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本網專稿

舍不得瑤山的孩子 郴州教師37年扎根鄉村學校

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
2023年04月04日14:27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仰天湖瑤族鄉新竹山村。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去新竹山不易,出郴州市區向南,山路蜿蜒盤旋,60多公裡路程,行車足足近3個小時﹔

居新竹山不易,高山瑤族村落,沿襲傳統產業,教育資源匱乏,曾經不少孩子早早輟學。

“我舍不得瑤山的孩子,就是希望他們都能圓了讀書夢。”56歲的趙書萬,在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區仰天湖瑤族鄉新竹山村教了37年書。

37年來,趙書萬扎根瑤鄉,一人撐起一所學校,既是校長又是老師,與瑤族孩子們打成一片,先后資助學生百余人次,用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讓學生們的輟學率一直為零。

37年堅守,瑤族孩子原本蜿蜒的求學路,逐漸拉直、平坦。

趙書萬正手把手教學生正確的書寫姿勢。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趙書萬正手把手教學生正確的書寫姿勢。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37年堅守,讓山裡娃輟學率為零

吃完早飯,從郴州城區出發,一路南行,一路登高。在1500米海拔的高山上,相遇新竹山村小。此時已接近午飯時間。

新竹山村有4個自然組,85戶,350余人,是北湖區唯一的一個純瑤族人口聚居村。

“吃飯靠耕田、養豬為過年、喂雞買油鹽”,早些年,新竹山村村民的思想意識比較落后,寧願讓自己的孩子輟學回家務農或外出打工,也不願送他們去上學。

一筆一劃間,37年都為了瑤族孩子。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一筆一劃間,37年都為了瑤族孩子。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1986年,19歲的趙書萬初中畢業,為了家鄉的教育,他放棄了上高中,來到了這所學校從教,一教就是37年。

“為了讓孩子能繼續念書,我隻能不厭其煩地上門給家長做工作。”有一個學期,有戶人家3個孩子分別在讀小學一、二、三年級,因家裡窮,家長不想讓小孩讀書了。“我勸了3次,家裡才讓兩個小的來讀書,讓大的幫著織籮筐賣錢。”

為了把那個大的勸回學校,趙書萬又去了七八次,最終家長把大的也送回了學校。

有些孩子家裡太窮了,趙書萬就自掏腰包資助孩子上學。孩子有書讀,趙書萬的腰包卻一直都是干癟狀態。

37年來,新竹山村小無一例孩子輟學。在他的執著堅持下,瑤鄉孩子的上學年齡由9歲變為6歲,如今新竹山瑤族村的孩子們還上起了幼兒園,學前一年受教育率達100%。

2014年,趙書萬先后獲得“湖南省五一獎章”“全國優秀教師”榮譽,2022年,獲得“湖南好人”稱號。

新建的校舍規整明亮。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新建的校舍規整明亮。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多方奔走,為山裡娃辦一所好學校

走進新竹山村小,一層的平房雖不高大,卻也規整干淨。教室外面的操場上,紅旗飄揚。

“當時一看,確實嚇了一跳。”趙書萬剛到村小的時候,校舍破舊不堪,一下雨到處漏水﹔且牆壁開裂,存在安全隱患。“好不容易有新老師過來,看了一眼學校,扭頭就走了。”

為了讓孩子們有個好的學習環境,趙書萬與村支書商量改建學校,並四處奔波籌集經費。

2011年,趙書萬一邊向上級政府部門爭取資金,一邊登門拜訪在郴州等地經商的老鄉。一次又一次上山、下山,趙書萬贏得了有關部門支持和老鄉們慷慨解囊。

2012年,新竹山學校拆舊建新,為保証質量,趙書萬每到雙休日就來到工地上,帶動很多村民也來幫忙。大家齊心協力,新校舍僅用6個月就建成了。

新學校裡的教學設備齊全。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新學校裡的教學設備齊全。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學校建好了,但教室裡空空的,趙書萬又到處尋支持、找贊助,終於配齊了桌椅等。“有的桌子高了,我就拿起鋸子,把桌腳一個個鋸短。”

2013年,志願者為新竹山學校配備了一套電腦。從未接觸過電腦的趙書萬,連開機都不會。於是每到周末,趙書萬都趕往郴州自費學習電腦操作,通過幾個月的學習,順利通過了電腦中級考試。

為了提高教學能力,他自費訂閱多本雜志學習,對一些感受深刻的寫下讀書筆記,還到外地學習。

新竹山村小的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管理日漸規范。2013年下期期末考試,學校的平均分有史以來第一次突破90分,位居全鄉九個教學點第二。

趙書萬在教學中注重孩子們的全面發展。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趙書萬在教學中注重孩子們的全面發展。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匠心巧手,傳承瑤族文化

“三月裡來三月花,三月鳥兒叫喳喳。春暖花開好下種,秋天一片金燦燦。”中午放學前,趙書萬為“犒勞”我們的遠道而來,帶著孩子唱上一首瑤族歌曲。

瑤族歌曲,雖隻有一段固定的旋律,但七字一句、一首四句的格式,卻能自由唱盡村民們的日常生活和大山裡的花謝花開。“內容是隨口就唱,不僅能幫助孩子開發腦力,還能傳承瑤族文化。”

趙書萬說,在課堂上傳授瑤族歌曲,意義深遠,卻孕育於以前的教學困境。

新竹山村村民平常交流,以瑤族語言為主,較少使用漢語,這給趙書萬教書帶來了困難。

趙書萬帶著孩子在操場上聯系籃球。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趙書萬帶著孩子在操場上練習籃球。人民網記者 李芳森攝

為教好漢語課及傳承好瑤族文化,趙書萬找到北湖區保和瑤族鄉的瑤族老師,同他們一起探討“雙語教學”,並為《瑤族民歌》《瑤之韻》(瑤族拼音與漢語對照表)《瑤族文化》3本瑤族校本教材提出編寫建議。

此外創新開展“瑤族文化課間藝術操”,趙書萬還讓學生在課間操的鍛煉中,感悟到祖先的農耕生活﹔他帶領學生傳唱瑤族民歌,在愉悅地對唱中,領悟祖先民歌的神奇。

通過有一系列“雙語教學”活動,既方便了學生學習漢語,又傳承了瑤族文化。

趙書萬的力量不僅改變了新竹山孩子們的命運,也影響了自己的家人。

2014年,趙書萬的兒子趙勝海從湖南一師本科畢業,在免費師范畢業生中算是數一數二的佼佼者,他沒有選擇離城市較近的城郊鄉鎮,而毅然傳承父親扎根山區的精神,選擇北湖區最邊遠的芙蓉中心學校從教5年。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