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长沙9月29日电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近日,“链接共享:创生未来教育生态圈——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与应用专题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探索如何用创新技术推动智慧教育的发展。
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 教育信息化的长沙实践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周期,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生态?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善平表示,“未来的教育变革既包括教育理念的变化,也包括教育技术的提升,以及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应用。这不只是各级高校、中小学的工作,也需要有能力的科技企业来共同实现。”
“长沙市以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为契机,以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为纽带,着力优化空间环境,打造互联共享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应用集成管理,汇聚教育发展大数据,全面推进基于空间教育、教学、教研、评价方式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构筑长沙教育发展新生态。”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缪雅琴表示,面向未来,长沙将依托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推进教育新基建,全面建设5G校园,全面优化教育应用,建设新型智慧教育云平台,打通教育服务最后一公里。
教育信息化专家、校长云集 共话智慧校园落地
会上,湖南师范大学测评研究中心主任杨志明、长沙市第十一中学校长聂庭芳、湖南师范大学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校长许小平、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晓玲以及腾讯企业微信教育行业总监何奇清等嘉宾,围绕智慧校园在落地过程中的问题,分别发表了看法。
“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过程评价不被重视、缺乏科学的点评框架,未能分别就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等层面设计好科学的反馈系统,许多智慧教育产品在IT与教育的结合方面明显缺失了教育的本质特点。”杨志明从现实问题入手,着重讨论了教育评价中的算法基础及其应用问题,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和健全综合评价提出了科学和实用的建议。
聂庭芳认为,“智慧校园的建设,需要处理好技术与老师、技术与学生、技术与教育本真这三个层面上的关系,通过数据中心构建智慧生态环境,深化信息化教育应用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泛在学习等方面全面展开。”
针对信息化时代的家校共育,李晓玲以师大附小的德育课案例分享了实践经验,“通过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信息化工具,师大附小搭建了家校沟通的组织平台、活动平台,让学校和家长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加强彼此的理解和合作。”
高校+基础教育+科技企业 探讨未来人才培养
信息化时代,未来人才需要具备什么素养?未来人才的培养方式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在本次研讨会的圆桌讨论上,湖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马华,长沙市清水塘教育集团理事长、清水塘小学校长周满意,腾讯教育南区运营总监程立伟分别从高校、基础教育以及科技企业的角度,发表了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看法。
“首先要引领教师观念转变,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让信息化跟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第二,要有开放、分享的心态,充分利用在线平台,形成终生学习的思想;第三,让学生在信息化、人工智能的启蒙以及课程学习当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周满意表示,信息素养和语言一样,是未来人才的一个基本能力。基础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信息化技能,还要挖掘孩子创造性的能力,比如共情力、探寻力等。
马华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也强调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未来人才素养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能力,其二是信息利用能力,以及信息自我挖掘的能力。在教学中,学校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他们去做一些有创造性的事情。”
“教师的信息化理解力是需要最优先提升的。作为科技企业,首先需要帮助教师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对信息化工具有更系统的认知;其次,让信息化工具更加简化,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功能越少越好,而不是越花哨越好。”腾讯教育南区运营总监程立伟结合腾讯教育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发表了看法。(何萌 实习生 崔雅泓)