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本網專稿

大湖之南|服務田間地頭 助力鄉村振興

——湖南省萬余名科技特派員扎根基層提供科技力量

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
2022年10月21日08:54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這片熱土位於洞庭湖之南,是謂湖南。大湖之南,山河錦繡,人杰地靈。

湖南其山,有南岳七十二峰錯落巍峨,南以衡陽回雁峰為首,北以長沙岳麓山為足﹔

湖南其水,有湘、資、沅、澧,四條大江靈秀無比,一路歡歌,蜿蜒流入洞庭湖。

三湘四水,物華天寶,山水之間,生機勃勃。

湖南山水,滋養出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崇文而尚武,經世以致用。特別是近代以來,湖湘大地俊採星馳、雄才輩出,不負“惟楚有才、於斯為甚”的盛名。

人民日報社湖南分社推出“大湖之南”融媒體專欄,依托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立足三湘大地,講述湖南好故事,傳播湖南好聲音,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章。

大湖之南,你我共同的家園! 

大湖之南|服務田間地頭 助力鄉村振興

——湖南省萬余名科技特派員扎根基層提供科技力量

奔波田野的“土專家”、熟悉農業的“田秀才”、扎根鄉村的“致富能手”,當這些美譽匯集於一身,湖南省科技特派員的群體像,便清晰起來。

2005年,湖南省開始實施科技特派員工作,由組織部門牽頭、科技部門主推,堅持“人才撬動、項目拉動、轉化推動、產業帶動”,探索形成了成建制、對口式、全方位的科技特派員湖南模式。

全面推進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科技特派員們始終奔波在“湘”村的田野,用17年如一日的堅守,為脫貧攻堅的圓滿完成、鄉村振興的順利推進提供源源不竭的科技力量。

“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二十大的報告鏗鏘有力,“科技特派員們”也信心十足。

對症下藥結碩果

省派科技特派員李樹戰(左一)指導果樹整形修剪。受訪者供圖

寒露已過,湖南省邵陽縣,山嵐疊翠中,隱藏著豐收的美景——一株株油茶樹,將一年來吸收的陽光雨露,凝結成碩果。其中的油香四溢,離不開2018年3月科技特派員李樹戰的到來。

“細數在邵陽縣的1000多個日夜,我時刻都想科技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第一個月,李樹戰就走遍了全縣21個鄉鎮,摸清油茶產業發展現狀,找准發展短板,謀劃出了一條科技支撐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科技助農的魅力之一,便是能運用全國前沿技術,改變腳下的這一片土地。”李樹戰堅持科技引領,圍繞全縣油茶產業發展瓶頸,聯合全國油茶專家開展油茶全產業鏈科技攻關和技術指導。

種地選好種,一壟頂兩壟。李樹戰全面推廣良種良法,支持引進三華系列等全國油茶良種127個,在邵陽縣建立全國油茶新品種示范基地、採穗圃和良種繁育基地500畝,推廣《油茶容器育苗技術規程》等多項成果。

“李樹戰們”一系列成果的取得,離不開湖南省堅持對口式選派。

通過聚焦糧食、畜禽、水產、油茶等特色產業,兼顧基層需要和科技人員專長,因地制宜,精准選人,做到專業對稱、供需對接、服務對口。

同時,把基層需要的“土專家”“田秀才”“致富能手”納入到科技專家服務團、科技特派員隊伍,使科技服務更加貼近農業、農村發展需求。

2022年,湖南省科技廳會同省委組織部新選派了600名省派科技特派員、736名“三區”科技人才到基層一線開展科技服務。

在郴州市北湖區石蓋塘鎮,豐收的喜悅傳遞得更遠。

黃科(左二)在蔬菜基地開展技術指導。受訪者供圖

今年是黃科作為科技特派員的第10個年頭。10年間,黃科先后赴郴州市北湖區、邵陽市綏寧縣開展科技幫扶工作,重點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推廣特色種植,才能贏得市場。”注意到廣袤的大灣區市場,黃科便琢磨打造特色蔬菜品種生產基地。“近年來湖南省內西蘭花種植效益趨高、面積不斷擴大,針對西蘭花生產基地建設中遇到的品種選擇、生產管理等技術問題,結合科研工作,將國家西蘭花聯合攻關二級測試點的測試工作放在郴州、邵陽基地開展。”

