型花粉敗育的野生稻。
“那就叫野敗吧。”您給它取名。
“野敗”來了,飢餓從此一路敗北!
2、育稻
“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搞科學研究,要不斷地想攀高峰。”——袁隆平
“野敗”沒有繁殖能力。
要實現雜交育種,就要找三株水稻,一株是雄性不育系,一株是保持系(可自交),一株是雄性不育恢復系(可自交)。“三系法雜交水稻”技術誕生。
1971年初,國家科委和農業部決定組織雜交水稻的全國性協作攻關,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您的研究升級成為了國家行動。
1974年,您育成我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組合“南優2號”。畝產突破千斤大關,讓糧食的畝產量發生了質的飛躍。
1976年起,雜交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您的名字刻錄在神州大地。迄今,每年因種植雜交稻而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8000萬人。
有人問,您的“三系法”可以讓您“吃”一輩子了,何必還要那麼辛苦?
“我總是感到不滿足。搞科學研究,要不斷地想攀高峰。”您的回答沒有泛泛之詞,也沒有夸夸之談。您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您提出:未來雜交水稻一定是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再到“一系”法,程序會越來越簡單。
“三系”雜交水稻需要育成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復系,使“三系”配套﹔“兩系”法中的光溫敏核不育系可在一定的溫度影響下,育性發生轉換,分別表現為不育或可育,因而可以省掉“三系”法中保持系。
從“三系”到“兩系”,解決的是畝產量問題。
相比“三系”的波折,“兩系”的攻關更加悲壯。
近20年時間內,“兩系”制種缺乏穩定性,產量時上時下。一時間,各地下馬“兩系”制種。隻有湖南團隊堅持下來了。
您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您找到老搭檔羅孝和,讓他在眾多光敏不育系的組合裡,把溫度作為突破口。
23.5℃!找到了“兩系”不育的密匙,你們再次攻克難關。1995年“兩系法”的成功,使得我國的水稻畝產上升了5%至10%左右。
是您,把飢餓遠遠拋下。
1997年,您又開始攀登“超級稻”。您為“超級稻”畫像:冠層高高的,穗層矮矮的、穗粒大大的,還有超高的抗倒能力。
稻菽千重浪,稻花按捺不住喜悅,大聲告訴您一個接一個喜訊:畝產800公斤、900公斤、突破1000公斤。
您沒有停歇。就像一隻陀螺,全身心旋轉,又無悔地扑向大地。
您說,我們國家人口這麼多,耕地有限。原來隻有提高單產這一條途徑,現在想走另外一條路,把鹽鹼地利用起來種糧食。
您踏上了選育耐鹽鹼雜交水稻之路。
您給我們“算賬”:全國的鹽鹼地有十幾億畝,我們如果能發展到一億畝每畝最低產量300公斤,一年可以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八千多萬到一億人口。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球糧食危機要來了嗎?您替百姓想在前面:呼吁恢復雙季稻,並啟動雜交水稻雙季畝產1500公斤攻關。
1500公斤攻關,您把試點選在衡南縣。把雙季稻從1200公斤提升到1500公斤,良田、良種、良機、良技,缺一不可。“參賽選手”早稻株兩優168與晚稻三優一號。
三優一號是第三代雜交稻。與第一代經典雜交稻(三系法雜交稻)、第二代(兩系法雜交稻)相比,三優一號在制種和繁殖上更簡便,對肥料和水的需求也更“隨和”。
晚稻三優一號沒有讓您失望,湖南也沒有讓您失望。2020年、2021年的試驗,實地測產結果公布,雙季稻總產量平均畝產分別達到1530.7公斤、1603.91公斤,超目標完成。
這兩年,國際國內形勢証實了您敏銳的判斷:持續的疫情,突發的戰爭,多種因素疊加,不少國家限制或者禁止糧食出口。
是您,站在船頭瞭望,發出預警、作出研判,讓中國人把飯碗“端牢”。
您說您有兩個夢,一是禾下乘涼夢,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您的夢想,分別代表了對高產科技攻關和產業化推廣的最高追求。您的夢想,已播種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雜交水稻海外種植面積目前達到700萬公頃。
3、護“稻”
“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做豪邁的中國人”——袁隆平
您關心年輕人。有年輕人問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您給出8個字: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您為年輕人樹榜樣。您是學術的泰斗,嚴謹、踏實、創新。您留給后人的,是躬身耕耘的身影,是越挫越勇的斗志,是永無止境的探索。您說您是快樂的,您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所有的忙碌是值得的。
您是興趣愛好廣泛的“文藝青年”。您愛游泳,愛跟年輕人分享游泳技巧,還熱心舉辦游泳比賽﹔您喜歡車,從早期的摩托車到后面的汽車,您追的都是潮流款。
您總是細心地為別人著想。出差在外,偶有助手陪同從不讓助手拿行李﹔身邊的同事要考學,您總是嚴督促、嚴要求,“讀書好、求上進好,我支持”﹔連您常去的理發店,您都熱心題詞,希望別人生意好一點……
您是浪漫的丈夫,休閑時您拉起小提琴,妻子鄧則彈著電子琴,身邊是那隻叫小花的調皮小貓﹔每次有什麼紀念日、特殊日子,您都會提前准備好禮物送給妻子。您是開明的父親,三個兒子專業與職業選擇,從不干涉,放手讓他們飛翔。
作為科學家,您離普通人遙遠,您是抽象的。但您也是具體的,從您對身邊人的一樁樁一件件小事,那麼溫暖、那麼細致、那麼親切,這不就是我們身邊的可敬的、可愛的長輩嗎?
