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難而上 奮力創新(現場評論·開局之年共奮進 )
迎難而上 奮力創新(現場評論·開局之年共奮進⑫)
繼續保持昂揚的斗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踔厲奮發、勇往直前,聯通內外的道路就會越來越通暢,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就能越來越充沛
滇西北群山中,綿延千裡的高黎貢山靜臥怒江之畔。幽暗的深山隧道裡,伴隨轟隆隆的機器聲,“彩雲號”硬岩掘進機穩步開掘。這是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的施工現場,鑽山成路的火熱景象震撼人心。
這條隧道要穿過橫斷山脈。進口段穿越18種岩性、12條斷層,出口段穿越8種岩性、7條斷層,施工面臨高地熱、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等挑戰……從復雜地質條件和施工環境看,修建高黎貢山隧道工程難度極高。攻堅必須克難,克難方能制勝,參建各方唯有從實際出發、從難處突破,才能確保工程建設順利完工。
難度雖大,但也得迎難而上。這是高黎貢山隧道參建各方的心聲,也是他們的一致行動。在施工現場轉一轉,到處是忙碌的身影。掘進機每啃下一米“硬骨頭”,施工人員就會頗為自豪地說“掙臉”。這份“臉面”的背后,正是事不避難的精神。這種精氣神,充滿著把“不可能”變為“可能”的堅毅。大家堅信,隻要敢於勇挑最重的擔子,就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
迎難而上,就要奮力創新。高黎貢山隧道地質條件復雜,運用普通鑽爆法難以奏效。我國自主研發、量身打造的硬岩掘進機“彩雲號”一舉解決了這個難題。這一“大國重器”,擁有“千裡眼”“順風耳”,既能通過地質預報系統和實時鑽探系統讓施工人員看到隧道地質條件,又能利用聲波反射提前識別前方的水、斷層和破碎帶,為安全施工和快速掘進提供了重要支撐。創新是動力、也是方法,意味著改變和創造。惟創新者進,創新果實是在克服重重困難中結出的,越是“難”,越要敢“上”,越要咬定創新不放鬆。
不畏險阻,善於創新,才能克難制勝、助推發展。一條大瑞鐵路、一段高黎貢山隧道,推動了硬岩掘進機裝備技術的創新,催生了不良地質圍岩隧道加固方法並獲得專利,採用了通風降塵技術改善隧道施工環境……一項項基於克服隧道不良地質條件的技術創新成果,化作先進的工藝工法,為重難點隧道建設提供了經驗。辦法總比困難多,決心總比挑戰大。在攻堅克難中積攢的成果、積累的優勢,是一筆筆寶貴財富,必將助力我們不斷開創發展新局面。
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充滿挑戰,越需要知重負重。當前,高黎貢山隧道建設還在按照規劃方案,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面對艱苦復雜的環境,更應周密組織、精心施工,做到保質量、保安全、保進度,力爭把這一工程建設成為安全工程、優質工程和生態文明工程。惟其如此,才能為高黎貢山隧道早日打通、大瑞鐵路早日建成通車夯實基礎。
高黎貢山隧道1號斜井施工現場有句話:“越是艱險越向前”。這是鐵路建設者們用行動許下的誓言,也是他們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寫照。新征程上,繼續保持昂揚的斗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踔厲奮發、勇往直前,聯通內外的道路就會越來越通暢,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就能越來越充沛。
(作者為本報雲南分社記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