每年引進西蘭花新品種近100個,並從中篩選出能適應本地氣候、適合粵港澳市場的高產優質西蘭花品種5個﹔解決西蘭花生產過程中缺硼造成的爛球等技術難題,僅2021年秋季一茬每畝就減少損失上萬元,畝產值由原來不到5000元提升到1萬多元﹔積極促進基地對標“湘江源”“湖南辣椒”省公共品牌建設,提升基地生產能力,蔬菜生產環節年均效益超200萬元……

在黃科的接連攻關下,西蘭花“香”飄大灣區。這也得益於湖南省堅持精准施策,不斷完善科技特派員支持體系,加快了先進適用成果落地轉化。

通過依托創新型縣(市、區)、科技特派員服務鄉村振興專項等,湖南鼓勵和支持科技特派員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開展首批14個省級創新型縣(市、區)培育建設工作,支持專項資金,引導科技特派員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著力激發縣域創新活力。

近三年安排科技特派員服務鄉村振興項目資金4580萬元。支持水稻、茶葉、中藥材、油茶、柑橘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田間課堂育“專家” 

陳景震(右3)為磨市鎮銅鼓峪村的板栗樹“把脈”,讓曾經十多年不開花的“鐵樹”林搖身一變成了致富林。受訪者供圖

隨著夕陽的顏色逐漸加深,常德市石門縣磨市鎮銅鼓峪村,炊煙升騰。板栗燉雞,便是盛忠黨家晚飯的主角。這道普通的常德家常菜,曾一度消失在盛忠黨家的餐桌上。

“老家雖然有不少板栗樹,但很多年不開花,更別提結果了。”回憶起多年來顆粒無收的板栗樹,盛忠黨不由得再往碗裡夾上幾顆板栗。

板栗低產,這並非銅鼓峪村一地的困境。幾年前,湖南省大面積存在的板栗低產林,使農民種植效益不能體現。

2018年,陳景震作為科技特派員來到石門,板栗增產難題,也由此迎來轉機。

“找准病因,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陳景震對實生繁殖型板栗低產林,採用截干嫁接換優方式進行良種改造。在湖南省科技廳和省林業局大力支持下,2018年陳景震在石門縣積極開展第一期改造示范600畝﹔第二年,板栗便開始挂果,一舉解決當地板栗16年不開花結果的問題。

“現代農民,不僅要肯下功夫,更要懂技術。”為培養出“懂技術”的現代農民,給鄉村留下“帶不走”的科技人才,陳景震培訓技術人員1000余人次,且每月現場指導4-5次。

一年時間,陳景震一改石門板栗16年0產量的歷史﹔17年裡,湖南在崗科技特派員人數已從2005年的不到200名發展到2021年的萬余名。

湖南全省122個縣市區組建起科技專家服務團,實現科技專家服務團對全省所有縣市區、科技特派員對全省所有脫貧村的“兩個全覆蓋”,切實推動科技特派員工作方式由“單兵作戰”向“團隊作戰”轉變。

2020年來,122支科技專家服務團服務企業和合作社1.12萬多家,培訓人員204.18萬人,推廣新技術3223項、引進新品種2957個,帶動40.43萬農戶增收。

不同於陳景震田間課堂的秋高氣爽,科技特派員文瑾的課堂,四季都是“熱火朝天”。

文瑾(左二)在新化新園陶瓷指導改善陶瓷產品強度。受訪者供圖

文瑾,2018年-2021年挂職新化副縣長,分管全縣科技工作,並擔任新化科技扶貧專家服務團團長。期間,2019年入駐湖南省新化縣鑫星電子陶瓷有限公司擔任科技特派員。

