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仁縣赤灘村:寫好“紅綠融合”大文章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赤旆映青山,帶雅院通衢,鄉村一派新風貌﹔灘聲融畫境,賞流丹溢翠,景象千名小桂林。”平坦整潔水泥路、錯落有致小洋樓、如詩如畫好風光……處處皆新景、處處皆黨情!走進湖南省安仁縣金紫仙鎮赤灘村,不僅自然風光怡人,村民更是安居樂業、幸福感滿滿,好一幅美麗鄉村新畫卷!
近年來,位於羅霄山片區的赤灘村立足山區實際,以黨的建設為引領,以產業振興為基礎,推進農旅融合發展,深挖豐富的紅色資源,大力推進“紅軍路”,整合“綠色”資源,進行生態產業建設,通過做好“紅”“綠”結合“文章”,發展村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謀發展、奔小康,扭轉了“薄弱村”局面,並成功入選湖南省“同心美麗鄉村”“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讓“紅色基因”“綠色屏障”變成一串串可持續的“致富密碼”!
賡續紅色基因 堅持黨建引領
赤灘紅色資源豐富,是遠近知名的革命老區。在村裡的桐木垅組,一條蜿蜒曲折的山中水泥路格外引人關注。
“當年劉伯承率領大軍就是通過這條道上的井岡山!”村民曾慶余指著路邊樹立的“紅軍路”石碑介紹,大軍在這條“紅軍路”上陸續行軍了三天三夜,吸引村裡的很多進步青年也加入了隊伍。
據他介紹,赤灘是革命老區村,村裡有生平事跡詳實記載的革命烈士就有16位,自己的先輩李仁乃就是當年游擊隊隊長,27歲參加革命、29歲壯烈犧牲。“我爺爺犧牲后,我奶奶便在路邊擺起了茶棚,供紅軍免費歇腳喝茶,用自己的方式繼續為革命出力。”
如今曾慶余也專門砌了一間茶房,供路過“紅軍路”的村民免費喝茶歇腳。他的兒子和孫子都前赴后繼紛紛參軍,傳承家族的“紅色基因”。
在赤灘村,像曾慶余這樣的“紅色家庭”還有很多,為國家義無反顧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當地形成了家家戶戶踴躍“參軍”的光榮傳統。
赤灘村大力推進“紅軍路”等紅色陣地建設,發展紅色旅游,讓昔日深度貧困村搭上“紅色專列”跑出鄉村振興的“加速度”。同時,以黨建為引領,強化基層黨組織,在村黨總支帶動下,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凝心聚力謀發展。
要致富,先通路。赤灘村位於安仁縣東部,距離縣城70多公裡,曾屬於“深山老林”嚴重貧困地區,閉塞的交通嚴重阻礙了村裡的發展。為此,村兩委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了3000多萬元用於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全村共修建硬化通村組公路20余公裡,實現通組公路全覆蓋,方便村民、農產品出入,也讓昔日泥濘不堪的老“紅軍路”煥發了寬敞平坦的“新顏”。
路通了,心更近了。過去受交通不便因素影響,村民之間面對面交流不多。如今,村支兩委定期經常性聯系群眾開展“心連心、面對面”談心談話、鄉村夜話主題黨日等一系列活動,推動紅色文化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銜接,及時傳達黨的政策,解決民生問題,基層戰斗堡壘越筑越牢固。
同時,村黨總支積極引領村民齊心協力提升鄉村風貌,在村內大力開展“三清四改”工作,進一步加強農戶房前屋后環境整治,一改“臟、亂、差”的痼疾。如今的赤灘村干淨整潔、村民們其樂融融、鄰裡之間互幫互助,繪就成一幅和諧美麗的鄉村新畫卷。
筑好綠色屏障 實現生態價值
一處山影、一抹斜陽、一叢林木、一彎溪流、一條曲徑……赤灘村,地處萬洋山系,群山千姿百態,赤灘水庫盤踞其間,有鬼斧神工之妙,享有“小桂林”之稱,遠處山林蔥郁,近處花團錦簇,似人間仙境、勝塵世繁華。
山水林田皆是資本,綠色寶藏亦是“錢庫”。路通了后,赤灘村以生態保護為基礎,喚醒“沉睡”的自然好風光,走綠色觀光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生態發展之路,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讓綠水青山轉化為村民幸福生活的“金山銀山”。
