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湖南要聞

大湖之南 | 洞庭湖畔 “漁村”新生

2022年10月18日21:26 |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小字號

這片熱土位於洞庭湖之南,是謂湖南。

大湖之南,山河錦繡,人杰地靈。

湖南其山,有南岳七十二峰錯落巍峨,南以衡陽回雁峰為首,北以長沙岳麓山為足﹔

湖南其水,有湘、資、沅、澧,四條大江靈秀無比,一路歡歌,蜿蜒流入洞庭湖。

三湘四水,物華天寶,山水之間,生機勃勃。

湖南山水,滋養出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崇文而尚武,經世以致用。特別是近代以來,湖湘大地俊採星馳、雄才輩出,不負“惟楚有才、於斯為甚”的盛名。

人民日報社湖南分社推出“大湖之南”融媒體專欄,依托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立足三湘大地,講述湖南好故事,傳播湖南好聲音,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章。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大湖之南,你我共同的家園!

大湖之南 | 洞庭湖畔 “漁村”新生

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 王雲娜

金秋好時節,記者重訪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錢糧湖鎮六門閘社區。這是洞庭湖畔的一個農村社區,地處長江支流華容河與東洞庭湖交匯處。

沿著073縣道駛上洞庭湖大堤,繼續朝西南慢行,溫潤的湖風夾雜著微涼的氣息。不過是三四公裡路,便抵達六門閘社區。初入眼帘的,是漁民上岸安置點——生態漁村。

數棟商住一體的三層小樓分布於此,開辦著一家家小餐館、風干魚加工小店。樓上住人、樓下開店,不少退捕漁民在此謀營生。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秋季,從高空俯瞰六門閘社區。賀欣攝

用無人機拍攝的畫面,讓我們得以從高空視角,觀察洞庭湖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

洞庭湖裡,水退去后裸露出青青洲灘,淺水灣中有成群的夏候鳥駐足停留、捉魚吃虫,白茫茫一片盡收眼底。岸上是黃綠相間的沃野田疇,湖盆星星點點藏於其間,河汊彎彎繞繞猶如少女的辮子,交織著豐收的希望。

六門閘社區生態漁村居於洞庭湖與華容河之間,被江湖環抱。而這些橫臥著的小樓,在大地上畫出柔軟的曲線,又像一個強勁的臂彎,又將洞庭湖緊緊擁入懷中。

生態漁村。李筑光攝

退捕漁民劉平告訴記者,長江十年禁漁,讓漁民們換一種活法,“小漁村”獲得新生機。

六門閘社區地處錢糧湖鎮的東大門,以華容河口上一座名為六門閘的水利樞紐命名。過去,得益於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六門閘閘口附近形成了一個碼頭。漁船停靠於此,漁民上岸賣魚,帶動了周邊的魚市繁榮。六門閘逐漸成為商貿流通、人員往來的聚集地。

正因為魚市發達,無田無土的漁民成為六門閘社區的主要群體之一。

過去的老照片,洞庭湖上的捕魚人。劉德軍攝

劉平所在的大家庭,捕魚歷史至少可追溯到100年前。當不當漁民?這是每一個劉家人與洞庭湖之間的對話。因為捕魚危險、艱辛,在湖裡捕魚的每一天,都要賭上性命。

劉平的妹妹劉淑珍,嫁給漁民,是四姊妹中最先接過捕魚“衣缽”的人。劉平的弟弟劉青和另一個妹妹,成功擺脫捕魚的命運。

劉平的經歷卻頗為曲折。過去,他曾在岸上謀出路,可20多年前的一場洪水,沖毀了他的一切。迫不得已,他重新回到洞庭湖裡,拾起捕魚這門手藝。

捕魚之余,劉平還發展了一門副業——制作風干魚。“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儲存容易變質的新鮮魚,沒想到成了大家喜歡的一道美味。”劉平說,禁捕前,他們一邊銷售捕撈上來的新鮮魚,一邊把未能及時售出的新鮮魚制成風干魚賣。

劉平在晾晒風干魚。何樹林攝

靠著湖魚,劉平將兩個女兒撫養成人,對洞庭湖充滿敬畏,也有著很深的情感。他將弟弟劉青的兒子劉威帶上船,手把手地教捕魚。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了恢復母親河的生態,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的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全面啟動……

“前些年湖裡的魚變少、變小了,大家都知道,長江禁漁是對的。”劉平說。

漁船回收退捕啟動的那天是2019年12月17日。烏雲籠罩天空,湖風猛烈嘶吼。58歲的他把漁船開到岸邊,在漁船拆解協議書上簽下名字。

氧焊聲響起,火光閃爍著,船身劃開一道口子。劉平把頭扭到一邊,不禁紅了眼眶。他的腦海裡不斷閃現過去20多年間捕魚的畫面,回放著母親在家祈求子女日夜平安的場景。昔日的榮光與退捕的慶幸交織,他朝著湖心深深地鞠了一躬。

上岸后,在一系列幫扶政策的引導下,劉家兩代6位漁民展開人生新篇章。

劉平和女兒劉靜一道,在自家位於生態漁村的三層小屋裡,乘上電商東風,將風干魚加工副業做成了主業,收入是退捕前的幾倍﹔劉淑珍兩口子在人社部門組織的技能培訓中學到一技之長,為務工打下基礎﹔劉威趁著年輕大膽創業,流轉上百畝田土,開展稻蝦輪作生態養殖,收入連年增長。

劉靜在檢查風干魚質量。晏濤攝

隨著長江十年禁漁持續推進,在六門閘社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一種自覺。不光是漁民退捕,岸上的農民早就試水生態種植養殖,減少農藥化肥使用,最大限度降低污染排放。

伴隨而來的,是洞庭湖水生生物資源逐步恢復。來自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監測到洞庭湖水域的水生生物種類較2018年增加了近30種,達到60多種。近30年在洞庭湖難覓蹤跡的胭脂魚、鳤魚等,又重現人們視野。洞庭湖區監測到的麋鹿數量,從2019年的200頭,增加到了2021年的231頭﹔監測到的候鳥數量從2019年的24.06萬隻,增長到2022年的29.8萬隻。

六門閘社區所處的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量候鳥前來越冬。姚毅攝

“長江之腎”洞庭湖生態環境日益修復,產自六門閘的稻谷、小龍蝦,以及風干魚,擁有全新生態價值,鄉親們也迎來商機。

漁民退捕,“漁村”新生。這是長江沿岸鄉村變遷的縮影,可以照見洞庭湖、長江的過去和現在,更可以悟出一些生態與發展雙贏的良策。

附:人民日報“記者調查”整版報道《護一江碧水,漁民上岸路更寬(人民眼·大江大河這十年,蹲點村庄看巨變②)》

總策劃:吳齊強

統籌:彭應兵

文案作者:王雲娜

出品:人民日報客戶端湖南頻道、人民網湖南頻道

投稿郵箱:rmrbkhdhnpd@163.com

(責編:李淑靜、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