“藏糧於地,也要藏糧於技。”文瑾聯合新化縣人社局、農業局等有關部門在各鄉鎮舉辦各種農民技能培訓100多場,培訓農民近6000人次。

同時,文瑾組織全縣30名科技特派員、並邀請湖南農業大學等院校、科研院所專家深入貧困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共計開展農業使用技術培訓200多場次,培訓農戶15000多人次。

雖時有秋高氣爽,但文瑾的課堂,多是伴隨著爐火的高溫。文瑾聯合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新化縣人民政府共同建立新化先進陶瓷產業學院,為新化特種陶瓷產業培養本科、專科、中專等學生。不少鄉村學子,成為家鄉產業發展亟需的技術人才。

三產融合繪新景

省派科技特派員陳小明指導江永香柚新品種培育。受訪者供圖

一本“江永三香”種植技術月歷農事本,在江永不少種植戶家中都能看到。這個小本制定了“江永三香”(香芋、香柚、香姜)標准化種植技術規程,使農民能夠“照本做事”。

因此,自2020年來,江永銷售香芋、香柚、沃柑等特色農產品11萬噸,總銷售額突破6.8億元,較前年同期增長4.7%,銷售價格平均溢價達20%以上,實現了銷售總量與價格“雙增長”。

小本的作者,並非當地村民,而是科技特派員陳小明。

“科技創新的步伐,不能止步於象牙塔,更應該邁入我們的鄉村。”本著科技惠農的初衷,江永多項科技創新工作由此取得新突破:2020年江永全年發明專利增長率排名全市前列,馬德裡國際商標和市場主體商標增長率均超全省平均水平。

陳小明還推動支持蔬益園建成江永首家市級工程技術中心,成功申報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為江永歷年來最多﹔組織指導中凱智創、瑤永旺食品、季豐農業3家企業參加了全省創新創業大賽,均獲省優秀獎,取得了江永歷史上最佳成績。

科技創新在江永的實踐成果,與湖南省堅持精准施策,不斷完善科技特派員支持體系,密不可分。湖南省充分發揮科技項目平台集聚效應,搭建科技特派員干事創業平台,暢通科技人才流動渠道,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員支持機制。

通過加快推進創新平台建設,湖南省優先支持科技特派員牽頭或參與省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等載體建設。全省依托科技特派員布局建設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級的13個、省級的30個,培育建設星創天地225家。大力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以產業集群發展帶動科技特派員服務鄉村振興。

在田間觀察水稻長勢的吳俊。受訪者供圖

水中,魚翔淺底﹔田裡,風吹麥浪﹔收割的村民和觀賞的游客,都在這裡沉醉。

這便是科技特派員吳俊的“得意之作”。吳俊結合派駐地張家界魚泉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作為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優勢,引進並推廣高產高抗優質雜交水稻新品種,打造出集種植、加工、休閑觀光為一體的新型農業。

“將通過高檔優質雜交稻品種與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集成,在武陵源山區稻田開展高檔優質超級稻種植示范,打造湖南省自然風景與超級雜交水稻兩張最靚麗名片結合的嶄新風景線。”吳俊描繪出未來的“新風景”。

堅持全方位選派,湖南省科技廳既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科技人員密集的企事業單位選派,又依托省、市、縣“三級聯派”,推動科技特派員服務領域從單一農業領域向醫療衛生、工業、環保、信息化、旅游、電商、金融等領域拓展。把地方緊缺的文化旅游、生態環境、營銷管理、園區建設等人才納入選派的重點范疇,著力破解鄉村振興科技服務“最后一公裡”瓶頸。

實踐証明,科技特派員這一源於基層探索的制度創新,填補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技服務空白,打通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滿足了廣大農民兄弟的迫切需求。科技特派員制度也為廣大農技人員服務“三農”、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指明了正確方向,開辟了有效途徑,搭建了廣闊舞台。

總策劃:吳齊強

統籌:彭應兵

文字作者:李芳森

視頻供稿:長沙縣融媒體中心

出品: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

投稿郵箱:rmrbkhdhnpd@163.com

(責編:李淑靜、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