靠山吃山近水喝水。赤灘村充分利用赤灘電站水庫這個“天賜寶庫”,以三峽水庫為標杆,既蓄水發電,又發展生態旅游。2016年,赤灘村流轉1200畝土地成立了金紫仙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主營農業觀光旅游、農庄休閑娛樂、畜禽及水產品養殖、農副產品加工、銷售等業務。
通過科學規劃赤灘村的山、水,依托“小桂林”景點,挖掘新景點和人文故事,做好相關配套設施,打造成垂釣、觀光、體驗為一體的民宿,切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2021年完成新建重檐八角亭、景觀平台、游客步道棧道工程項目驗收,目前赤灘村已成為周邊省市游客休閑旅游的首選之地,帶動609戶2411人旅游方面穩定增收。
除了盤活自然山水之美,赤灘村還以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結合村庄建設現狀,以“投資少,見效快”的整治手段,從點到面,抓好重點的整治,搞好環境衛生和各項文旅配套設施建設,多措並舉,讓人文環境也靚起來!
游客來了沒停車位可不行,村裡又迅速建成了240平方米停車場﹔公共廁所、文化廣場、餐飲等各項服務通通配套好。同時,赤灘村還在村庄道路、水體沿岸加大綠化建設,結合房前屋后因地制宜發展小菜園、小花園等,村綠化面積達70%以上。一改過去交通不便、條件落后、人居環境較差的面貌,讓游客走進赤灘村,仿佛來到了東方“小瑞士”,為今后的良性發展新模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致富
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近年來,赤灘村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為抓手,以發展鄉村旅游業為目標,注重“產業圍繞旅游、旅游依托產業”的發展定位,把產業發展與景觀景點建設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效結合起來,著力打造集田園、果園、農庄、景觀於一體的產業格局,取得了實際性成效。
金秋十月,正是沃橘生長黃金季,在村集體經濟社的集中種植片區,村委副書記劉聲貴正帶領農戶們一起給果實沉甸甸壓枝頭的沃橘樹加固。
“隨著我們種植經驗的豐富,沃橘長勢一年比一年好,今年預計能產四五萬斤。”劉聲貴介紹,赤灘村環境優美、土質肥沃,是經濟作物種植的好地方。這幾年,在縣裡的扶持下,村裡按照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標准,充分運用農機農藝相結合,建成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的種植基地,發展具有特色的沃橘、水稻、油菜等生產,積極打造品牌農業帶動農戶增收。
現如今,赤灘村充分利用資源,注重發展生態休閑產業、特色農業產業,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採取集體合作經濟社加農戶模式種植了沃橘30余畝、葡萄園種植15畝、獼猴桃20畝、蜜蜂養殖300余箱,對村級現有鵝廠招商引資,養殖3000余隻鵝,發展了水果,藥材,牛場等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4年的1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15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也從不過千元漲至逾萬元。提高了村級集體收入,解決了數千名農戶的就業問題。
農旅融合、產業互促,農村經濟發展不是依靠單一產業的發展就能騰飛的。為此,赤灘村早早做好規劃,打造一、二、三產業之間交互共進的新業務。
據悉,赤灘村下一步將通過利用現有休閑農業旅游資源優勢,以美麗宜居村庄建設和創建“小桂林”景區為契機,全面提升村級各類基礎設施,著力增強旅游接待能力,創新宣傳營銷方式,使家園變景園,打造“小桂林”名片,著力吸引各地游客。同時,持續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示范帶動作用,持續做優、做強、做特綠色農業品牌,壯大村集體收入,2025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50萬元,讓“紅綠融合”的鄉村振興之路在赤灘村越走越寬!(李金)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