2021年5月22日,您離開了我們。那天,麓山無言,湘水低徊。雨像淚一樣飄洒,淚如雨一般傾訴,整個星城涌動著哀痛的旋律。
5月24日,數十萬群眾自發為您送行。其哀其痛,其悲其傷,撼天動地。
他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拖家帶口而來﹔他們在雨夜中不肯離去,他們在殯儀館外磕頭、獻花。他們的想念,如泣如訴﹔他們的感激,如怨如慕。
其實,老百姓的眼淚很金貴,也很慷慨,就看是對誰。您心裡裝著百姓,百姓就把淚洒給您,把心掏給您。
您看,豈曰無碑,山河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
一年過去,當初萬人慟哭、挽幛如雲的場景早已隱去。在您挂念的試驗田附近,百姓建起一座銅像。
遠處,是連綿成片的稻田﹔近處,是盛放的鮮花。漫山遍野的千言萬語,深情、凝重,像是家鄉父老對您心疼的問候,又像是無數科研者由衷的敬意。
他們說——您稻禾下乘涼的夢他們從未忘卻,雙季稻總產量平均畝產1603.91公斤,刷新了紀錄﹔培育的“耐高溫超級稻”,在40℃高溫情況下也能穩產﹔鹽鹼地上,“袁夢計劃”正在繪就。
他們說——您想把雜交水稻種遍全世界的夢他們從未忘卻,他們的高產稻谷,能讓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再有飢餓,能讓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吃到香噴噴的白米飯。
沃野萬裡,稻浪千重。如果天堂有模樣,稻花香裡,沉沉稻穗迎豐年。(記者 曹輝 歐陽倩)
【院士寄語】
同學們,站在人生新起點的你們,是一群有朝氣、有熱情的年輕人,面對活潑開朗、意氣風發的你們,我希望不是以長輩身份,而是作為朋友來與你們交流。你們正值如花的年齡,也正是充滿夢想的時候,但是停留於做夢是不夠的,我希望你們要樹立理想並努力為實現理想而奮斗。
我講我一直有兩個夢:第一個夢是禾下乘涼夢,這是追求水稻的高產夢﹔第二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始終都還在努力使夢想成真,也寄希望與你們共勉來共同實現這兩個夢想。
經常有人問我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其實談不上什麼秘訣,我的體會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這八個字。
首先,知識就是力量,是創新的基礎,同學們不但要打好基礎,還要開闊視野,掌握最新發展動態。
第二點,汗水指的是要能吃苦,任何一個科研成果都來自於深入細致的實干和苦干。
第三,要有靈感,靈感就是思想火花,是知識、經驗、思索和追求綜合在一起升華的產物,同學們要做“有心人”,隨時注意捕捉思想的火花。
第四是機遇,偶然的東西帶給我們的可能是靈感和機遇,你們要學會用哲學的思維看問題,透過偶然性的表面現象,找出隱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我認為堅持做到這幾點,才能突破障礙實現夢想。
同學們,中國進入了新時代,你們是新時代中國青年,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未來賦予了你們強農興農的責任,我相信你們必定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並將不會辜負時代的擔當。
——摘自2019年在湖南農業大學開學典禮上的講話,題為《做躬行實踐 厚積薄發的新時代青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